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话说曹操传令起大兵五十万,令曹仁、曹洪为第一队,张辽、张郃为第二队,夏侯渊、夏侯惇为第三队,于禁、李典为第四队,曹操自领诸将为第五队,每队各引兵十万。又令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选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师。 太中大夫孔融谏曰: 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怒曰,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 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谏者,必斩。 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时御史大夫郗虑(郗,读如希或吃)门客闻此言,报知郗虑。郗虑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又曰: 孔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曹操),又与祢衡相善。祢衡赞孔融“仲尼不死”,孔融赞祢衡“颜回复生”。此前祢衡之辱丞相,乃孔融主使之也。 曹操大怒,命廷尉捕捉孔融,连同妻子,弃市。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衣赐履说:这一段引自《三国演义》,个别字句我有删改。孔融这个人,是三国时期盖不住的一个存在,圈粉无数的大V,儒家里不多见的幽默家,但《三国志》里居然没有他的传,足以见得,陈寿,有难言之隐。 演义里说,曹老板听说孔融、祢衡互拍为孔子、颜回,大怒,杀孔融全家,搞得曹老板跟卫道士似的。倘若孔融真说过这样的话,则是给了曹老板杀他的理由,高兴还来不及,怒个茄子啊! 孔融这人,虽然被杀时没有具体官职(太中大夫),但他的影响力太大,在士大夫集团中的名望太高,所以,曹老板想杀他,就要先把他搞臭。罗贯中老师写得草率了。 【曹操和孔融,都是文坛大佬】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刘奭的老师,做到侍中。父亲孔宙,做到太山郡都尉。 孔融从小就聪明,孔融让梨的典故,地球人都知道。据《融家传》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四岁的时候,与哥哥们一块儿吃梨,别人都抢大的吃,只有孔融拿最小的吃。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年龄小,当然应该吃小的。宗族都对这个娃娃的表现感到惊异。 十岁,孔融随父亲到京师。当时的河南尹是李膺,在士大夫中很有名望,自视甚高,行为有矩,不随便接待来访者,专门交待门房,来访者如果不是当世名人,或者与李家有旧,不许通报。孔融想见识李膺的风采,就自己跑到李家,对门房说,我和李君是通家子弟。门房通报,李膺叫孔融进来。李膺见到这个娃娃,有些诧异,说,你的长辈是我的故交吗? 孔融说,是的。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李老君,都是有道高人,又是师友关系,那么,我和您可谓是祖传的故人啊(累世通家)。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无不惊叹。 太中大夫陈炜来晚了,有人把孔融的表现讲给他听,陈炜说,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 孔融随口应道,听这位先生的话,您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 举座哄堂大笑。李膺差点儿笑背过去,说,这个娃娃将来不得了! 【孔小哥:这位先生,你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 孔融十三岁的时候,老爹去世,孔融十分悲痛,估计不吃不喝了些日子,身体虚弱,以致需要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称赞他的孝行。 山阳郡人张俭,得罪了中常侍侯览(最有权势的太监之一),侯览就让各州郡缉拿张俭,张俭逃亡。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旧,就来投奔,碰巧孔褒不在家。当时,孔融十六岁,张俭见他还是个娃娃,就没有向他说明情况。孔融见张俭一脸倒霉相,肯定是遇到难事儿了,就说,我哥虽然不在,这不有我呢吗?于是,把张俭留在家里。后来,张俭行踪泄露,官府来抓人,张俭跑了,就把孔褒、孔融兄弟抓了。审问的时候,孔融说,收容张俭的是我,我来承担罪责。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我弟弟并不知情,我来承担罪责。审讯官见这哥儿俩互不相让,就又问他们的老娘,老娘说,我是他俩的老娘,我来承担罪责。母子三个争着去死,郡里、县里都没见过这种情况,就向上请示。后来朝廷下诏,由孔褒承担罪责。从此,孔融名声鹊起。 州郡请他去任职,他都不去。 后来,孔融到司徒杨赐府工作(杨赐是杨修的祖父)。当时朝里头组织了一次反贪污活动,大多数官员找些个没什么后台的小角色弹劾一下了事儿。没想到孔融把这事儿当真了,他真的去举劾贪污官员诶,而且举劾的大多是当红太监的亲戚族人!尚书们一看孔融举报的名单,都差点晕过去,立马把他叫过来一顿臭骂,说你孔融还想不想干了,你知不知道他们的后台都是太监,都是皇上的亲信,你要不想干了,趁早滚蛋!孔融毫不畏缩,当当当一条一条把那些个恶棍的罪状摆出来,怼得尚书们说不出话来。 公元184年,汉灵帝刘宏封他的大舅子、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司徒杨赐派孔融拿着名帖前往道贺,孔融等了好久还没通报,一把夺回名帖,你们不给爷通报,爷还不见了,转身走了!河南尹的机关干部被孔融搞得很没面子,就要私下里派剑客干掉他。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虽然只是一个酸儒,但是,他的名声太大,粉丝太多,将军如果办了他,恐怕四方士人都不会投奔你了,不如趁此机会礼遇他,以显示将军你的广阔胸怀。何进认为有理,征召孔融,举高第,又任命为侍御史。班儿上了没几天,孔融和御史中丞尿不到一个壶里,就说自己有病,辞职回家了。 衣赐履说:御史中丞是侍御史的头儿,和顶头上司搞不好关系,方显孔文举名士风采,呵呵。 另,《融家传》上说,……孔文举于时英雄特杰,譬诸物类,犹众星之有北辰,百谷之有黍稷,天下莫不属目也。 【这个故事,也出自《融家传》】 孔融名士高才,毫无疑问,但非要吹成“众星中的北斗”,就过了。为什么我们一般不能把家传当成正史来看?道理就在这里。 后来,孔融又被征到司空府当干部,拜中军候(一说北军中候),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适逢董卓废了少帝刘辩,立了献帝刘协,孔融仍然保持了“谁是领导我怼谁”的高贵品质,经常把董卓怼得胡子乱颤、眼珠停转,于是,贬孔融为议郎。那时,黄巾余党还有不少,青州北海国是黄巾比较爱去的地方,董卓看到孔融就烦,就暗示三府(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共同举荐孔融为北海国宰相,此时应为公元190年前后。 孔融到职后,召集士民,起兵讲武,加强与各州郡的联系,共同谋划。变民集团首领张饶等,率二十余万人从冀州返回,孔融出击,被张饶打得大败,只好收拾散兵驻保朱虚县(山东省临朐县东南)。又慢慢收拢百姓四万余人,修城邑,办学校,表扬儒术,荐举贤良等。郡里人没有后代的,以及四方游士死了没人收敛的,孔融都为他们置办棺木安葬。 公元192年前后,黄巾又来了,孔融逃到都昌县(山东省昌邑县,属北海国),被黄巾将领管亥围困。恰巧东莱(山东省龙口市东黄城集)人太史慈顶着枪林弹雨前来拜见,孔融请他向时任平原国(首府平原,山东省平原县)宰相的刘备求救。刘备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于是,发兵三千,解了孔融的围。 当时,在各军阀中,袁绍和曹操的实力最强,孔融对双方都不亲近。孔融手下有个叫左丞祖的,很有些谋略,就劝孔融,不管是哪边儿,你得靠一边儿才有活路。孔融认为,袁绍、曹操,都不是好东西,这两个货没一个是忠于大汉朝的,不愿意跟他们牵扯到一起。于是,一怒之下,把左丞祖给杀了。 孔融才气固然很高,但实在不是打仗的料,当北海相六年,刘备上表他为青州刺史。公元196年,袁谭攻击孔融,自春至夏,就剩下战士数百人,外面箭如雨下,孔融却伏在几案上读书,谈笑自若。夜间城陷,孔融才逃往东方诸山(都昌东郊山区),老婆娃娃都被袁谭俘虏。 衣赐履说:《三国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载,孔融在北海国,连年倾覆,无法保全,于是弃郡而去,后来跑到徐州,再后来领青州刺史,治所设在北海国北境。大家是否还记得,公元194年,年底,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要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尚在犹豫,孔融鼓动他接管徐州。我以前就纳闷儿,孔融远在千里之外,是怎么劝刘备接管徐州的?原来,他在徐州呆过啊。 另,公元193年,袁绍任命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刘备和袁家关系不错,甚至举袁谭为茂才,那么,明知袁谭是青州刺史,刘备又上表孔融为青州刺史,颇为费解,不晓得背后有什么弯弯绕。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献帝刘协,定都许县,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后又改任少府。每有朝会,孔融则引古论今,侃侃而谈,其他公卿大夫都插不上话。 公元197年,年初,袁术在寿春僭号,自称仲家。前太尉杨彪(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爹)跟袁术有姻亲关系,杨彪的媳妇儿是袁术的姐妹。曹操一向仇恨杨彪,就借机诬陷杨彪要勾结袁术罢黜献帝刘协,把老杨同志扔大狱里去了。 【这好像是《军师联盟》里的镜头,杨修为老爹求情】 当时孔融还是将作大匠,听到杨彪下狱的消息,官服都来不及穿,跑去拜见曹操,说: 老杨家四世都有清高品德(杨家四世三公,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海内人望所归。《周书》上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骨肉尚且如此,又岂能把袁术的罪,加到杨彪头上? 曹操见到孔融就头大,强辩说,这不是我的意思,是皇上的意思。 孔融紧追不放,说: 如果周成王想杀召公,周公可以说他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荐正直,斥退奸臣,让四方和睦安乐。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士人还会尊敬您吗?我孔融鲁国男儿,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 衣赐履说:曹操说,这是皇上的意思。耍无赖耍流氓的嘴脸跃然而出。 后经多方努力,杨彪获救。但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情,曹操对孔融恨得牙根儿痒痒,此时不杀,只不过现在曹操不是时候,杀了孔融怕影响人才招揽。 《后汉书·孔融传》载,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还做了不少僭越之事,朝廷颁布诏书,把刘表的逆行诏告天下。孔融再次上书反对: 听说荆州牧刘表凶狠忤逆,不守礼制,甚至郊祀天地,拟仪如皇上。刘表虽然逾制越分,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就国家大体而言,我建议暂时不要公开。为什么呢?国家至上,皇上至尊。臣子和皇上,地位天壤,不可逾越。偶然出现一个不大守规矩的臣子,就要处理,就要诏告四方,这不是堵塞邪萌的办法。我认为,即使有重大的过错,也应该隐忍。贾谊所说的“掷鼠忌器”,就是这个意思。朝廷之前揭露袁术之罪,现在如果又宣扬刘表之事,这就会让人感觉,皇位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阿猫阿狗都可以跳出来搞一搞!现在非要治刘表的罪,就会促使他招集亡命之徒,对抗朝廷,到时,朝廷收不了场,陷入进退不能的地步,反为不美。因此,我认为应当隐瞒刘表郊祀之事,以维护国体。 衣赐履说:这是曹操在构陷刘表。实际上,谁谋反刘表都不会谋反。曹操是最大的野心家,却不断以谋反的罪名打击对手,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 刘表没有谋反,曹操非说刘表谋反,孔融立即跳出来给刘表洗地,有没有感觉到,曹操要干什么,孔融就反对什么。孔融迟早要被曹操干掉,只是时间问题。 刘表不再向朝廷进贡,可能是事实。但我们要知道,献帝东迁,回到旧都洛阳,重建皇宫、后勤保障,都是刘表派人做的。如果刘表不再进贡,也是曹操把献帝搞到许都之后的事。说白了,刘表不是反对献帝,而是反对曹操。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刘表为什么不会谋反。 河南郡人杜夔,是玩儿音乐的高手,避难到荆州。刘表就让杜夔和孟曜两个人为皇上制作雅乐(为汉主合雅乐)。制作完成,刘表想在大殿内欣赏,杜夔说,今将军名义上是为皇帝准备雅乐,自己却在大殿中欣赏,恐怕不合适吧?刘表于是作罢。 【杜夔号称精通广陵散,嵇康是从他儿子那儿学会的】 从刘表遵守礼法,不独自欣赏皇帝才能欣赏的雅乐来看,要说刘表有谋反、僭号之心,恐怕说服力不够。 公元204年,曹操攻陷邺城,屠杀邺城百姓,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袁绍的二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驻在幽州,妻子甄氏在邺城侍奉婆婆。邺城破后,曹丕进入袁绍家,甄氏害怕,伏在婆婆腿上。曹丕和他爹一样,对美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见甄氏身段曼妙,就说,这位小姐姐,把头抬起来给哥看看。甄氏抬起头来,曹丕立即被甄氏的美貌所俘虏,心说,这个女女,我要了!估计曹丕怕他老爹抢了先,于是赶紧向老爹汇报,曹操就给他们办了事儿。孔融听说之后,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是大学问家,但孔融是更大的学问家,曹操见到孔融的信,就以为有什么典故自己不知道,于是,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而。 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求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颇多不敬。信中说道: 你说酒能误国,你就禁酒。那夏桀、商纣都是因为女人亡国,你怎么不禁女人呢? 随着北方大定,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奸雄诡诈的本色也越来越明显。孔融不能忍受,说话越发偏激,幽默越来越冷。孔融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制,距京师千里之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担心孔融的论调得到广泛支持,对他越发忌惮。然而,孔融名重天下,曹操表面上还得容忍,私底下对孔融已有想法了。 衣赐履说:孔融要求京师千里之内,不得封建诸侯,这是打着古制的旗号,猛掴曹老板的耳光,让曹老板气得冒烟,又说不出口。为啥呢?曹操势力越来越经大,封公封王的事,自然而然就冒出来了。孔融说,你想要封国是吧?那就滚得远远的,到千里之外去建你的国!就说眼下,你不是武平侯吗?是不是也得换个地儿了? 你说,气不气人,呵呵。 山阳郡人郗虑,发现曹操不爽,仔细揣摩老板的心事,果断出击,以蔑视国法之罪奏免孔融官职。 过了年余,又拜孔融为太中大夫。孔融这个人,个性宽容,内心坦荡,没什么阴损的招数,喜欢士人,喜欢提携后进。赋闲期间(太中大夫职在言议,故云闲职),天天家里高朋满座。孔融常常感慨说: 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一向与蔡邕关系好(公元191年,蔡邕被王允所杀),蔡邕死后,孔融一直非常思念,正巧有一个虎贲卫士长得和蔡邕很像,孔融每次喝得高兴了之后,就把这家伙叫来,坐在那里,说,老蔡虽然不在了,但有你在,我也感到慰藉了(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型)。 孔融听说别人有善行,就像是自己做的一样,人有言语可采的,一定要演而成之,当面告诉别人短处,背后称赞人家的长处,推荐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所以海内英俊皆信服他。 公元208年,正月,司徒赵温免职。六月,罢掉三公官,设丞相、御史大夫。九日,曹操自任为丞相。七月,曹操准备南征刘表。八月二十四日,任光禄勋郗虑为御史大夫。二十九日,杀太中大夫孔融,夷灭亲族。 那么,孔融是怎么死的呢? 还是郗虑出手,给孔融定了罪,之后,曹操命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写状子奏孔融说: 少府孔融,以前任北海相,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说“我是圣人之后,被宋国所灭,有天下者,何必姓刘!”后来又对孙权的使者乱说话,谤讪朝廷。孔融位在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不戴帻巾就进入宫廷。他曾经与狂徒祢衡胡言乱语,说,父亲与儿子,哪有什么亲情?论其本意,实为情欲而已;儿子与母亲,又是怎么回事呢?就如物品放在容器之中,出来之后,就没有关系了。他与祢衡更相标榜,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再生”。实属大逆不道,应当予以重诛。 书奏,判处弃市。时年五十六岁。妻子儿女都被诛杀。 衣赐履说:这个路粹,是陈留郡人,小时候跟着蔡邕学习过。建安初年,以高第拜尚书郎,与陈琳、阮瑀等一同担任主管撰写奏章的干部。孔融被杀之后,有人看到路粹的这篇东西,无不认为这家伙太有才了,但也无不认为,这家伙的笔,太可怕了。 御用文人的笔,比砍刀狠。 你孔融不是大汉朝的铁杆儿吗?那我就说你大逆不道,讪谤朝廷,说你虽为圣人之后,却有取刘而代的野心; 你孔融不是讲大义吗?那我就说你离经叛道,你和祢衡就是一对跳梁小丑; 你孔融不是大孝子吗?那我就说你枉为人子,讥父亲生子只是发泄兽欲,母亲只是装盛子女的收纳箱; 对你孔融这样的人,就是要消灭肉体,消灭亲族,消灭言语,消灭一切。 这种先把人搞臭,再消灭肉体的方式,是不是让人发冷? 欲谋反者以谋反之罪诛杀未谋反者,政治上的成熟和老到,虽不过如此,但也不是轻易就可以学得来的。 一个比较值得玩味的细节是,七月,曹操率军南征刘表,八月二十四日,郗虑升任御史大夫,八月二十九日,诛杀孔融。也就是说,杀孔融的时候,曹老板不在许都。而没有曹老板的批准,诛杀孔融是不大可能的。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曹老板挑选此时干掉孔融,就是要制造不在场证明,尽量淡化自己与孔融之死的关系?而御史大夫郗虑,则成为极出色的行凶之犬。数年之后,公元214年,十一月,郗虑再次奉曹老板之命,当着献帝的面,把披头散发、痛哭哀求的伏皇后,从宫中揪出来关入冷宫。说实在的,没点心理承受能力,郗虑这份儿工,也不好打。 【郗虑,文人如果过了心里那道坎儿,无往而不利】 最初,孔融的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寄养在别人家里。兄妹两个正在下棋,传来孔融被抓的消息,两个娃娃跟没听见一样,继续下棋。有人问,你们老爹被抓,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俩娃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端来肉汤,男娃渴了,喝了一口。女娃说,今日之祸,还能活得了吗!你怎么就跟没吃过肉似的!男娃号哭,但不再喝肉汤了。有人向曹操汇报,于是,将俩娃诛杀。抓捕他们的人到了之后,女娃对男娃说,如果死后有知,可以见到父母,那该有多好啊!行刑之时,两个娃娃颜色不变,观者无不伤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版本不同,内容大同小异。 另,据《御览》载,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到一个人为亡父哭丧,但脸色却一点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留下一句成语叫:哭坟不悴(读如脆)。我个人感觉,大概率是有人想黑孔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