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认为,最深奥、玄妙的道理,存在于轰轰烈烈的事物之中,是我们难以发现,难以捉摸的。 道,存于高贵,亦存于卑下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郭子问庄子:“人们所说的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请具体指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庄子说:“在蝼蚁。” 东郭子说:“为何这么卑下呢?” 庄子说:“在杂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卑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我们认为,最高深的道,一定是存在于高贵的事物之中,是不会存在于卑下的事物之中的。 而事实上,正如《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天地来说,没什么高贵、卑贱之别,都为天地所生。万物,都是平等的,甚至都是一体的。就像太阳,普照大地,无所不包,没有分别之心。 所谓的高贵、卑贱,只是后天的、人为的标签而已,对于道来说,都是平等的。 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倘若只存在于高贵,那么,道,便有了局限,不再能成其大。 道存在于日常,人生何处不修行 不论贫富、贵贱,人生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来到世上,便是开启了修行之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对于所做的事情,并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只是按照本能或风俗去做。 功利境界的人,意识到了他自己,为了自己而做各种事情,动机是有利于自己。 道德境界的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服务于社会,做事严格遵守道德。 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同时是宇宙的一员。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遇到的事情,大多是一些日常琐事,或愉悦,或伤心。 而对于天地境界的人来说,其实也并不必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与常人无异。 所不同的,是我们做事情,大多漫不经心,认为是小事,不必在意。而对于他们来说,品茶、散步、观花,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他们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对于人生意义的透彻理解,都体现在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踏入这世间,开启这场修行之旅,只是有的人,浑浑噩噩,在“无明”状态下度过了一生。而有的人,对于生命的无常,对于日常琐事的意义,产生了好奇,于是产生了思考。这便是“觉”的起点。那些琐事,便开始有了意义。 即使贫贱,若对于人生的“觉解”开始了,人生便丰富、充实起来;即使富贵,若对于人生的大事、小事处于“无明”的状态,那么,也是贫乏、苍白的人生。 人生,时时处处是修行,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待人和善、宽容,何尝不是修炼之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