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刘秀曾经说自己以“柔道”治天下,而实际上,不管是刘秀本人,还是他手下的干部,还真找不到几个“柔”人,这一回要讲的这两位爷,出自《后汉书·酷吏传》,他们更是有如出鞘的利刃,寒光闪闪,寒气逼人。 第一位,董宣 这哥们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强项令”,即,硬脖子县令。 【硬脖子县令董宣】 董宣是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人,被大司徒侯霸征召,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北海国(山东省寿光市东南)宰相。董宣到任后,任命当地大族公孙丹为五官掾(郡国官员,一般掌管春秋祭祀)。公孙丹新建了一所住宅,请人来占卜。卦师占卜之后说,你家盖了这座宅子,一定会有人为此而死。公孙丹倒也不慌,不就需要个死人吗?小事一桩。老公孙就让他儿子小公孙到街上去,杀了一个过路的行人,把尸体抬到屋子里放着,用来消灾。 可是,不晓得是哪个把这事儿告诉了董宣。董宣做事极为脆爽,立即派人把公孙丹父子抓来,杀了。 这下子,公孙家族不干了,亲朋宗族三十多人,手里拿着兵器,冲到官府鸣冤呼号。董宣认为公孙丹以前曾经依附过王莽,担心他们跟海贼串通,就把这三十多位全都关进大狱,随后,让手下一个叫水丘岑(水丘是复姓)的干部,把这三十多口子全部诛杀。 青州(山东省北部)刺史认为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奏报朝廷,并将董宣移交廷尉(司法部)处理,判了死刑。董宣进到狱里,从早到晚高声朗诵诗文,一点不像个死囚,倒像是备战中华诗词大赛的封闭式训练。到了行刑那天,官属准备了一桌好酒饭为他送行。董宣厉色说,我董宣生平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何况即将赴死!随即登车而去。 一起受刑的一共九人,正要轮到董宣,刘秀派人驾车赶到,一声“刀下留人”,把董宣拦下来送回了监狱,重新核实案情。刘秀派使者诘问董宣为何多杀无辜,董宣如实回答,并申明水丘岑只是执行命令,并无罪责,董宣自己赴死并无怨言,但希望能把水丘岑放了。使者回报刘秀,刘秀竟然赦免了董宣,降为怀县(河内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南省武陟县)县长,同时,下令青州刺史不再查究水丘岑的罪行。后来,水丘岑做到了司隶校尉(京畿总卫戍司令)。 衣赐履说: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刘秀为什么不问董宣的罪?公孙家那三十多条性命,就因为董宣怀疑人家与海贼勾结,就这么杀了?如此草菅人命,他董宣不是比海贼更加残忍、更加可怕?然而,换个角度看,我们前面讲过,刘秀在天下统一之后,一直在想办法制衡皇亲集团和功臣集团,要防止他们挟亲挟功违法乱纪。因此,当他听说董宣这个人之后,突然发现,这是一把快刀,这把刀不但可以杀贼杀刁民,也可以用来吓唬皇亲国戚和功臣集团,于是,就这么着,放了。 有人可能会说,刘秀放了董宣,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这个大局,因此,牺牲公孙家那几十条命,算不了什么,为了大局牺牲小局,也可以理解。只是我想问,那你如果恰恰身处那么“小局”之中,你还会这么说吗? 另,董宣虽然从太守降为了县长,但是从青州来到了河内,河内离首都洛阳近在咫尺,这是刘秀打算近距离考察董县长。 后来,江夏郡出了个巨贼夏喜,带着一帮人在郡内为非作歹。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任,发了一道文告,说: 朝廷认为本太守最会捉拿奸贼,因此,我受领了这个任务。本太守已在江夏郡界预备好一只人马,前来剿灭尔等。尔等看到檄文之后,何去何从,掂量着办吧。 夏喜等人见到文告,十分恐慌,该投降的投降,该解散的解散,这事儿就这么解决了。江夏郡都尉是阴氏外戚,董宣非常瞧不起他,不知道做了什么侮辱阴都尉的事儿,被免职了。然而,不久之后,朝廷特征董宣为洛阳令。 公元43年,董宣当了洛阳令。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有个家奴在大白天公然行凶杀人,因为“躲”在公主家里,官府吏员没办法抓他。一天,刘黄外出,由这个家奴陪乘。而董宣早就候在夏门(洛阳城北西头第一门)外的万寿亭,刘黄车驾一到,董宣立即跳将出来挡住去路,以刀画地,举着高音喇叭列举刘黄的过错,呵叱家奴下车。刘黄哪见过这阵势,早就晕菜了,那家奴只好下车,被董宣当场格杀。 【湖阳公主,是当时最有权势的皇亲】 湖阳公主吃了这一大瘪,掉转车头,直接进宫向刘秀告状。刘秀大怒,召见董宣,对左右大喝道,将这厮给我乱棍打死! 董宣非常平静,向刘秀叩头说,我请求说一句话再死。 刘秀说,想说什么? 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您打算怎么来治理天下呢?要我死很容易,何须棍子?我自行了断即可。 说完,一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刘秀又让小黄门从两边挟扶着董宣,让他向刘黄叩头谢罪,董宣坚决不干,小黄门摁着他强迫叩头,董宣两手撑着地,梗着脖子,始终不肯低头。 【脸上没画血迹,作者读史不认真,呵呵】 刘黄这个气啊,看着董宣跟看着鬼似的,对刘秀说,老弟啊,你当老百姓时,隐藏逃犯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也不敢上门捉拿,现在你当了天子,却连一个县令都搞不掂吗? 刘秀笑了,说,这就是天子和老百姓的不同啊。 之后,刘秀称董宣为“强项令”,赐钱三十万。董宣将赏赐全部分给手下,强项令名播四方。 ![]() 衣赐履说:董宣杀了这个家奴,当然是大快人心。但是,既不审理,也无辩护,更不报告,就这么一刀杀了,这是遵的哪门子的法呢?中国人喜欢读侠客除暴安良的故事,侠客们代表着正义公理,手起刀落,结果了那些贪官恶霸的性命。董宣,就是一个带着官帽的侠客。然而,董宣既然可以没有任何手续地杀一个“坏人”,他同样可以毫无理由地杀一个“好人”(前面那三十多口就是例子),因为,“杀人”也同样是一种权力,是权力就会上瘾。史官以褒扬之笔记下了董宣的事迹,细思下去,实在是让人揪心。 另,史书记录刘秀在当老百姓时,胆小怕事,喜欢种庄稼,更像个喜欢置办产业的小地主,但刘黄却说刘秀当老百姓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这显然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可是死罪啊!这种事儿应该是他大哥刘縯干的,怎么会是刘秀干的呢?故,我怀疑,史书对刘秀的看法,多为加工过的,目的是把他“柔”“仁”的这一面,表现得更充分吧。 从此,董宣打击豪强,没有不震惊发抖的,京师称他为“卧虎”。董宣任洛阳令五年,七十四岁,死在任上。刘秀下诏派使者到他家里看视,只用布被盖了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刘秀也很悲伤,说,董宣做官廉洁,死了才知道啊!因为董宣曾做过二千石的郡太守,赐给他银印禄绶,用大夫礼安葬。 ![]() 第二位,樊晔 樊晔字仲华,是刘秀的亲老乡,南阳郡新野县人,年轻时两人就很亲密。刘秀称帝后,征召樊晔为侍御史(执法监察官),又升任河东(山西省夏县)都尉。到郡后,诛讨郡内大族马适匡等人,盗贼肃清,官吏百姓都很怕他。几年之后,升任扬州牧,教给老百姓耕田种树治家的方法。任职十多年,因犯法降任轵县长。隗嚣被消灭后,陇右(陇山以西,即隗嚣所拥有的甘肃省东部地区)不安宁,刘秀任樊晔为天水太守。樊大人为政严猛,喜好申不害韩非之法,善恶当机立断。有人犯了他的禁令,基本上就别想从监狱里活着出来,官吏百姓及羌胡都害怕他。道路上丢了东西,也没人拾。旅行的人到了樊晔的地界儿,就算在晚上,把衣服行李放在道旁,说,已经托付樊公了。衣物绝不会丢失。 【宁愿碰上母老虎,也莫得罪樊大人】 樊大人任职十四年,死在任上。 ![]() 衣赐履说:樊晔执政期间,凉州人作了一首歌,其中有两句是:宁愿看到哺育幼虎的母虎,也不愿进入天水郡的衙门。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以这种方式实现,民之幸耶,还是不幸? 董宣、樊晔,都是那种不畏权贵、执法严苛的人,刘秀用他们,但都没有升到高位,可能也是两人能够善终的原因之一吧。 【还等什么,赶紧关注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