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特有鸟种杂谈 之(四)大自然的幸福鸟——雀形目-莺科

 qdongh 2021-12-14

摄影:瑞士军刀

前言:中国鸟类特有106种 ,隶属 7目 15科 55属,其中 77种为中国独有鸟种。小编将从我国独有鸟种,77种4目18科鸟类,以目和科为单位为大家一一做详解。前几期我们讲了雀形目-鸦科、鸫科(鸫亚科)、鹀科(朱鹀科),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向前查阅,今天,我们来说说雀形目--莺科。

人们对莺科鸟类的认知,要远远大于鸫科、鹀科等科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这些脍炙人口的美好诗句,给了人们对莺类鸟最初的认知。小时候读着古人的诗,总觉得,莺是飞鸟的代言人,她把春天叫醒,让世界用花红柳绿来搭配她婉转清脆的歌声,于是,莺类鸟也成了许多人想象中最美丽的鸟儿。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一下莺类鸟吧!

雀形目-莺科

       莺科(Sylviidae)及林莺科(Parulidae)属小型鸣禽。历史上莺科有时视为鶲科(Muscicapidae)的一个亚科称为莺亚科(Sylviinae)。莺科本身也有多个亚科,或将莺亚科画归鶲科(Muscicapidae),或将多个莺亚科均提升为科。因此,莺科的统计数量往往因划分不同而有差异,目前普遍的总和计算是60属447种。

       莺科分为旧大陆种类和新大陆种类旧大陆的莺科与鸫及旧大陆翔食雀类近缘。主要见於欧亚到澳大利亚及非洲一带,欧洲多见黑顶莺白喉莺(即灰莺)棕柳莺。还有苇莺属、短翅莺属、芦莺属及树莺属的种类俗称为苇莺、灌丛莺或沼泽莺,多为棕色,鸣声刺耳。但也有少数种类分布于南、北美洲,比较知名的有戴菊(kinglet;戴菊属〔Regulus〕)、蚋鹩(gnatcatcher;蚋鹩属〔Polioptila〕)。极北柳莺出现在美洲的阿拉斯加,扇尾莺类主要分布于非洲刺嘴莺类细尾鹩莺类等主要分布于大洋洲小嘴刺莺是大洋洲最小的鸟类之一,而细尾鹩莺单划成一个科。

       旧大陆莺类的羽色相对单纯,多为绿色、橄榄色、棕色、浅黄色和黑色。它们体型娇小,体长9∼26厘米,喙细长,适於从叶间觅食昆虫。翅膀偏圆形,腿和脚非常细弱。飞行速度快。栖息于於林区、灌丛和沼泽地,鸣叫声尖细清脆,虽然动听但不如鸫科。

       旧大陆的莺类每翅有10枚初级飞羽,而新大陆的莺类(林莺科〔Parulidae〕)是9枚;大多为候鸟

       新大陆莺类又称林莺或森莺,属林莺科(森莺科)。数量约120种。研究显示它们与新大陆的裸鼻雀近缘,但是因其外形、结构及习性等与亲缘关系较远的旧大陆莺类相似,故也被称为「莺」。林莺主要见於北美及中美,生活于森林、灌丛或沼泽草地。体型基本在18厘米以上,体羽色彩较比之旧大陆莺类要鲜艳多彩。

       莺鸟生性活泼,胆小却并不谨慎,天敌(伯劳)刚走便把危险抛至脑后欢天喜地的歌唱起来。似乎永远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有情有义,打打闹闹绝不下狠手,最终多以一块欢唱结束。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呵护备至,双亲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雏鸟长大后也不分离。也许,正是因了莺鸟的这些特性,才有了它们出诗入画,成为许多美好的隐喻。

      莺科鸟类在我国约19属84种,而我们要讲的特有鸟种是:凤头雀莺、甘肃柳莺、峨眉柳莺、海南柳莺。

凤头雀莺

(学名:Leptopoecile elegans

摄影:山野游人

凤头雀莺是少见的羽色多彩艳丽的莺鸟,雄鸟头顶有长而尖的白色羽毛形成的羽冠披于头上,眼先黑色,头侧、后颈、颈侧和翕栗色或紫色。肩和上背灰蓝色,胸葡萄红色,腹紫蓝色,尾下覆羽淡栗色或皮黄色,尾暗褐色,外翈羽缘暗蓝色。两翅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绿蓝色或天蓝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紫色。

       喙细尖,上喙先端多有缺刻;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昆虫卵和少量蜘蛛。如甲虫、金花甲、金龟甲、象鼻甲、叶跳蝉、蟋蟀、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等。

       凤头雀莺常单独和成对活动,偶尔3-5只成群,尤其是冬季和春秋季节。结小群并与其他种类混群。性活泼,常在树上枝叶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快速飞向另一棵树,也在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鸣声清脆、多变、悦耳。轻柔的唧唧叫声及尖似鹪鹩的吱叫。 

      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及东南部。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摄影:四方男木

摄影:大地清风

摄影:云中单双杠

甘肃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kansuensis   

         甘肃柳莺,体长7-10CM,体形比麻雀小一些。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有一条粗而白的眉纹,两侧羽翼上有两道白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黄腰柳莺的亚种或同物异名,近年来重新被确认为独立的鸟种

甘肃柳莺,是生活在我国甘肃及青海的特有鸟种。它们常三五成群在枝间跳跃,并不时发出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叫声,声音很容易识别,它们不停的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跳跃,并通过煽动翅膀,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

甘肃柳莺选择巢穴的地点和藏鹀很像,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当然柳莺要比鹀类会编制,它们会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巢壁内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巢的顶端会以藓和树皮覆盖,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

         作为特有鸟种,虽然没有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但是它们属于鲜为人知的罕见鸟种,需要大力去保护。

摄影:老秃鹫

摄影:快乐逸人

摄影:喜哥

摄影:草羊乐拍

摄影:鸟林细语

峨眉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kansuensis)     

         峨眉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不甚明显的淡黄色中央冠纹,其中尤以前段极不明显,有时甚至仅隐约可见或缺失,后部冠纹较明显而且宽阔,颜色亦较黄。而眉纹前部从眼前缘开始向嘴基逐渐变细,直至消失,翕、肩、背暗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羽缘较淡和为较鲜亮的绿色。翅上中覆羽绿黑色,翅大覆羽内翈乌黑色,有两条明显翅斑。外侧尾羽具零星白色。耳羽边缘色深,虹膜褐色;上嘴色深,下嘴肉质色;脚粉褐色。

         繁殖于亚热带阔叶林,高可至海拔1900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不时发出仿佛爆破一般的鸣叫,让人难以忘怀。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和华严顶之间,冬季可迁至低山和山脚地带,贵州等地。

摄影:草羊乐拍

摄影:yaqing

摄影:黄曙光

摄影:鸟林细语

海南柳莺

学名:Phylloscopus hainanus)

海南柳莺,是1993年被国际学术报道认定为海南特有新种,体长10cm左右,通体发黄,上体偏黄绿色,頂纹、眉纹黄色,翅上覆羽和内翈暗褐色,雌雄羽色相同,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粉红;脚橙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南岛亚热带山地次生林中,尤以低山林缘、路边次生林,海拔在600米至1500米之间的森林,常单独或成对,有时也集30只左右的小群觅食活动。有时也和其他莺类混群。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间雄鸟鸣声高而短促,而富有变化,似白斑尾柳莺。哺育幼鸟时,以一两声短而急促的鸣叫唤醒待哺的幼鸟,幼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两只成鸟夫妇轮流守巢看护幼鸟以及外出觅食。

作为海南地区性常见留鸟。栖居于尖峰岭海拔600米以上的森林。在中国海南岛的霸王岭、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围岭林区、嘉西、莺歌岭、利木山自然保护区均有记录。属于种群数量稀少,急需保护的鸟类。

摄影:宜昌老刘

摄影:东岳大帝

摄影:红山草

摄影:老友gx

        今天,借着我国独有鸟种——莺科类鸟,我们感受了一次穿越历史的美“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不禁想,莺鸟从古代而来向未来而去,为何一只小小鸟儿能将自己的印迹遍布我华夏文化历代典籍中?也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莺鸟以其生性活泼爱唱,又不甚怕人,从而被人们听到、看到、记录到。甚至,连字典里都有它同音不同形的变体——鸴、鷪、鸴,因此莺字的含义,既有鸟羽色彩艳丽的样子,又有声音曼妙之意,还有比喻春光明媚,形式大好喜人之意。

《诗经·小雅》云:有莺其羽。

  诗仙杜甫有诗云: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唐朝女诗人鲍君徽吟到,“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元代诗人张易 曲,“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

  清代诗人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现代作家写——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那么,小小莺鸟,在众多观鸟和拍鸟人的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印象呢?欢迎留下您与莺的故事。

本周互动话题:

您与莺科鸟类的故事?欢迎在文稿下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