分享

湖北网络文学||2017散文联展||晋平《行走桂林》

 元辰1948 2021-12-14

湖北网络文学  总第94期

夷陵评论  总第197期

晋平《行走桂林》

晋平简介

本名张俊平,女,六十年代后期生人,曾从业粮食系统。对文字感兴趣,作品散发于《湖北日报》,《石家庄日报》,《北京青年报》,《长江日报》,《荆门日报》,《荆门晚报》,《东楚晚报》,《盐城晚报》,《伴侣》杂志,《汉之南》杂志等省内外报刊杂志。

 

行走桂林

  我们乘车去磨盘山码头的时候,透过车窗,可以大致领略到桂林市区的风貌。看不到高大突兀的豪华楼盘,也没看到时尚奢靡的城市风向标。桂林所在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决定了周边地区的建筑不能超出地表的承载,所以城区大多是五六层高的楼房,间杂着各式的平房。房子颜色古旧,透出一种说不出的慵懒气息。最有特色的当然是,冷不丁就会看到建筑物后傲立的群峰,再就是建筑物下回环的河流。“山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就是桂林山水最经典的写照了。

  市区的街道不是很宽,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走的老街道,两辆大巴不能相向而过。街上人很多,电动车,自行车占主导,私家车相对较少,却有着一辆接着一辆的旅游大巴为这个城市做着移动广告。两旁的行道树以棕榈和榕树为主,前者高大旖旎,后者雍容淡泊。
 

乘船浏览大漓江


  好多年前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当漓江一百多里的画卷在自己面前徐徐展开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惊叹!“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两句诗也许是对漓江风景最贴切的概括。两岸奇峰座座,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边碧水萦回,倒影依依。江上竹筏点点,随波逐浪。我们亦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漓江两岸的山,有很多都因形神兼备而命名。譬如蝙蝠山。听到导游解说到蝙蝠山,我们赶忙涌到窗边观看。只见三座连着的山体,中间山头凹陷,为林木掩映,两边山峰凸起,临江的那面呈黄褐色如刀削般陡峭,远远看去真像极了一只巨大展翅欲飞的蝙蝠。这样直观而兴味盎然的景观还有冠岩,五指山,螺蛳山,童子拜观音等等,无一不是鬼斧神功,让人叹为观止。当然,美景当前,你得积极调动你的想像力。否则,山就是山,石头也只是石头。

  另外一个奇观,则是临江的绝壁上,浑然天成的大自然笔墨杰作。譬如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石壁如削,青绿黄白,众彩相间,远望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屏。如果凝神端详,你会发现画屏中时隐时现的马首或神态各异的群马,或动或静,堪比神骏。清代诗人徐弓赞道:“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九马画山的名号想是由此而来。有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据导游讲,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在游漓江时,周总理看到的是九马,陈毅元帅看到的是七马,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游漓江时,说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一匹驴。这大概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最精典的桥段吧。不知同行的朋友看到了几匹,反正我既非状元榜眼,也非克林顿。还有一个杰作就是鲤鱼挂壁。也是临江的峭壁上,呈现一条有头有尾,嘴巴微张,黄褐相间的鲤鱼倒挂石壁的图形,远看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故此景名为“鲤鱼挂壁”。可是,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怎么看都觉得应该是“鳜鱼”挂壁。

  游船开着空调,工作人员不让长时间开窗,大多数的景致只能隔窗相望,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许多美妙的景点。黄布滩江流清澈,碧绿透底,青峰倒影,美不胜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观景台,眼睁睁地看着黄布倒影在面前匆匆而过。所幸有失必有得,我们没有错过漓江岸边摇曳生姿,轻柔如雾的凤尾竹,还有那满江滟潋的波光和波光上的竹筏。正当我们隔窗尽情地拍摄凤尾竹和江上漂流的竹筏时,窗户突然从外面打开了,一个山民手里正拿了一大串紫红透亮的马奶葡萄趴在窗边叫卖,吓了我们一大跳。他是从哪突然冒出来的?我们就近向外一看,船边有个竹筏,竹筏上一个大木盒里装满了山竹,枣,桃,葡萄,芒果,龙眼,黄皮果等各样水果,色彩纷呈,琳琅满目,煞是诱人。不知山民是怎样靠近游船,怎样固定竹筏,又是怎样从竹筏攀附到船舷上的。没等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只一会工夫,他的货就快被扫完,我们也赶紧买了一提鲜艳欲滴的葡萄。货一扫光,他便轻捷地跳上竹筏,竹篙一点,竹筏迅速离船,像江鸥般一掠而去。驾轻就熟的一连串动作,着实看得人目瞪口呆。

漓江上的最后旅程,是景色趋于过渡、游客与商贩互动的阶段,我们在一连串的惊诧中,终于要走出画廊了。“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 的漓江无疑太美了,只是越来越多的游船,机动筏正悄悄地改变着江水的清澈。我们领略到了漓江的江山如画,希望子孙后代也都能领略到这一份美景。

竹筏漂流遇龙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到
桂林,不游漓江,是一种遗憾;到阳朔,不看遇龙河,更是可惜。这也许有广告嫌疑,但是如果你亲自体验遇龙河竹筏漂流后,或许会同意上面的看法。

  遇龙河是流经广西桂林阳朔县的一条河,以山青水碧竹翠桥奇村巧而闻名于世。这条淌着满河风情,满河灵气的河流,素有“小漓江”之称,是阳朔风光的精华,也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

   导游一路上给我们娓娓道来,传说很久以前,东海有条龙,巡游至此,见如此胜境,觉得东海黯然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这条龙晚上浮出水面贪婪地观赏美好风光,后来忍不住有时白天也偷着出来,河边许多村民都曾见过。于是古称“安乐水”的河流遂改名为“遇龙河”。

  遇龙河两岸,山峦秀逸,连绵起伏,百态千姿;河畔绿草如茵,翠竹叠嶂,树木葱郁。河水清澈见底,水荇牵风,鱼游虾嬉。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有遇龙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桥、木桥,河中的二十八道滩,河岸引水灌田的竹筒水车,古榕掩映的农庄,石阶捣衣的村姑,垂钓的老者,戏水的鸭群和光屁股的顽童,村舍间袅袅飘升的炊烟……导游介绍的活脱脱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当然,这人间仙境我们是没有时间去一一领略的,只能在旅游大巴经过的时候,透过车窗扫视一眼来按耐我们渐渐吊起来的胃口。 

  很快,我们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遇龙河朝阳码头,纯粹地为过把漂流瘾。事先导游已用当地民俗为我们洗脑,说漂流的人会“失身”,大伙吓了一跳。导游还强调,“失身”越多,表明越受姑娘小伙青睐。所谓“失身”者,“湿身”也,漂流的游戏规则。上竹筏前自带水枪(买或租皆可),漂流的时候认不认识的游客之间都可以互相打水仗,不就“湿身”了嘛。不等导游促狭地讲完,大伙哄地笑起来。
  漂流竹筏是二人一乘,我们一家三口中由我出来与其他人组合。刚好有一家与我们家庭结构一样,也是妈妈出列,我们顺利组成一筏。我拎着手袋,没带水枪,幸好同伴带了一个。没偿试过打水仗,有备无患总没错吧。撑竹筏的是个年轻人,别人大都戴着斗笠,他却光着头。大概天天风吹日晒的,一脸黝黑。还没上竹筏呢,他就和同伴“扛”上了。因为大家都不熟悉,我们本来也不想与自己的家人及团队分开的,可是他不知情,只说让我们跟他走,他的竹筏没有停靠在团队这一边。同伴不情愿,抱怨他,他也不让人,说你们都这大的人了,不会把你们弄丢了。同伴就说,弄丢了怎么办?你又不按路数走。他说,你们不相信我,可以相信我的组织。听到这,我和同伴不由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走吧!

  上了竹筏,才知道自己下火车就跟团走,连鞋子都没来得及换呢。正好赤脚当桨,与水亲密接触,不亦快哉!竹筏上有两个固定好的座位,上面放着救生衣,我和同伴没穿(后来才悟过来,不穿简直就是失策,那不是为了防落水,是为了防“失身”!),马上坐上用脚撩水。撑筏的年轻人忙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别卡着脚了。也是,他的竹筏好像不大听使唤,曲里拐弯老是与别的竹筏碰触,要不就是卡在上坝的滑道上动不了。我和同伴倒不担心生命安全,只是着急他什么时候能走顺,让我们不至于找不到团队。可是我们只能干瞪眼。我和同伴试图下筏减轻负荷,年轻人说,不必要。我们想通过拽两边的护栏帮他使力,年轻人又说,没用的。看着他处变不惊的淡然,我们只得罢手。摆弄良久,终于通过。这时我才感觉到太阳晒得受不了,忙拿出伞撑上,同伴像是受到暗示,对年轻人说,你也帮我们把遮阳伞撑上啊?年轻人说,我也晒着呢。我一听,差点笑出声。这年轻人挺逗的。同伴也觉得好笑,说,那是你愿意啊,帮我们撑上吧,别人也都撑着呢。年轻人说声“好”,便放下竹竿过来将伞撑上。事实上,他是嫌麻烦。每次过桥洞都要收伞,过完桥洞他就选择性地失忆,要经我们提醒,他才重新把伞撑开。同伴笑他偷懒,他只一笑不辩解。

   上过两道堤坝后,年轻人的竹伐才步入正轨。我和同伴开始放松,相互聊些生活信息的话题,年轻人也时不时插上几句。当听到我们聊到老师,他流露出很惊讶很崇尚的表情。导游说过,教师身份是壮族人尊崇的对象之一,他是壮族人吗?在我和同伴互相拍照的时候,年轻人再次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还告诉我们在竹筏的什么地方拍照效果好。没等我们的镜头对准竹筏外的青山绿水,我和同伴便遭到了水枪的袭击。同伴收起手机,马上拿起水枪反击。我呢,没有武器迎战,拍景不成,观景更不成。收好相机,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东躲西藏。可是哪有地方躲藏?从同伴那边过来的水弹就闪避不及,遇到两边夹击就直接“牺牲”(湿身)。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别的竹筏上的人都是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我们倒好,撑篙的年轻人不但不帮我们,还四面招徕敌人,更邪门的是他居然直接向我们洒水。

  最后一站到工农桥码头,我们才与团队会合。因为要排队下堤坝,我和同伴走下竹筏,各自为家人拍照。为我们撑篙的年轻人叮嘱我们不要走远,又像发现新大陆似说,原来你不是一处的啊,那你们要不要合影?我们说,当然要。那你们会配合默契吗?那还用说!我和同伴相视一笑。

  上堤坝的时候没觉得多有意思,但冲下堤坝的时候就觉得很HAPPY很刺激。工农桥堤坝有米把高的落差,竹筏在别的工人帮助下冲下堤坝,激溅的水花很有艺术美感。遇龙河漂流的小激情就在于此。当竹筏的前一半没入水中,后面随瀑布轰然落下,你会不由自主发出惊叫。这时河中的摄影浮台上会有许多台相机,对着你咔咔咔咔频按快门,你在惊魂未定中无意过了一回当明星的瘾。摄和被摄全凭自愿,事后你也可以不领照片,但导游说过,如果想让为你服务的撑筏工人开心,你就尽量多选几张靓照,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酬谢方式。我和同伴每人选了两张比较满意的照片,打印过塑留作纪念。年轻人还在旁边指点,这张背景好,那张神态棒!我们笑说已选四张了,你还不满意吗?

  回程中,撑篙的年轻人对我和同伴说,没想到你们不是一起的,配合得倒是很默契。我们当即调侃,当然了。能在一起就是缘啊,谁像你,明明是同一个竹筏上的,却叛变我们。不帮我们不说,还捣鬼。年轻人无辜地笑了笑,一脸的云淡风轻。迎面来了一对洋人夫妇坐着的竹筏,我怂恿同伴举起水枪向他们示好。无奈射程太远,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笑而过。我们呢,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再次受到夹击。刚好同伴的家人就在附近,我们赶忙搬救兵,没想到“敌”船上那五六岁的小子认准了我们是他的敌人,使出吃奶的力气对付着我们,小子的父亲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动作老到直打得我们落花流水不算,同伴的家人也被打得举起了白旗。这回撑篙的年轻人总算没帮外人,他只是引燃战火后蹲在自家筏头悠哉游哉地看热闹。

  上岸后回到车上,才知道回程中向我们发起总攻的那一家人,也是我们同一旅行团的。我们彼此一见各自湿漉漉的一身,不由哈哈大笑。

漂流时总担心“失身”,我们都没有机会好好看看两岸的风景,也没时间拍下几张怡人的照片。其实,旅行也是旅心,一山一水一境界,我们能参悟的到底有多少呢?徜徉于山水之间,能放松心情,开怀大笑,乐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吧。

印象刘三姐与银子岩


  本来对歌舞剧不太感兴趣,行走桂林之前看旅游景点单就腹诽,白天观景累了一天晚上再看歌舞剧,该多兴味索然。可是,当自己坐到梯田造型的观众席位时,那广袤无际的天穹下,烟雾缭绕的实体山峰在灯光中时隐时现,宽广的水域不时显现粼粼波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展现在自己眼前时,不由暗自庆幸,幸亏晚上没有临阵脱逃!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演出是我第一次观赏,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让人完全沉溺在这别开生面的剧景里。桂林山水本来就美不胜收,再加上灯光和烟雾特效,更加美到神秘莫测,如梦如幻。果然不愧为张艺谋的大手笔!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创作,而“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上帝的共同的创作。我们看的是晚场,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雾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都有领略,但那种美无法用文字具体描述,用女儿的话说,那种震撼,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舞剧虽然是刘三姐,其实摄人心魄还是酷炫的视觉盛宴。据说导演正是利用晴、烟、雨、雾、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气候,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让每一场的演出都惊心动魄。

  银子岩与印象刘三姐有异曲同工之美,只不过场景不一样,前者静态为主,后者动感实足,在光影的幻化中散发出瑰丽玄妙的异彩。也许是因为多年前就领略过本地原始溶洞黄仙洞的绮丽风貌,以至于大多数的场景好像就是N年前的复制,回想着那时那地那些远去的人,再环顾斯时斯地斯人,暗叹,这就是现实版的致青春了吧。所以进入银子岩后,震撼力度没有想像中来得大。银子岩不是山体名称,在广西,只要是溶洞,都称为“岩”。那些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特色景点,好像走过就走过了。直到看到那洁白无瑕,宛如一挂巨大飞瀑倾泻而下,银光闪闪的钟乳石时,才知道“银子岩”因此而得名,也才回过神来不得不惊叹“造化钟神秀”!

古东瀑布

  

    古东森林瀑布是国家4A级风景区,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是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天然大氧吧,桂林名副其实的绿色之肺,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保教育基地”和“桂林绿色环保游览基地”。我们此行主要是攀爬瀑布,其它景点虽然只能走马观花,但进入生态环保广场后,还是被一些匠心独具的微缩生态灾难模型展示、以及和周边环境自然融和散见于观光步道和景点的标语震慑住了。也许正是因为美景当前,生态灾难的提示才显得格外触目惊心,让人不由自主地对生态环保进行反思,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攀爬瀑布之前,首先要买装备,草鞋头盔是必备,如果要防湿身,还可以加件雨衣。草鞋没穿过,见过。当自己穿上壮家手编的稻草鞋底塑料鞋面的草鞋时,感觉有点奇妙。有的团友就调侃,当年红军就穿这样的草鞋爬雪山过草地?我们没要雨衣,一是天热穿上闷,二是防护太好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趣味。第一瀑比较高峻,攀爬的时候手要抓住铁链,激溅的水流不时冲刷到身上,虽不冷,不过有点凉嗖嗖感觉,倒是很能提神。走瀑当然刺激,还是稍带紧张,以至于不敢回头向跟在后面的女儿和先生作些提示。直到攀爬完成,才忍不住欢呼雀跃。第一瀑如果顺利过关,后面的就只是耐力与体质的考验了。

说说笑笑攀爬完野趣盎然的“八瀑九潭”,正感觉渐入佳境,不料已是“行到水穷处”。我们在山腰的小卖店稍事休息,适时地“坐看云起”后,便走向曲径通幽的下山路了。一路体验过白道黑道、瘦身坊、吉利数字888等妙趣横生的景点,玩味过景点和山道旁各类睿智、幽默、或警醒的文字,便来到了高近100米、长200余米的悬空观光桥。一桥飞架,林海变通途,周边层林尽收眼底。也许是这一季的游客偏多,一个团跟着一个团,当大家走上这荡悠悠的空中吊桥时,都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有的是重心不稳,有的却是故意搞怪。喜欢玩刺激的,也可以选择180 米速降溜索和乘滑道车穿越山林,我们在穿过吊桥的时候,就听到了不远处滑索道上传来开心的笑声和惊叫。走过吊桥不远,就是充满民族风情的休憩亭,应该叫“茅亭”吧,里面挂着的竹片风铃上画满象形文字,山道两边的大树上还遗有壮家先民的“树屋”,下面跟着就是用行草书就的大红“福寿平台”,长长的“寿”,宽厚的“福”……下山的路并不寂寞,一个连着一个的小插曲、小意外和小惊喜,伴着我们有张有弛、亦起亦伏地走来,让人心驰神飞,流连忘返。

 象鼻山

  象鼻山,也叫象山,以神奇而著称。其一是为纪念美丽传说中造福漓江的天象;其二是因其形神毕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自然而成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其实,自从知道“黄布倒影”,也就知道了“象鼻山”,这两幅画就是年画时代“桂林山水”的缩略图。虽然早就大名久仰,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不免要惊叹:终于懂得什么叫神似!导游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所以团友都没去爬象山,只散漫地在江边拍照,嬉水。象山景区的江滩泥沙不多,大多是卵石铺底,江水清澈,水草小贝壳历历可见。浅滩上分布着几只形态各异,呆萌可爱的小石象,不光是孩子,就连大人一见,都纷纷下水争着与小石象合影为快。
  导游说,如果换个角度拍象山,还可以拍出刺猬的效果。我沿着浅水江滩走着,忽然看到一个老人背着渔篓提着渔网,边撒网边向浅滩中的一个卵石岛淌过去,背景正好是树木繁茂的象山,面前是汩汩流淌的清流,忽明忽暗的天光,把这景致定格成一幅绝美的图画!我快速拍下几张,回头欣赏时,却发现我所在的位置,也正是象山变形刺猬山的角度。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呵呵,我不由得意地笑!要不是导游催促,我真舍不得离开这清清的漓江水,好想做这满江柔波中的一颗悠游的水草。
 

七星景区

  七星景区是旅游的最后一站,印象最深的是骆驼峰。据说,克林顿总统访华时曾在此峰下发表环保演说。骆驼峰也是名副其实,其状的确酷似一只蹲在万绿丛中的骆驼,与之有关的景点有“驼峰赤霞”。每到春天,山下桃花烂漫之时,晨昏的江霞紫雾,给骆驼峰披上绚烂的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称之为“驼峰赤霞”。我们错过了季节,没能领略到如此壮美的景观。其它景点只是稍作停留,导游解说一下就走过去了,没留什么印象。但最后到达的景点栖霞寺,无疑可以说是此行的败笔。对自然,对神灵我是向来敬畏的,但是在那里短时间的所见所闻,让人感觉到了佛门也是不清净的。 

  进寺门的时候,换了一个导游,也就是专门引导参观寺院的。因为是佛门圣地,所以大多是导游怎么说,团友们小心翼翼地跟着做,直到观音殿门口。其中有位团友要赶正午的回程飞机,便开口请导游长话短说,不知怎么话不投机就吵起来了。只听团友说,你要人买香火直接说得了,不用废话那么多。那导游也不示弱,你爱买不买,碰到你这样的人怎么怎么了。大伙一见气氛不对,马上劝开。毕竟是佛门净地,即便我不认同团友的说法,那导游也不可能是第一次带团吧,怎么一点被感化的迹象也不见?进入大殿的时候,两边有男女僧人迎送,这样的礼仪似乎以前不曾碰到过,心里不由有些忐忑,生怕自己行为不当亵渎神灵。按照导游之前的提示,我们到厢房听高僧讲经祈福。高僧让我们闭眼静默的同时,猛然敲击了一下木鱼,我感觉到自己的心也跟着怦怦狂跳起来。唉,到底是凡夫俗子,六根不净啊!高僧祈祷完毕,有选择地发给团友一个红色的祈福签,说到另外用黄布隔成的房间有高僧解说。我们出来时,依旧有僧人接送。到了解签处,高僧先让人在签桌前坐下,不知怎么给别人解的签,轮到我时,却是问我的藉贯,家庭人口,居然还有先生的工作单位。难道解签变成了人口普查?没来由的就有些抵触。但我不敢在这样地方冒犯神灵,前面的如实回答,后面的只说大师问这些作什么?高僧见状,马上转移话题,问我愿不愿意买些香火为家人祈福?因为之前跟团的导游说过,我们团已捐过布施,让我们只参观,里面的僧人说什么都不要理会。难道这里的僧人都是假的?要不怎么会向游客提这种要求?不说我不是信徒,就算是信徒,也得自己心甘情愿吧?佛门不是众生平等吗?这样做是要搞哪样?就这一分神,对面的高僧就看出了端倪,马上客气地说,好了,请便吧。出来的时候,再没见到迎送的僧人,外面等候的是先出来的团友。
    因为此行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寺庙的看法,说与别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谁能解惑?好在这一际遇只是小插曲,并不影响整个旅程的心情,桂林之行算是圆满结束。 

微主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作家,网络文学批评者,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