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董卓失败的原因——士大夫们不带土匪玩儿!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这一回分析一下,董卓为什么会失败。

对董卓,我以前一直认为,这厮只是一个西北来的乡巴佬,运气好,突然把持了大汉朝廷,但是因为他残忍而愚蠢,根本玩儿不转,很快就垮台了。这次细读之后,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董卓玩儿不转,这个观点没变,但,其原因,绝不是他残忍而愚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友情提示:阅读本文最佳方式——先看上一回《董卓之死


公元189年,八月底,董卓带着他的部队,兴冲冲进京了。招他进京的,名义上是大将军何进,实际上是四世三公的老袁家(袁绍以及他背后的太傅袁隗。隗读如伟),任务是到洛阳来吓唬何太后,逼她同意诛杀太监。

八月二十八日,董卓在洛阳城外,竟然撞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一扫听,大将军何进,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都死了,宫里两千多太监,也全都死了,朝廷最大的官儿,就是他的老领导、太傅袁隗,其他能到前台蹦跶几下的,在他董卓面前都是“起重机吊鸡毛——不值一提”。

老董的身份是前将军兼并州牧。此时,武职方面,重号将军只有两个,一个是左将军皇甫嵩,一个就是董卓。左将军虽然高于前将军,但皇甫嵩现在驻军在千里之外的关中;文职方面,除了在朝廷当家的太傅袁隗之外,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太尉刘虞现在幽州,司徒空缺,只有司空刘弘在位。

本来,老董只是想在何进、袁隗为何太后量身订制的这部惊悚片里友情客串一把,顺便赚点政治前程。看到如今这个局面,董卓发现,只要稍作努力,自己就可以变成导演兼主演了!于是,董卓的赌徒嘴脸刹那间暴露出来——本以为只是个屁和,一不小心,赶上个杠上开花!

【我发达啦!哈哈哈】

电光火石之间,董卓决定,彻底甩掉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老袁家(董卓对这些朝廷大员是颇有些瞧不起的,朝廷大员对他,也是一样的感觉)。

董卓先是利用袁隗的影响,接收了京城所有部队,罢免了司空刘弘,由自己担任。随后,玩儿了个大的——废了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老董这种玩儿法,把所有朝臣——包括老袁家,彻底惊住了。

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疑问:这个董土匪,他究竟要干嘛?!

其实,董卓无非是要治理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已(当皇帝?当霍光?我们不得而知)。

治理国家,就要任用干部。董卓虽然在朝廷呆过几年(羽林郎),还是朝里的前将军,但实际上这几十年都在西北一带混,杀个人打个仗唔的,一点问题没有,但到了用干部的时候,董卓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短板——他没人。他的文官岗位备选人员,是”(后世得大名的贾诩,虽然在董卓军中,但似乎还没引起重视)。

几十年带兵经历,让老董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性,同时也认为,没有他摆不平的事。用人,与养狗的道理是一样的,左手肉块,右手大棒,听话,就给肉块,不听话,就给大棒。董卓年轻的时候,侠,曾经在西各部落中游历,羌族的各部落首领都是哥们儿。玩儿够了之后,回家种田有关系不错的羌族首领来访,董卓杀耕牛招待(杀耕牛,理论上是违法的,可见董卓接待之热情这些首领们觉得董卓够意思,回去之后,收集各种牲畜千馀头回报董卓后来,跟中郎将张奂到并州打仗,因升为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全都分给手下吏士,赢得手下的衷心拥护。队伍里有不服的,少客气,干掉!

【董卓:孤就是这么驯狗的】

几十年来,董卓这套用人办法,一直好使,手下那帮子李傕、郭汜、张济、牛辅唔的,都倍儿忠诚。

朝里的人大多不熟,但我给你升官,就算你再不喜欢我,也总不会反对我吧?循着这个思路,董卓用了一批干部。

勉强把三公班子配齐了之后,找了几个名士,伍琼、周毖、何颙、郑泰之辈,让他们担任举荐干部的干部。

本年(公元189年)年底,伍琼、周毖等人大力推荐袁绍、张邈等人出任地方州牧、郡守,董卓全都批准。

然后,然后——

这帮货接过董卓签发的任职命令,一到任就组织了一个反董联盟,公元190年,正月,十几路大军,浩浩荡荡开向洛阳,号称要宰了董卓这个奸贼。

董卓立即决定:迁都长安

迁都这事儿,把所有人都搞蒙了。你董卓不是本事大吗?皇上都是你立的,你不是要治理天下吗?你不是特能打吗,怎么和山东联军一仗都没打,就要迁都了?……

不光朝廷大臣炸了锅,就连反董联盟中的曹操,也觉得董卓愚蠢无比。曹操对关东联军将领说:

……如果董卓仰仗皇上的权威,据守洛阳,挥军东下,尽管他凶残无道,也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如今他烧毁宫殿,强迫天子西迁,全国震动,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灭亡董卓的时机,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

曹操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后面再说。

朝廷里从高层到中层,全都反对迁都,我们摆一摆。

河南尹朱儁(同俊)说,迁都长安,不但会让天下失望,而且给关东联军搞分裂造成机会,我认为不妥。

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在高级别会议上公然反对迁都。董卓火了,借口灾异,免了这哥儿俩的职。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

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坚决劝谏,反对迁都。董卓大怒,说:

我初入朝时,就是你们两个货劝我选用良善之士,我听从了,而这些人到任后,都起兵反对我,这是你们两个人出卖我,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们!

之后,将伍琼、周毖处斩。

除了反对迁都,还有人反对董卓调兵抵抗关东联军

尚书郑泰说,为政在于德,而不在于兵多。

董卓很不高兴,说,照你这么讲,军队就没有用吗?

郑泰见董卓准备发火,赶紧把董卓臭吹了一顿,把关东联军贬损了一通,董卓才没再追究他(详见拙文《袁绍组织关东联军是为了讨伐董卓吗?)。

要回答董卓为什么要迁都的问题,那就要先弄清这些人为什么反对迁都。

我们以前讲过,伍琼、周毖等人,一直是袁绍他们那头儿的,伍、周等人就是董卓身边的卧底,而朱儁则从骨子里瞧不起董卓,董卓前脚儿去了长安,朱儁后脚儿就反了。说白了,这些人都是董卓的敌人,他们恨不得立即干掉董卓,他们既然反对迁都,也就意味着对董卓而言,迁都一定是对的

我们用磕膝盖儿想想也能明白,只要关东联军打到洛阳,不管是伍琼、周毖们,还是朱儁们,甚至杨彪、黄琬们,只要有一个人,在半夜打开半拉城门,董卓就死翘翘了!

如果迁都,这个如意算盘显然就打不成了。

我个人认为,董卓一定敏锐地嗅到了危险,认为洛阳呆不成,因此,不管你们谁反对,老子一定要迁都!

那么,朝臣究竟对董卓是个什么态度呢?

董卓本人实际上并不想与大家为敌,他一直试图与关东联军和解,作了多次努力。一次是派人与孙坚联系,想结成儿女亲家,被孙坚拒绝。又一次,派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同修)等人,带着献帝刘协的诏书到河内郡,与关东联军议和。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把这几位使者给杀了。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说,胡母班与度尚、张邈等八人轻财赴义,振济人士,世谓之八厨(党人分为三君、八俊、八厨等,胡母班位列八厨,那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袁绍却逼着王匡杀胡母班,说是要用来徇军。胡母班给王匡写了一封信,说:

自古以来,从来没听说过,有诸侯举兵向京师的。刘向曾说过掷鼠忌器”的话,所谓的器物,还要心有顾忌,何况现在董卓就在宫阙之内,以天子为屏帐。幼主身在皇宫,你们怎么讨伐?我与太傅马公、太仆赵岐、少府阴脩都受诏命。关东各郡,即使再嫉恨董卓,也应该顾及皇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竟然把我下狱,打算衅鼓,这比悖暴无道之辈还要过分啊!与董卓有何亲戚,我们难道是同流合污吗而足下张虎狼之口,吐长蛇之毒,你们把对董卓的愤怒,全特么喷我头上了,你们是人吗?死,人之所难,然耻为狂夫所害。若死后有灵,我一定向皇天告你……

胡母班的意思是,我们在朝廷,那是忠于皇上,我们可不是与董卓同流合污啊!我们跟董土匪可不是一伙儿的!我认为,胡母班的想法,基本上能够代表大多数朝廷官员的想法。也就是说,满眼望去,朝廷虽然没有人公开反对董卓,但心里都恨董卓,董卓除了手下的西凉将领,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

【黄的那个是老董,其他都是朝臣

朝廷官员,不但与董卓同床异梦,还有好些人打算做掉董卓。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

越骑校尉伍孚。《后汉书·董卓传》载,伍孚对董卓的凶暴非常痛恨,发誓要亲手杀了董卓。于是,穿着朝服怀揣佩刀去见董卓。谈完公事儿,伍孚告辞,董卓起身送他出去,用手抚其背,伍孚突然抽出刀来招呼董卓,董卓武功很高,躲开了,叫手下抓住伍孚,骂说,你小子要造反!伍孚高声说,我恨不能把你这个奸贼千刀万剐,以谢天地!董卓于是杀了伍孚。

董卓“手抚其背”,说明想与伍孚亲近,不料伍孚突然发难,我想,董卓不但被吓了一跳,他对待朝臣的心态恐怕也会受到影响。

荀攸等人。《三国志·荀攸传》载,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黄门侍郎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商量说: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人都恨他。他虽然兵马强壮,实际上不过一个匹夫而已。我们如今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山、函谷关之地,辅佐皇上,号令天下,这是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啊。

后来事情泄露,何颙、荀攸入狱,何颙忧惧自杀,荀攸言语饮食一如平常,赶上董卓被杀,荀攸得免。

衣赐履说:同篇裴注《魏书》说,荀攸找人向董卓说情,才得免。我觉得更可信一些。这里还透露出,郑泰、何颙、伍琼这些人,不但成天给董卓出馊主意,还一直惦记着要刺杀董卓。伍琼在尚未迁都时就死了,说明他们想刺杀董卓由来已久。





前太尉张温。《后汉书·董卓传》载,张温与司徒王允共谋诛杀董卓,还没来得及出手,先被董卓诛杀。

……

以上这些例子,迁都前后都有发生。但董卓一定早就发现,以前在西北吆三喝四,好使,现在虽然掌控了皇上,其实说话并不好使。派出去的人,全是反对自己的人;留在身边的人,不知道谁是自己人。似乎有无数人在暗中作对,杀了?杀谁?杀多少?都杀了?杀了之后呢?……这种感觉,估计那些刚到某个情况比较复杂的新单位任职的领导,会有同感。

形势超出了董卓的人生经验。李傕、郭汜他们,给块肉就乐得汪汪直叫;袁绍、袁术他们,不但把肉吃了,还要咬人!

董卓不得不承认,虽然在李傕、郭汜这帮土狗眼里,自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士大夫们看待他董卓,就如同女神眼中的屌丝

【怎么摆姿势,都不搭调】

衣赐履说:“女神眼中的屌丝”,这是借用了网友“度支郎”的意见,呵呵。





想到这些,老董下定决心,必须迁都!到了长安,只要守住函谷关,至少还有回旋的余地;呆在洛阳,只能是万劫不复

我们现在回头再看曹操批评董卓迁都的话,对不对,就值得商榷了。我相信,曹操在决定“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时候,一定对照董卓思考了很久,才下的决心。董卓死于公元192年四月,曹操于公元196年八月才派人去迎接献帝刘协,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相信,琢磨过这个事儿的,绝不止曹操一个,但其他人都放弃了,他们知道,这件事儿,不是那么好玩儿的。

迁都长安之后,关东联军并未进攻,董卓得以稍稍喘息,但是,动不动有人刺杀,这也受不了啊。

在老董眼中,士大夫们只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反叛的;另一种是准备反叛的

于是,老董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让情同父子的吕布贴身保护;不管穿什么衣服,外衣下面都要穿着铁甲。

老董被封为郿侯,就在封地郿县修建郿坞,外墙修得比好多自诩为国师的名嘴的脸皮还厚,存了号称三十年的粮食。

为啥?害怕啊!

你以为彪悍如董卓,就不会害怕吗?只不过,铁甲也罢,郿坞也罢,都没用。

迁都,对董卓而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被杀,对董卓而言,是无可避免的宿命。

董卓的结局,告诉后世无数野心家,权臣不是那么好当的,不是手里有点兵、控制了皇帝就可以了,还需要很多其他条件,比如,要有耐心,要会演戏,要培养自己的人——一定要把自己人培养得多多的,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否则,不如偏于一隅,做几年土皇帝算了。

简单讨论一下,董卓究竟有多残暴。

【董卓:孤的气场就这么强大!】

董卓残暴的例子不少,我们举两个:

第一个。应该是在公元190年,二月,董卓派军队到阳城,正好百姓在祭祀土地神的场所集会。军队就当场把男人全部斩杀,用他们的车子,装载俘虏的妇女,把人头系在车辕上,唱着叫着回到洛阳,宣称“攻击叛军,大获全胜!”董卓把人头烧掉,把妇女分给士兵做奴婢或妾。

这事儿有疑点。我们结合另一个例子看一下。有一次,董卓的大将徐荣遭遇孙坚,打得孙坚大败,只带了几十个人逃跑了。史书上说,徐荣本来带着军队出去抢劫老百姓的,正好碰上了孙坚,于是打了一仗。这种语气,一看就是扣了帽子的,抢劫老百姓的队伍,能够随便就打得战神一样的孙坚抱头鼠窜?明显史笔不公嘛。因此,对董卓的其他记录,估计也是有夸大的。

第二个。应该是董卓回到长安之后,有一次去郿坞巡视,公卿以下百官都到横门外为他送行。董卓搭起帐篷摆设酒宴,把诱降来的北地反叛者数百人,在筵席上杀死,先割舌头,再砍手脚,又挖眼睛,放进锅裹煮。没死的,在筵席间翻滚挣扎。与会者吓得发抖,拿不住筷子,而董卓饮食神色自如。诸将有言语失当的,便就地杀死。

这种事儿,估计董卓做得出来,但不会这么夸张,几百个人都在大帐里割各种器官,都放大锅里煮,还有几十个没死透的到处乱爬,场面太乱,影响喝酒。因此,现场割一两个吓唬吓唬送行的官员,倒是有可能。沙场老将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事情。比如,有个臧洪的,被袁绍包围,粮食没了,他就把自己小妾杀了,炖熟,切块儿,分给守城的将士们,大家一边流泪一边吃。从正面来讲就是宣传,从反面来看,一样的残忍。

另外,像滥杀百姓、降卒、屠城这样的事儿,项羽、刘邦、曹操都干过,不足为奇。

我们着重看一下老董杀了哪些士大夫。

袁隗一家。袁绍、袁术反叛,拒绝和谈,董卓诛了袁隗的族。

伍琼、周毖。这哥儿俩把老董骗得一愣一愣的,关东联军的将领,有一大半是这哥儿俩建议董卓任用的,伍琼还跟荀攸等人商量刺杀董卓。换了我,也得杀了这俩小子。

前太尉张温。董卓认为张温与袁术秘密沟通,欲行不轨;实际上张温与王允等人密谋刺杀董卓。不管是哪一种,张温被杀都不冤枉。

越骑校尉伍孚。伍孚刺杀董卓,无奈武功不行,被董卓当场拿下。

司隶校尉赵谦的一个手下。董卓养了一个胡人,很喜欢。这个胡人据说恃宠放纵,司隶校尉赵谦把胡人给杀了。董卓大怒,说,我的狗,尚不愿意别人来呵斥,何况是个人!就要杀掉赵谦。有人劝阻,董卓放过了赵谦,杀了赵谦一个手下。这个赵谦就是上面被董卓任命为太尉的那位,之前是光禄勋,不知道什么时候当的司隶校尉。

侍御史扰龙宗扰龙宗(扰龙,复姓)进见董卓汇报事情,没有解下佩剑,被董卓下令打死。这件事儿《通鉴》记录在公元189,我感觉有可能是在伍孚刺杀他之后,才会不让人佩剑进见。我们以前讲过,大将军霍光平叛了左将军上官桀与盖太主(即盖长公主,武帝刘彻的女儿,昭帝刘弗陵的大姐)的谋反之后,对个人安全十分重视,凡是会见的人员,都要脱衣搜查,除去刀剑,还要两个吏卒一左一右夹持着(详见拙文《温文儒者萧望之:谁干得好我就弄死谁!)。

以上就是我在史书里找到的,董卓专权之后杀掉的士大夫,似乎并不是毫无理由,乱杀一气。

相反,董卓还放过了一些似乎可以杀的人。

比如,《后汉书·王允传》载,尚书赵戬为人正直而多谋,主管人才选拔。董卓好几次私下来找他举荐自己人,赵戬一点面子不给。董卓火了,就要杀赵戬。众人都很惊恐,只有赵戬自己,一如平常,跟没事儿人似的。董卓突然悔悟,不但放了赵戬,而且还诚恳道歉。

这个例子本来是想表现赵戬这个人正直,不畏生死,敢于反抗董卓。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卓人品还不错诶,竟然能够容得下赵戬,而且还亲自道歉,即使是做戏,也是不容易的。

另外,前面讲过的皇甫嵩、盖勋、朱儁等人,史书上都说把老董得罪惨了,但是老董一个都没杀。

比较有意思的是,董卓派了五个使者,代表献帝下诏,让他们去与关东联军议和,其中四个没来由被袁绍、袁术兄弟杀了,却没见有任何一个人说袁氏兄弟凶残。史官的笔,有点偏

总体感觉,董卓这个人,一定非常残忍,这一点没跑儿,但史官肯定给他加码了不少。为什么呢?士大夫集团用了百余年时间,终于把太监集团和外戚集团给干掉了,终于能够扬眉吐气说了算了,突然,冒出个西北土匪董卓!居然杀了皇帝!居然骑在我们头上!我去!必须灭掉董卓,这一点,在士大夫集团内部空前的一致。

董卓这个人,还是有点政治理想的,还想试试自己能不能玩儿得转,他知道李傕、郭汜们看个家护个院还行,但让他们治国,肯定把国家从三级伤残治成一级伤残。治国,离不开士大夫的支持,于是,老董不断向他们示好,克制自己的暴脾气,但始终不能被士大夫集团所接纳,只好死。他的看门狗李傕、郭汜,想必吸取了这个教训,根本不把士大夫们当人看,董卓掌权才两年多,这哥儿俩整整耍了皇帝和公卿大臣四年多!我们以后再讲。

权力这东西,散发着一种妖气,它会让当事人觉得,自己牛逼闪蛋到不行,一切尽在掌握。董卓突然决定玩儿个心跳,就是受了这种诱惑。从这个角度看,皇甫嵩断然拒绝当皇帝,是对自己有清晰判断的(皇甫嵩事可参详拙文《摧枯拉朽平叛黄巾之乱,皇甫嵩断然拒绝当皇帝)。


【点赞、点“在看”,都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