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乱世中,只有三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补充下半篇)

 金色年华554 2021-12-14

一年半前,我写了一篇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乱世中,只有三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还有哪段明珠蒙尘的时期堪比三国时期的精彩?

其中论述了,为何中国这么多乱世,唯独三国时代会脱颖而出,最为知名的原因。

一年过去了,通过新的阅读和思考,有了新的见解,将那篇作为上篇,今天补充下篇。

一、为何三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

为何三国时代虽然是分裂时期,却很出名呢?有人说,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功劳,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经过小说的演绎,三国故事自然家喻户晓。

这可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了,不是因为《三国演义》知名而导致三国时期知名,而是因为三国时期本来就很出名,这才有了三国志平话,才有文人演绎出《三国演义》。

三国的故事在古代就非常流行,早在唐朝就如此。因为三国故事出名,所以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话本中都不断有三国故事,到了明代初年,顺理成章地有了小说——《三国演义》。而其他时代,则没有那么精彩,演绎的人少了,自然缺少相关的小说。

在论述《三国演义》的时候,胡适说:

三国的故事向来是很能引起许多人的想像力与兴趣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1)春秋到战国,(2)楚汉之争,(3)三国,(4)南北朝,(5)隋、唐之际,(6)五代十国,(7)宋、金分立的时期。这七个时代之中,南北朝与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时期,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的观念,大家对于“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义的小说,而南宋时也只配做那偏于“攘夷”的小说(如《说岳》)。

其馀五个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好题目。分立的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所以《东周列国志》,《七国志》,《楚汉春秋》,《三国志》,《隋唐演义》,《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等书的风行,远胜于《两汉演义》,《两晋演义》等书。但这五个分立时期之中,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况且头绪太纷烦,不容易做的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像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人才都可算是势均力敌的,陈寿、裴松之保存的材料也很不少;况且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了许多杂书的材料,很有小说的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了。

这里胡适说,中国历史上并不只有三国这一个分裂时期,还有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五代十国、宋金夏等时期,算上楚汉之争、隋唐英雄等,至少有七八个时期。可是其他时期,要么太长了,要么就是太短了,要么有华夷之辨,只有三国时代,不长也不短,刚刚好。

这是我一年前的回答。

可是,我自己还是不满意的,还是没有说清楚,为何三国时代会出名。

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相通的,我们不如来论述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然界三角形最为稳定。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三角形只能说是在多边形里最稳定的结构。稳定的原因很简单,三条边的边长都固定,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在结构上不需要在连接处做额外的固定,它就不会变形。

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角形比起正方形,要稳定,因为正方形只要一推动,就会变歪,变成平行四边形。

图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三角形最为稳定。

三国鼎立的时代,三个国家只需要保留一小部分力量应对内政就可以获得稳定,还能不断出击攻打敌国,所以三国时代是对峙较为轻松的。

而四国时代,就比较难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时代之所以比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来得出名,完全就是因为从数学角度来看,三角形最为稳定。

图片

再来看看十六国早期的地图。

图片

大家可以发现,相互之间产生关系的,至少有4-5个国家,这样的结构就是一个四边形,不稳定,很容易一边倒了。

再来看看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

图片

这上面,相互产生关系的国家至少有6-7个之多,更为复杂,也更加不稳定了。

当然了,这更加映证了胡适所说的为何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火不起来。

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两个时代,国家太多,头绪太繁杂,一般读者根本记不住,一个故事最好是三代人,不能多。

所以说,三国时代能够获得大家的喜爱,在于符合了最基本的数学逻辑。

二、还有哪段明珠蒙尘的时期堪比三国时期的精彩?

那么历史上还有哪段明珠蒙尘的时期堪比三国时期的精彩?前文提到的其他分裂时期,比如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金夏这五个时期,哪个能够堪比三国时期的精彩?

在当时,我认为历史上南北朝后期的后三国时代最像三国时期,毕竟也有三个国家。

三国时代精彩,还在于这一时期有这两个特征:

1、天下三足鼎立,有三个势力,这三个势力基本势均力敌,至少不是相差悬殊。

图片

比如我在为什么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有叫秦、齐、魏、赵、楚、燕、梁、宋的,但就是没有一个叫韩?写到,天下可以分为九宫格,当时制作了一个九宫格的地域图:

图片

如果把三国时期按照九宫格来标注,并且按照各个王朝建国初期所谓“五德终始说”的德行,那么三国各自的版图如下:

图片

可以看出,天下九宫格中,土德黄色的曹魏占据着五块,蓝色的东吴占据着两块,火德红色的蜀汉占据着两块,虽然可以看出实力并不对等,但是至少蜀汉和东吴都占据着两块版图,足够抵抗曹魏,从这点来看,基本上还是势均力敌的。

2、三足鼎立的三个国家要互相发生关系。

这是被人忽视的一段,光有三个国家并不够,三个国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相互发生关系。

所以,三国故事比两雄故事好看,因为三个势力,总有一方是大家喜欢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三国故事比楚汉故事精彩,就在于此。

可是,这么一看的话,就发现不对劲了。

不管是宋金夏还是陈齐周,其实都和曾经的三国时代不太一样。

图片

因为,三国时代,既然是一个数学逻辑上的三角形,那么,A、B、C三个国家,应该是A与B有关系、B与C有关系、C与A有关系才行。

图片

因此,用word画一张表格,就是这样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都发生了主要的故事。

魏蜀之间有汉中之战,有诸葛司马斗智斗勇,诸葛亮北伐,五丈原殒命,是最为精彩的部分。

魏吴之间有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也比较精彩。

蜀吴之间有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

所以三国间要互相发生故事。

三国时代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这张三角形的图,是完全正确的。

可是,历史上的陈齐周时代,北齐和北周有相互关系不错,它们互相和南陈的互动并不算多。

图片

这就不能算是一个三角形!

如果用word画一个表格是这样的。

图片

大家看,那个时代,北周和北齐发生关系不假,一直相互攻伐。

北齐和南陈发生关系不假,南陈多次北伐。

可是,北周和南陈,几乎是平行存在的,没有发生什么关系。

况且那个时代,江陵还有南梁的留存西梁。

其实,那个时代,叫做《四国演义》更加贴切。

所以有人写那段历史,都说是南北双雄会,写的是高欢和宇文泰的故事。

从来没人把高欢、宇文泰和陈霸先写成三雄会的故事吧。

这和《三国演义》写曹刘孙三个人的故事完全不同。

因此,今天我觉得,南北朝后期所谓的后三国时代,可能是近期的一种提法,其实并非是史学界沿用已久的,这段时期也和三国时代并不相同。

那么,宋金夏时期呢?

图片

我们发现,宋金夏也并非我们认为的三国鼎立!

甚至南宋和西夏,压根就不接壤。

图片

宋金夏也很像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宋金是相互发生关系的,从南宋初年中兴四将和金国的大战,到末期孟拱等与金国的战争。

西夏和金国是相互发生关系的,也多次大战过。

但是南宋和西夏,不接壤,几乎没有战争,没发生关系。

所以,这段历史不能和三国完全类比。

有人说,你说三国时期是三角形,还画了这么多小学生图标,有什么意义?

我要说的是,既然三国时代如此精彩,是由处于三角形的三个势力共同发生的。

那么,我们不妨找找看,历史上还有哪些时代,当时主要的三个势力正好处于三角形的三个角,相互发生着关系,那么这段历史应该是有着像三国故事一样精彩的潜质。

我们搜索到这样几个时期,看地图。

图片

首先是五胡十六国中期的这段历史,前秦、前燕和东晋。在这里,我们忽视漠北的代国(北魏前身)和河西走廊的前凉以及东北的高句丽。

有人说,这不就是和陈齐周差不多吗?

不一样的是,前秦和前燕相互爆发着战争,最终前秦吞并了前燕,这两个国家又相互和东晋发生着战争。比如著名的枋头之战,东晋北伐将军桓温带领五万大军前来攻打前燕都城,最终粮草断绝,又遭到了前燕名将慕容垂的伏击,东晋北伐军全军覆没。

图片

本次战争中,王猛率领的前秦军队也前来相助,达到了助燕击晋的目的,最终收集到了前燕国内的各种情报,为灭燕提供了帮助。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三国鼎立时期,三个势力相互发生着关系。

图片

事实上,这段历史一直被小说家看中,比如黄易的小说《边荒传说》就是以这一时期作为背景的。

图片

还有一段历史,也很像三国时期的三角形结构。

图片

就是北魏崩溃之后,一份东西,南梁也在崩溃前夜的时期。

有人说,你不是才说的,陈齐周不算后三国吗?

确实,北周和南陈没发生什么关系。

但是西魏、东魏和南梁,却真的是相互发生着关系。

图片

西魏和东魏,发生了五次大战。

西魏和南梁,西魏夺取了南梁的荆州。

东魏和南梁,东魏夺取了南梁的江淮之地,而且侯景南下,在南梁酿成了侯景之乱。

再早一步,在北魏还没有一分东西的时候,北魏内乱,南梁还有陈庆之“白袍军”北伐的故事,这也算南梁难得的和北方的一次联系。

所以这段历史也很精彩,甚至被日本小说家田中芳树看中,写了《奔流》。

图片

还有第三段三国鼎立的时代。

图片

就是这一时期。

有人看懵了,这不是统一王朝宋朝吗?哪里鼎立?

事实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这是不假。

可是,我们不能有大汉族主义,元朝的时候已经修了《辽史》。辽国也是中国,难道能否定吗?

北宋、辽国和西夏,也是一段三国鼎立。

图片

这里要委屈宋朝一下,作为正统王朝,只是局部统一,所以暂时屈尊。

有人说,你才说的啊,宋金夏不算三国鼎立,怎么宋辽夏算呢?

这是因为,南宋和西夏已经不接壤了,但是北宋和他们都接壤,也相互发生着故事。

北宋和辽国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杨家将。

图片

北宋和西夏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狄青。

图片

西夏和辽国也多次爆发战争,最终李元昊妥协了,与两国交好。

所以说,北宋,分别是辽国与西夏有过战争,但并不是同一时期,与辽国的战争多是早期,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而和平,到了宋徽宗时期,又有过战争,帮助金国灭辽。

与西夏的战争则是中后期为主。

所以,这也是一次三国鼎立。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时期,同样被小说家青睐,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就是选择的这一时期。

图片

之前我也曾经写过文章,评析金庸为何不写唐朝背景的武侠小说,得出结论,因为唐传奇太精彩了,珠玉在前。

这只是一方面,后来我看到了金庸在新修版全集写的序言中写道: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斗争;蒙古、满人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这段话,金庸自述了为何几乎所有小说历史背景都在宋代及以后,因为他说: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斗争较为激烈,是小说很好的选题时期。事实上,他几乎所有小说都发生在这三个斗争时期。

这里说到宋辽之际,文中便是小说《天龙八部》为何选择这一时期的原因了。

图片

同时,《射雕英雄传》故事发生时的蒙古、金和宋三方也是互相攻伐,也看一看做是一次三国鼎立时期,可惜为期较短。

至于,《倚天屠龙记》故事发生在元明之际、《碧血剑》发生在明清之际,都是如此。

可见,金庸比较青睐这些时代。

因此,如果金庸当初没有封笔,还愿意继续写小说的话,可能会选择更加接近的时代,十六国中期或许是一个选择,也就是黄易《边荒传说》的历史背景时代,所以,在我看来,黄易填补了金庸未涉及的历史时期,填补了我们的遗憾。

此后,元明之际、明清之际和清末,再也没有出现过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时期了。

三、为何三国的故事格外精彩?

其实,文章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还要再说一个问题。

有人说,国家不是越多,故事越精彩吗?按照道理,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故事应该比三国精彩才对啊。

其实未必,国家一多,读者记不住,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

其实,三个国家就足够了,演绎出足够多的故事。

这里用到一个物理学的概念,那就是三原色,这是牛顿力学通过分别自然界的光,最后得出自然界的三种基本色彩。

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颜色越混合却会越亮,直至白色。这和美术三原色红黄蓝并不同。

今天的电脑图片格式RGB,就是从中而来,red、green、blue的首字母。

早在17世纪,23岁的牛顿就发现经过三棱镜的折射,一束阳光被分解为一道连续的彩色光谱。而这便是著名的色散现象。

图片

从那时候起,人类就开始寻找色光中的原色了。而所谓原色,正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图片

基本色通过不断的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彩,比如黄色就是红色+绿色混合而成的,所有的颜色混合,就是白色。

大家看这图片,是不是很像以前的电视台图标,就这个意思。今天的TVB还是RGB的三色图标。

图片

也就是说,不需要十几个国家,三个国家足够演绎出足够丰富多彩的故事。

这里还是用三国来举例。

大家知道,三国故事精彩的大多是汉末时期。

所以,这里只从赤壁之战开始,也就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之后,我们分析下三国演义的回目,看看里面出现三国哪个的势力,然后就给它涂上相应的颜色,如果是共同的,那就是混合色,曹魏用蓝色表示,蜀汉用红色表示,东吴用绿色表示。 如果是魏汉双方发生的,就是蓝色+红色的紫色。如果是汉吴双方省的,就是红色+绿色的黄色。如果是魏吴双方发生的,就是蓝色+绿色的天蓝色,我们来标注下。

图片

图片

大家可以看出,至少出现了7种颜色。

所以说,三国的故事好看,虽然只有三个国家,但是演变出了七种变化。

而哪怕《残唐五代史演义》,有五代五种势力,加上残唐,也不过才6种色彩,如果不算十国的话,五代的精彩和复杂程度甚至不如三国,可见一斑。

因此,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历史上哪怕一个时期有很多国家,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三个国家来写就可以了,金庸的《天龙八部》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虽然加入了大理国,但一点也不乱,应该就是学习了《三国演义》的写法,毕竟金庸不止一次表示过对于罗贯中文笔的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