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20. 曹丕、曹植争夺太子之位(下):大师马保国挑战拳王泰森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大约到了公元217年或稍前,曹丕、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开始升级。既然开打,双方都得有自己的马仔,总不能当事人冲到街上去互砍吧,毕竟,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嘛。


曹植身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一个叫丁廙(读如意),是哥儿俩;还有一位,就是比聪明的一休还要聪明的杨修。

丁氏兄弟的老爹叫丁冲,沛郡(安徽省淮北市)人,很早就与曹操关系特别好。以前我们提过,丁冲在曹操迎奉献帝刘协、落实“奉天子以令不臣”计划的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可参详拙文《曹操篡汉,蓄谋已久(上):三个卧底)。

曹操没见过丁仪,但听说丁仪是一位才学美盛之士,就想把自己很疼爱的一个闺女嫁给他,询问曹丕的意见。曹丕说:

爹啊,我感觉,虽然总说郎才女貌,但女子对男子的仪容,也不是一点都不在乎诶。丁仪这个人,各方面都挺好,确实很有才华,不过嘛,他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我担心您的爱女会不喜欢诶。依我看,不如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读如毛)。

【从图上看,应该是左眼失明】

曹操听从了曹丕的意见。后来,曹操任命丁仪为丞相府的干部,见面之后,发现丁仪确实很有才华。曹操有时候也挺大嘴巴的,发了一通感慨,说:

丁仪同志,太优秀了,这样的干部,即使两个眼睛都瞎了,也值得把闺女嫁给他,何况,只不过瞎了一只眼嘛,曹丕那个小兔崽子把我给忽悠了诶。

丁仪没能当上曹老板的女婿,深以为恨,看见曹丕就想冲上去暴打一顿。就这么着,丁仪跟曹植搞到一块儿去了。后来,曹操时不时露出想立曹植为太子的意思,丁仪就盛赞曹植的才华。

丁廙是丁仪的弟弟,号称博学洽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没有他不知道的。丁廙曾经对曹操说:

临菑侯(公元214年,曹植封临菑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聪明智达,无人能及。而且他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的贤才君子,不论老少,都愿意追随他,甚至愿意为他去死。临菑侯就是上天赐给大魏的啊,他一定能使大魏的福祚绵长不绝。

曹操说,我也爱这个儿子,他哪有你说的那么好!我如果立他为嗣,你觉得怎么样?

丁廙说:

国家兴衰,天下存亡,不是愚昧浅薄之人能够预见的。我听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当君主的,不论明达昏聩,当父亲的,不论贤能愚昧,也都能了解臣下和儿子。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认识,可不是通过一事一物,在一朝一夕间,就能获得的。更何况明公您,多年来对儿子们以圣人之学加以教化呢。如今,您打算立临菑侯为嗣子,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虽决定于须臾之间,却是垂于万世的举措。小臣我不怕斧钺处死的危险,怎能不把想法都说出来呢!

史称,曹操听后,“深纳之”。

曹操对于究竟立曹植还是曹丕,终究难以下定决心。就以密函的方式询问大家的意见。

尚书崔琰公开答复说:

按照《春秋》之义,应立长子。而且五官将曹丕仁厚、忠孝、聪明,当然应当由他来做继承人,我的看法,虽死不变。

【老崔号称是士人的典范】

衣赐履说: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公开表示支持曹丕,分量很重。

尚书仆射毛玠回答说:

前不久,袁绍因为立长子袁谭还是幼子袁尚的问题,没处理好,以致宗族和国土全都覆灭。因此,我没有想到,居然我们做臣子的,竟然听到废长立幼这种事情。

衣赐履说:毛玠的意思是,废长立幼,根本就不该考虑。后来有一次,曹操指着毛玠的背影对别人说,这就是我的周昌啊。当年,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周昌坚决反对,简直到了要和刘邦“拼命”的地步。

有一天,曹操命众人退下,单独询问贾诩,贾诩就好像没听见曹操的问话似的,捻着胡须,歪着脑袋看天。

曹操有些不悦,说,老贾,我这儿跟你说话呢,你一言不发,搞什么飞机?

贾诩好像突然回过神儿来,说,哦,我刚才正在想事情。

曹操说,你在想什么?

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啊。

曹操大笑起来。

衣赐履说:贾诩的意思是,袁绍和刘表,之所以后来败亡,都是因为废长立幼的缘故。老贾绝对滑头,他也没说你曹操应该立谁,反正,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最后都完蛋了,曹老板你自己看着办吧。

曹操又问邢颙(读如用,阳平),邢颙说,以庶子代替嫡子,是历代的禁忌,希望殿下您仔细考虑啊!

衣赐履说:上一回,我们曾经讲过,这位邢先生做过曹植的家丞,因为总用礼法制度约束曹植,搞得曹植非常不爽,两个人关系搞得挺僵。邢颙后来调整到丞相府工作。当年,曹植对老邢不敬,此番,付出代价实属正常。

曹丕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也相当紧张,眼见丞相主簿杨修和丁仪、丁廙兄弟为曹植出谋划策,心下甚为担忧。于是,曹丕悄悄把朝歌县(河南省淇县)县长吴质藏在旧竹箱中,用车接到府中,和他商议对策。

这事儿不知怎么就让杨修知道了,立即向曹操报告,但曹操并未调查。曹丕得知此事,心下恐惧,告诉了吴质。吴质说:

咳,多大点儿事!明天,再用运竹箱到府里,箱子里面装上几匹丝绸,杨修肯定还要举报,大王这次一定会调查,发现杨修是诬告,就有他好看。

【极受曹丕宠爱】

果然,这次曹操派人调查,啥也没查出来,曹操对杨修产生怀疑。

衣赐履说:我提一个问题,曹植和杨修交往,就不怕曹丕向曹操告状;曹丕和吴质交往,为什么要害怕?我理解,彼时的诸侯,除了正式场合,比如开会,上班,可以有所交流,但私底下是禁止接触的。曹植之所以可以与杨修等人商议,是因为他们都在邺城,都在丞相府上班,随时可以交流,抓不到他们私下交往的证据。而吴质则不同,他是朝歌县县长,是地方官。朝歌距邺城大约一百多里地,虽然不远,但是没有上级的命令私自离开岗位,就已经是重罪了,如果再被抓实了与曹丕密谋立太子的事,判个死罪都没有问题。所以,杨修可以告吴质,吴质不能告杨修。

不过,说实话,我个人感觉,这个事儿如果是真的,也很有可能是曹丕团队给曹植团队设的套儿,专引聪明的杨修上钩。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天花乱坠,众人发出赞叹,曹操也很得意。曹丕也是文化人啊,奈何口活儿不如曹植,眼见曹植出尽风头,心中懊丧不已。

又是吴质,小声对曹丕说:

魏王即将上路,写什么劳什子的诗啊!哭,会不会?到时候你默默流泪就行了,不过,一定要让大王看到啊

等到向曹操辞行时,曹丕下拜,哭得梨花带雨,哭得愁云惨淡,哭得父子情深,竟然哽咽得说不出一句整话来。这下子,搞得曹操和部属们也都来了情绪,曹植那精彩华丽的告别演说,被曹丕的泪水泡成了一摊杂碎汤,大家都认为,曹植的辞藻确实华丽无比,但是论起对老爹的深厚感情,恐怕照曹丕要差远啦。

衣赐履说:史书记录太简略,我们就不纠结吴质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了。

几次交锋下来,曹丕吊打曹植。然而,才华横溢的曹子建又干出一件蠢事。

有天,曹植让公车令打开司马门,然后驾车在驰道中间飞驰而去。曹操听说之后,大怒,将公车令处斩。并且从此以后,对诸侯的管制更加严格,对曹植的宠爱渐渐衰落。

《三国志·曹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载,曹操曾经下令说,最初,我感觉在儿子们中间,曹植最能定大事。

再下令说,自从曹植私自出行,开司马门到金门,我发现,对他看走眼了。

又下令说:

诸侯长史,以及其他干部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出征一定要带上诸侯吗?自从曹植私开司马门以来,我对诸侯都不敢信任了。恐怕我一外出,这帮家伙就私自出行,反了天了!所以干脆都跟着我一块儿出征,我现在都不知道该信任谁了!

衣赐履说:此事见于《三国志·曹植传》,从字面上看,发生于曹丕当太子之后。但我反复斟酌,认为此事应该发生在立太子之前。

读者可能不太理解曹操为什么这么火大,曹植不就走了一回驰道嘛,过了一回司马门嘛,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曹植犯了大忌讳。

关于驰道,我们曾在《秦始皇的驰道、直道、甬道、复道、阁道,都是什么道?》一文中,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秦朝的驰道】

驰道,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秦朝时,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通往全国,交通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按照史料记载,最正规的驰道,路面宽达六十九米,按现在的标准,可以并行十二台卡车。在驰道的中部,以树木隔出三丈宽(六点九米)的路面,这是专供皇上行车的御道,其他任何人、车都不能使用。

由于驰道中部是皇帝的御道,需要横穿驰道就很麻烦。史载,汉成帝刘骜为太子时,老爹元帝刘奭紧急召见。刘骜虽为太子,还是不敢横穿而过,跑了很远,才找了个地方绕过去。此后,元帝专门下令,太子可以横穿驰道

公车令,是公车司马令的简称,属卫尉管理,掌管皇宫司马门(南阙门)。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曹植有一次从司马门出来,以他的身份,大约应该走侧门,但是他让公车令把司马门的正门打开了,然后就驾车上了驰道,在只有皇帝或者只有曹操本人才能走的专用道路上,飞马扬鞭,好不快活,把曹操给惹火儿了。这件事,让曹操对曹植非常失望。倒霉的公车令当了替死鬼。

按照规定,太子大约是可以上专道的。

曹植不是太子,走司马门,上驰道,说明你已经把自己当太子了

曹子建,你这不是作死,是在干嘛!

另,从史书记录来看,这件事发生于邺城,也就是说,曹操是按照皇城的规格来修建邺城的。

史称,曹植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而曹丕则使用权术,掩盖真情,自我矫饰,宫中的人和曹操部属大多为他说好话,所以,到了公元217年,曹操终于立曹丕为太子

衣赐履说:从曹丕、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来看,双方各有千秋,斗争相当惊险,最终曹丕险胜。但我在上一回就说了,曹植与曹丕争夺太子,就像是甄子丹和泰森过招儿,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我凭什么这么说呢?有证据。

《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曹操当时不立太子,太子(曹丕)自疑。也就是说,对于老爹总不立太子这个事儿,曹丕是有些紧张,但也只不过有点自疑罢了。这个容易理解。汉武帝刘彻的长子刘据,当了三十多年太子,根本没有人可以对他形成威胁,但突然出来个巫蛊之祸,搞得刘据家族几乎被斩草除根。因此,不到最后一锤定音,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有些担心,有些紧张,是正常的。

总体上,曹丕是有底气的。

底气来自实力

首先,曹丕也很有才华,文武双全。能够位列“三曹”,水平是没得说的,无非是没有老爹曹操、老弟曹植那么耀眼罢了。话说回来,选太子又不是选博士。

其次,曹丕的行政能力比曹植强得多。之前我们讲过,曹操一直在培养曹丕,曹丕独自处理过不少事务,都能让曹操满意。

再次,曹丕有强大的亲友团。这一点,甚至比前两点还要重要。当年,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吕后都毫无办法。但是,硬是被以周昌为首的一帮臣子给挡住了。为这事儿,吕后是给周昌下过跪的。

【曹丕实力强劲】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我们看史书记录,曹植周围有一帮人,聪明的杨修、丁氏兄弟、学霸邯郸淳,还有一个叫杨俊的。曹操也曾经问过杨俊,曹丕、曹植哪个优秀。杨俊虽然表示两位公子都很好,但最后表态,还是曹植更牛一点。

不过,几乎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都没有诶。

而曹丕的亲友团,就不一样了。

前面提到的毛玠、崔琰、贾诩、邢颙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是曹操所倚重的国之栋梁啊。包括老邢,后来做太子少傅,太傅(应该是太子太傅),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九卿之首太常。

我既然说曹丕是泰森,就不可能只有这点儿东西,我们翻史料,看还有哪些人是支持曹丕的。

夏侯惇。曹操想把爱女嫁给丁仪,曹丕劝曹操把闺女嫁给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因此,曹丕把丁仪给得罪了,但反过来讲,曹丕和夏侯惇的关系就更紧密了。夏侯惇是什么角色?有他支持曹丕,分量够不够重?

桓阶。当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死磕,袁绍的盟友、荆州牧刘表没有出兵支援,为什么?因为长沙太守张羡反叛,刘表去打张羡了。等灭掉了张羡,袁绍已经失败。张羡之所以反叛,就是这位桓阶撺掇的。因此,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立即重用桓阶。《三国志·桓阶传》载,太子未定,临菑侯曹植受到曹操的宠爱。桓阶向曹操掰着手指头儿一条一条陈述曹丕的长处,最后表示:

曹丕在大王所有的儿子中,最为仁德,他仁厚,阔达,节制,天下共知。而且,曹丕是长子,而大王竟然问我曹植可不可以立为太子,这让我感到很迷惑诶

曹操听了桓阶的话,知道他坚定守正,所以对桓阶愈发看重。

卫臻。《三国志·卫臻传》载,最初,曹操总也不立太子,考虑想立曹植。丁仪等人为曹植拉票,就联络卫臻。卫臻以大义拒之。卫臻后来做到了魏国的司空、司徒。

以上,是我在正史中查到的,有明确记载的,坚决支持曹丕,反对曹植的。那么,还有别的人吗?

我认为有。

我们有必要先讲一下曹丕的一个性格特点:凡曾经反对过我的,我一定不会让他好过

比如,支持曹植的那老几位。

杨修。没等曹丕动手,先被曹操杀了。

【聪明的杨修也不知道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丁仪兄弟。曹丕即王位后,找个由头儿,就把丁仪、丁廙兄弟,以及家里的男丁,全部诛杀。

杨俊。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把杨俊扔大狱里了。尚书仆射司马懿、常侍王象、荀纬等人,为杨俊求情,叩头叩得满脑门子血,曹丕不准。杨俊说,我知道我的罪过了。随后自杀。杨俊知道什么罪了?你特么以前说曹丕不如曹植啊!

邯郸淳。曹丕称帝之后,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邯郸学霸作了一篇千余字的《投壶赋》,献给曹丕。曹丕觉得不错,赐帛千匹。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邯郸淳作此赋,是自甘于弄臣的地位,曹丕也没把这个呆头呆脑的儒宗当回事儿,给了他一条生路。

【这玩意儿就是投壶】

看到了吧,凡支持曹植的,都是这种下场。

那么,反过来看,曹丕重用的那些人,当然就是支持他的,至少没有支持曹植,我们也挑几个摆一摆。

曹仁。曹丕的弟弟曹彰北征乌桓,曹丕时为太子,给曹彰写了一封信说,当大将的,一定要遵守法度,你应当向征南将军曹仁看齐。曹丕继承了魏王之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州、扬州、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三千五百户。

钟繇。此人是魏国重臣,做到魏国相国。曹丕当太子的时候,赐给他五熟釜(五熟釜是一种古代炊具,里面分为五格,可以同时烹调或盛放不同食物,应该是现今的鸳鸯锅的老祖宗),上面刻有铭文:

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锺,实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五熟釜:这可是将近两千年前的鸳鸯火锅啊!

大概意思是:

堂堂魏国作汉室屏障,能够当相国的,只有钟繇啊,他就是魏国的心脏和脊梁啊。整夜毕恭毕敬,不知怎样安处,您是百官的师长,记在这里作为众人的楷模。

曹丕和钟繇,那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好啊。

许褚。曹丕称帝之后,进封许褚为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非常亲近。

陈群。曹丕当太子的时候,就对陈群非常敬重,待以交友之礼,常常借孔子的话赞叹陈群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和我的关系便更加亲密了。言下之意,自从有了陈群,我的朋友就越来越多啦!陈群做到魏国的三公。

陈矫。曹操征伐汉中,返回时,刚到洛阳就去世了。留在邺城的干部们认为,按照礼制,曹丕继承魏王,必须有皇帝的诏书。

陈矫说:

魏王亡故于邺城之外,天下惶恐不安。太子曹丕应尽快节哀即位,以抚慰远近。况且魏王的爱子又在旁边,倘若兄弟之间发生事变,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陈矫什么意思?曹操死于洛阳,曹丕如果不立即继承王位,曹植正在曹操身边,如果矫诏称魏王,那就天下大乱啦,魏国就完了!

陈矫做到魏国的三公。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还真有个辅证。曹操从汉中回军,到洛阳后,生了重病,急召曹彰,但曹彰还没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三国志·曹彰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曹彰到达洛阳,对曹植说,老爹叫我来,是要立你为魏王诶。曹植说,不可以这样,你没见袁氏兄弟就是这么干的,把自己搞废了吗?

这些人,都受到曹操、曹丕的重用。因此,我判断,这些人都是大概率支持曹丕的,至少,没有一个是支持曹植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双方力量对比。

曹植方:杨修,丁氏兄弟,杨俊,邯郸淳。

曹丕方:崔琰,毛玠,邢颙,贾诩,程昱,夏侯惇,桓阶,卫臻。大概率还包括,曹仁,钟繇,许褚,陈群,陈矫。

那个出主意的吴质,跟这些人比起来,根本不入流。

【实在找不到马大师和泰森的合影】

两相一比较,我把曹植对曹丕,比做甄子丹对泰森,恐怕都高抬了曹植,比做马保国大师叫阵泰森,可能更贴切一点。

然而,别急,还有一颗重磅炸弹,我没放出来哩

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在《曹操的儿子们》那一回中,讲过一个赵王曹干。曹干三岁的时候,母亲死了,曹干五岁时,曹操病重,临终前把曹干托付给曹丕照料。曹丕对曹干非常好,好到这个弟弟经常管他叫爹地。曹丕临死的时候,又把曹干托付给自己的儿子、明帝曹叡(读如锐)。

曹丕为什么对曹干这么好啊?因为,史书记载:

干母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

曹操打算立太子的时候,正是曹干的母亲最受宠的时候,她没少为曹丕吹床头风啊。曹丕直到死,都要照顾她的儿子,可以想见,她得多“有力”。曹操当然知道曹丕欠曹干母亲的情,把曹干托付给曹丕,曹操也放心。

现在,我们可以脑补一个画面了:

曹丕曹植兄弟俩纵论天下大势,曹丕话锋一转,说:

兄弟啊,你虽然口活儿好,但是,朝中大臣是我的人,老爹后宫有我的人,我还是你大哥,曹子建,你凭什么跟我斗!

【点赞、点“在看”,都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