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15. 曹操封王之路(上):《自明本志令》究竟“明”了什么?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曹操究竟想不想篡汉,历来争论不休。曹粉儿和曹黑吵到最后,必然会聚焦于曹操称没称帝这个问题上。曹粉儿说,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他是汉朝的忠臣;曹黑说,他一死,他儿子立马逼着汉献帝让位,都是曹老贼安排好的,他是汉朝的逆贼!

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先看看曹老板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曹王爷的。


赤壁之战两年后,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发布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态度。这道命令的原文,附在本文后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详。

曹操大约表达了这么几个意思:

1.我年轻的时候,好个脸面,害怕被世人所小看,所以想借着参与政务的机会,当个郡太守唔的,维护法度,做点事情,建立名誉。

2.镇压黄巾贼寇的时候,我的志向有所提高,那时的理想是能当上汉朝的征西将军。

3.如今平定天下(这是曹操自吹自擂,此时,不但孙权、刘备、张鲁、刘璋各据一方,关西韩遂、马超等军阀也只是表面臣服朝廷而已),我身为宰相,位极人臣,已经超出了我的愿望。

4.正因为有我在,天下还是汉朝的天下,如果没有我曹某人,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5.有些人认为我想篡夺汉朝的天下,这让我很不安。但我不能因为心中不安,就遂了他们的心愿!他们想让我放弃军队,解甲归田,他们做梦!因为,老子一旦放权,一定会有人出来谋害老子。老子绝不会慕虚名而处实祸。

6.形势所迫,我不能放权,但是,朝廷赏赐我四个县的封地,我可以让出三个,只留武平一县,以表明我的心意,我真的没那么贪婪。

衣赐履说:平心而论,曹操的《自明本志令》,写得非常实在,有那种掏心窝子的感觉,这在历代帝王级别的人物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近现代的学者专家,也都一致称赞这篇东西,好多人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这道命令,就体现了他率真、可爱的一面。

我从另外的角度,谈三点看法。

第一,曹操是有浪漫情怀的人,浪漫的人即使说的是真心话,也不一定靠得住。曹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作为诗人,他在创作诗歌时,壮怀激烈,苍凉悲悯,真情流露,比如,他在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候,饱含了对百姓的怜悯和对战争的厌倦,升华了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作为文学家的他。而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他,则是另一种姿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是谁造成的?当然,我们不能推到曹操身上,但是,我们读三国读到现在,大家一定也发现了,举三国时代,连董卓这种土匪都算上,论起屠城杀降祸害老百姓,如果曹老板自居第二,没有人敢居第一。也就是说,他一边吟颂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一边制造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剧。我不认为他的诗是虚假的,他作诗的那一刻的心境应该是比较真诚的,但一点也不妨碍他在另外的时刻去屠城,去镇压,去荼毒百姓。这种情况并不矛盾,就像段誉他爹段正淳,找了七八个情人,对哪个都说你是我的小心肝儿,但一转眼又去勾搭别的女子,但你能说他虚情假意吗?他其实很真诚,不管面对哪个情人时,在当时那个场景下,他是真诚的,他可以毫不犹豫为这个情人去死。说这么多,只想说明,说的话和做的事如果不一样,实属正常。

第二,点出了政治抱负具有天然膨胀性的一般规律。曹操表示,最初只想当个郡太守,后来又想当个征西将军,再后来征讨天下,最后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已经超过了他的愿望了。既然政治抱负有天然的膨胀性,那么,曹操说他已经满足了,这话可信吗?他停得下来吗?

第三,回避了最尖锐的问题。即使曹老板全篇没有半句假话,但他留了个尾巴。他说,我如果放权,一定有人要害我,所以,我不能放权。然后呢?你打算怎么办?你有打算把权力还给皇帝吗?因为按照你这个逻辑,你们老曹家永远不能放权啊!实际上,曹老板通过这篇东西,已经告诉大家,他要做什么了——

一个月后,公元211年,正月,任命曹操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作为丞相曹操的副手。

衣赐履说:按照汉制,光禄勋下设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只管五官。五官大约相当于那些年龄偏大(五十岁以上)、没有实际职务的中央机关干部。比如,那位著名的冯唐老爷子,六七十了,还只是个郎官儿,他就归五官中郎将管。

那么,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是用来搞笑的吗?

一点都不搞笑。因为,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实际上是“借壳上市”。汉代,除了三公可以开府(设置官属)之外,只有极个别的高官,经皇帝批准可以开府。而曹丕这个管理冯唐之辈的五官中郎将,居然开府了!此外,曹丕担任丞相曹操的副手,表面上,是五官中郎将协助丞相工作,实质上,是亲爹手把手交亲儿子怎么玩儿政治。

看到了吧,曹老板已经为身后事作准备了。也就是说,从公元211年开始,五十七岁的曹操已经确定曹丕为接班人了。曹植除了诗写的好,没一样能和曹丕比的,那些簇拥着曹植与曹丕争位的人,全都是炮灰。

另,本年,曹操征韩遂、马超;张松、法正开始运作迎刘备入蜀。

公元212年,正月,打完渭南之战,曹操回到邺城(河北省临璋县西南邺镇),献帝刘协下诏,特别准许曹操拜见皇帝时,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如萧何故事。实际上,萧何当初所享有的,只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可以佩剑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正常行走,不必假装着急忙慌地捣腾小碎步往前跑。董卓当相国时,又增加了“赞拜不名”,即,臣僚朝见天子,司仪在旁高声介绍某官姓甚名谁时,只称某官,不称姓名。

本年稍后,朝廷下旨,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三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四县,钜鹿郡的癭陶、曲周、南和三县,广平郡的任城县,赵国的襄国、邯郸、易阳三县,划归魏郡。

衣赐履说:此番,一次划拨十四个县给魏郡,为什么?当然是为封魏公作准备嘛。

九月二十一日,献帝封皇子刘熙为济阴王,刘懿为山阳王,刘邈为济北王,刘敦为东海王。

【这皇帝当的……】

衣赐履说:东汉的皇帝们绝大多数生不出儿子,或者生出儿子来养不大,好不容易出了一个献帝,既能生,又能养得大,可惜晚了。

十月,曹操率军东征孙权。

出发之前,董昭向曹操建议说,应该恢复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曹操说,建五等爵位的都是圣人,不是人臣应该干的事儿,我哪有这个资格?

董昭说:

自古以来,做臣子的匡复国家,有哪个的功业能比得上您呢?那些与您的功业有一拼的人,不可能长久处于臣下的地位(原文是“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我理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功劳太大的人,要么被君主干掉,要么干掉君主,想踏踏实实永远做臣子,是不可能的)。现在,明公觉得自己德行尚有欠缺,为自己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之境而感到羞愧。您为了保守名节,不愿承担更重的担子。实际上,您的德行美好,早已超过了伊尹、周公,已臻至境,但太甲、周成王那样的君主却未必可以再次遇到(意思是,太甲、周成王不怀疑伊尹、周公,所以伊、周二人能够功成身退;而曹公您现在的情况,皇上并不信任您,您得考虑后路),现在的百姓难于教化,更甚于殷代、周代,身为大臣,被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不可不细加思量啊!明公您虽然建立了威德,又深明法度,但如果不夯实基础,为子孙万世想好后路,那就是您的不对了。夯实基础的根本在于土地和人口,这两方面,必须有所建立,这是对自己的保障。当年,耿弇在床边对光武帝说,国家政权,您应该自己取得,千万不能让非刘姓皇族的人抢去啊!朱英对春申君黄歇说,您处于生死变化不定的环境中,服侍喜怒无常的君王,身边怎么能没有紧急应变的朋友呢?明公您的忠诚当然没得说,天道威严显于您的面容(原文为“天威在颜”,既可以解释为天道威严、帝王的威严,也可以解释为神威,我理解,董昭这话,既可以理解为曹公您脸上有天子气,也可以理解为您过于威严,政治老油条,话说得滴水不漏),耿弇和朱英所说的话,您已经听不见了。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不敢不对您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

于是,董昭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由侯爵晋升为公爵,由皇帝加赐九锡,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

此时,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尚书令荀彧没跟着起哄,于是,董昭给荀彧写了一封信,先是大大夸赞了曹老板的功勋,信末尾写道,曹公这么大的功劳,其赏赐和其他将领一样,封地只有一个县,这岂是天下人所愿意看到的呢!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王劲松老师演太监也像,演荀彧也到位】

荀彧回复说:

曹公本来就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曹公忠贞无比,谦逊退让,我们应该支持他的善行美德啊,怎么能逼着他封公呢!

曹操知道之后,心中十分不爽。

衣赐履说:董昭我们多次讲过,这个人是曹操的铁磁,有能力,有眼光,善揣摩,善拍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里有点意思了,董昭说,曹操功劳那么大,却只有一个县的封地,跟其他功臣没有区别,云云。与《自明本志令》联系起来看,有没有一种感觉,曹操让出三个县,似乎是为晋升公爵埋下一个伏笔诶,呵呵。

曹操征讨孙权,半路上,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彧到谯县(豫州州政府所在县,安徽省亳州市)来劳军。荀彧抵达后,曹操就没让他回去,而是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军事。曹操大军向濡须(安徽省含山县西南)进发,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九江郡郡政府所在县,安徽省寿县),服毒自尽,享年五十。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之士,因此,时人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衣赐履说:《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载,曹操给荀彧送来一盒食物,荀彧打开,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盒子是空的。荀彧于是服毒自尽。

关于为什么荀彧要自尽,好多说法。我感觉,一个盛食物的容器,是空的,可能是曹操告诉荀彧,你的饭碗,是我给的,里面可以有食物,也可以没有,你自己看着办吧。显然,曹老板给了荀彧两个选择,如果你赞成我封公,你的饭碗就是满的;如果你不给面子,对不起,那就只有空碗了。荀彧没有选择活路,而是为大汉朝殉葬了,让人感佩。

为什么荀彧反对曹操封公?因为两汉四百年,非刘姓而封公的,就只有王莽一人而已,也就是说,只要封公,就意味着篡汉,不作别解。荀彧选择做汉臣,就只有一死。关于荀彧,争论也很多,有人说你既然反对曹操封公,你早干嘛去了?你为毛辅佐他二十余年?云云。这些都是屁话。在那个时代,荀彧有得选吗?跟着谁,就能保证他们不篡?另外也有一种可能,曹操即使有篡汉之心,如果他死在荀彧之前,荀彧则以汉朝重臣、天下名士的身份,振臂一呼,扶持献帝,难道不可以吗?只不过,荀彧没等到这个机会罢了。后来,曹丕没活过司马懿,曹魏政权就完蛋了。寿命,是玩政治的最最重要的筹码,没有之一。再牛的人,活得不长,也都没戏,这使得历史充满了变数。

荀彧死后,没有人再敢当面与曹操叫板。

公元213年,正月初三,献帝下诏,把全国的十四个州合并,恢复为九个州。

十四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雍州、并州、幽州、交州。

九州: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雍州。

撤销司隶、凉州、幽州、并州、交州,所属郡县,划归邻州,九州的位置面积,约略吻合上古的禹贡九州。

四月,曹操返抵邺城。

五月初十,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把冀州属下的十个郡作为他的封地,曹操仍继续担任丞相,兼任冀州牧,加“九锡”。

衣赐履说:曹操这次改革,将幽州、并州并入冀州,将司隶、凉州并入雍州,将交州分割为两部分,分别并入益州和扬州。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九州制度的实践。实际上,九州制基本上没有实行下去,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曹操恢复九州制的目的,一是以恢复古制来为自己晋封公爵作理论支撑;二是扩大曹操自己的私人领土,封公之后,曹操仍领冀州牧,实际上控制冀、幽、并三个州。

七月,魏国建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社稷坛和曹氏祖先的宗庙。

曹操进献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给献帝作妃嫔,都被封为贵人。

衣赐履说:此时,皇后是前屯骑校尉伏完的女儿伏寿,伏完已于公元209年去世。读到此处,我耳边又回旋起张学友的那句歌词: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亲们,猜到是谁的悲剧了吗?我们下回解答。

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侍中和六卿等官职。任命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尚书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钟繇为大理,王脩为大司农,袁涣为郎中令,并代理御史大夫,陈群为御史中丞。

衣赐履说:一时英俊,都在魏国任职。

公元214年,三月,献帝颁发诏书,确认魏公曹操朝会时的位置,在侯爵、亲王之上。改授金印、红色绶带,头戴远游冠。

【据说,这个就是远游冠】

衣赐履说:金印、红色绣带、远游冠,都是亲王才能使用的。曹操以公爵身份,使用亲王规格的物品,朝会时位置在亲王之上,显然,公爵已经装不下他了。

曹操在《自明本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我只能呵呵了。



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文)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点赞、点“在看”,都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