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首发|新生代价值取向刍谈:他们追求某种廉价的,又自以为是品质的东西

 汲雲軒 2021-12-14

跨界|原创|艺术|生活|美学|真知



“新生代”价值取向刍谈

当我们审视事物价值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即我们往往爱从自已的视点出去,对这些事事物物进行自我论调——这些毫无根据且无法梳理的价值观念,时时在我们的身边飘荡。固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社会”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然而这种提法的本身,也有问题。

倘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件艺术品,且不管他是什么材质。不同的人过来论断,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就算拥有同样价值体系的人,也完全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论。可见,审美是有一定的杂乱性和无序性的。说到价值体系,我们最无法背离的就是世俗价值体系——几年前,一朋友装新房,我送其一幅画作聊表心意,且觉得他家的小客厅多一件雅玩,方能显示他的品味,结果他非但没挂起来,直接送给了别人,给我说那画没有什么价值。随后钉了几幅油画风景复制品。我承认,那画本身也不值钱,但重要的这是我珍视的东西——我把我喜欢的东西,转让给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我想我用这件作品体现的并非是世俗价值,而是一件艺术品所透出的情感价值。但朋友却以世俗价值来衡量,我觉得我做了一件错事,至少我应该花几百块,送他一只热水器或者茶具来得更实在一些。


真正的问题出来了——我们怎么去衡定一件物品的价值性?如前文所述,我们考查一件物品的“价值性”,固然是有不同的分析路径,但无论从艺术性的价值性出发,还是世俗的价值性出发,势必然会有三个方面的进行方式:一,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由学术性这一特定术语圈定,探讨事物主体的“艺术个体”体现的情感,这种情感本身的价值性,无法以世俗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它好比无法割舍的某种宗教信仰,由不同的学术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等等,缔结成的流派体系。这种多样的流派,就形成了属于精英化的艺术价值体系。二,是从集体无意识状态,将事物的世俗价值体系来延续、流转的,它是非理性且根深蒂固的,这种延展性并非为不健康的——它代表了某些庸常的共同的记忆或见证。在这一类人看来,书法和绘画,绝对都是无用的无价值的东西,倒不如一只茶杯,一个小碗来得实在(对历史文物,他们十分认可其价值性,因为其这种认知并非来源于自我的判断,而是人云亦云的先入的固定的价值观念)。他们看起来很是庸俗,但是这种价值观反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并不比我们个体主义审美的“艺术性”内涵差——毕竟,它代表了我们生活中固有的价值体系。三,由于时代性所致,如诸时下消费主义成为价值主流,泛娱乐化的兴趣成为习惯,反崇高的全民化蔓延,以及快品牌文化物质铁杆粉丝价值追求的迷失,是不同于前两者的又一社会属性。它与前两者相比,看似是独立的,却又来源于前两者,即把世俗价值理想性,把物质价值心灵化。三者之间有交互和交集关系,却没有从属关系,也可以认为这是最为复杂的又最为简单的多变的一种社会新生代价值体系。他们追求某种廉价的,而又自以为是高艺术品质的东西,这让我们去分析审美与现实的关系时,多了许多迷茫。


诚然,时代下的审美习惯的诞生,绝对不是来源于单一的价值观念,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这句话,被我们时代用得最多的,就是把这种出类拔萃和无与伦比,当成了价值的论据,现实事物所含有的给无限放大,若没有,则必然会生搬硬造出来,这种流毒于社会已久的方法,十分值得我们警惕。

几日前,我与朋友们讨论这样的问题,认知艺术价值,是需要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的,这种包含有方法论的观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大多数人的参与。我一位老友,在卖旧物的地摊上看到一幅古画,感觉作品的气息不错,但又因为不太了解这些,和卖家讨价还价之后,也没有花钱拿走。从他拍下的照片上看,这幅作品疑似清代金农的作品,是个册页,保护完整,品相佳,绘画手法亦不凡,然则只需百元,他竟未下手。而同时的另一石头爱好者,竟花几千元,抢得几方石头——生怕别人占了先。就这幅画和几块石头来讲(我们只说动机,且不论真假),看画者不懂画,所以虽然便宜,但不敢下手,看石头定然十分了解石头,所以才不惜重金,赶快抢走。所以,美也有艺术之美和世俗之美来区分的,出类拔萃的东西,对于某个艺术个体来讲是出类拔萃的,是美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讲,仍然被大家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也可认定为是美的(世俗生活所需品意义上的美)。如诸上文所说,在三种不同的审美情况下,我们社会中的价值认同性,也就有着巨大的分野——这是无法强求,也无须鄙薄的。


但在新生代以降的所谓另类文化、流行文化,其实以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将各种样式以夸张、变形来展现的,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而这种非常规的诉求,业已成为新生代年轻人的价值主流,但他们的这种看似怪诞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实则反映了社会的无序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独特面貌,亦是需要我们去关注,思考的。

其实,选择不同的价值维度,我们所得的结论可谓是无全相反,而且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中,我们不能直接评断为谁对谁错。就在这种悖论的同时,又发现另外一种悖论:即我们的社会在向多元化发展,不断地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封闭现象。网络为他们提供抛头露面的机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几个月不出门的“宅”文化。

网络和宅文化的出现,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在这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而新的文化现象也正在形成中,在窥探和暴露的两极分化之间,似乎我们并不能逼着下一代把单一的价值取向,奉为臬圭了,但是我们现有的艺术价值观念和世俗价值观念,却正在悄悄地变为流行文化的基因,滋补着新一轮审美形式的萌芽。

文森特·凡高在《亲爱的提奥》中说,  住在城市里的人,渴望着宗教而这种宗教的渴望,正在我们的社会中蔓延着,它像毒草,也像良药,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又时时标榜着它的现实主义的特性,它们互为对立,却又互为消长。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每个人都有着伟大的诗人的天份,有丰富的想像力和不凡的谈吐,但是,却又享受孤独而且给人感觉孤立无援距离感。白朗宁有诗曰:

  那张面像正在生长,绝不消灭,

  也不分化,而在重新结组,

  组成我有知有觉的天地。

一切的表象,都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未来走向必然会在无序中寻找有序,会在无意间寻找必然。也许,白朗宁的诗句,倒给我们乐观主义的猜想提供了一种假设罢。

跨界文化∣一个只做原创的自媒体

为生活写照|为生命赞美

跨 界 文 化|只 做 原 创

联系主编:坐在海边的多多(微信号:jiyunxuan88)

原创写稿不易|欢迎留言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