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48. 孙权称帝后,吴、蜀“瓜分”了魏国,孙十万顺手给诸葛亮埋下一颗大雷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改年号为章武;公元222年,孙权改年号为黄武,却没有称帝。直到公元229年,孙权才称帝,改元黄龙。

这一回,我们讲一下孙权称帝。


曹丕、刘备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不称帝?难道他不想称帝?我踅摸着,早就想了,但是不能——至少,孙权自己认为不能

为什么说孙权早就想称帝?咱不能空口白牙地说,按惯例,举史料。

先看看东吴的官制。公元222年,孙权虽然没称帝,但是居然自己弄了个年号,叫黄武。两汉以来,野心家不少,但还真没有出现过哪个做臣子的居然建了年号的先例。孙权的官制,从丞相,到九卿,甚至将军序列,全都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来的。如果他不想当皇帝的话,搞这些东西是用来解闷儿的吗?

举两个具体例子。

《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

孙权派郎中令陈化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招待陈化,喝到兴头儿上,曹丕揶揄说,吴国和魏国对峙,你觉得哪个能够统一天下?

陈化说:

《易经》上说,帝出乎震,我听那些知晓天命的先哲说过,紫盖黄旗,运在东南

曹丕说,当初,周文王以西伯而称王天下,气运又岂会在东边呢?

陈化说,那是因为周太伯移居东方,所以周文王才能兴起于西方。

衣赐履说:周文王的老爹季历是周王朝的老祖古公亶的小儿子,是太伯的弟弟。古公亶想传位给季历,于是,太伯和另一个兄弟虞仲逃往东方。

曹丕大笑,对陈化的说词甚为惊异,送给陈化许多礼物。陈化回吴国之后,孙权认为,陈化能够完成使命,又能为国争光,拜为犍为太守,置官属。陈化后来迁太常,兼尚书令。陈化老婆死了,孙权让宗正找个宗室的闺女嫁给陈化。陈化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孙权没有勉强。陈化七十多岁时退休,老死家中。儿子陈炽,孙权任命为大将军,在上任的路上去世了。

衣赐履说:如果史书仅仅记录陈化与曹丕打了一场嘴仗,那不能说显示了孙权有称帝之心。关键是,陈化回到东吴之后,孙权得知他的表现,乐得牙花子都露出来了,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孙权对陈化父子甚为亲近,又是想把老陈变成孙家的女婿,又是任命陈炽为大将军,足以见得,孙权对陈化所说的“气运在东南”,内心相当地酸爽。

另,孙权任命陈化为犍为郡太守,又置官属,实在不可思议。犍为属益州,是蜀国的地盘儿,犍为太守是遥领,应该只是个挂名太守,但居然设置官属,这是我读史以来头一次见到,颇为费解。

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

孙权在武昌建造大船,起名为“长安”(“长安”两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许多),孙权亲自试水出行。不料,“长安”号刚一入水便狂风大作,孙权的亲信谷利在跟前儿。史称,谷利“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权爱信之”。谷利下令舵手,开向樊口。孙权说,不去樊口,我们去罗州。好个谷利,根本不理孙权,拔出刀来对舵手说,你不去樊口,我就砍了你。船到樊口,狂风更烈,江上根本就不能行船了。孙权对谷利说,阿利啊,你怎么这么怕水呢?谷利一头磕到地下,说:

大王万乘之主,却非要嬉戏于狂风巨浪之中,万一发生不测,难道您不顾社稷安危了吗?因此,我才以死相争。

【长安号】

孙权听了谷利的话,对他更为亲近,此后,再不称谷利的名字,而是称他为“谷”。

衣赐履说: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万乘指的就是天子、帝王。谷利说孙权是万乘之主,孙权笑纳,说明孙权自认为是天子的。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孙权想当皇帝,但臣子们劝他称帝时,他却坚决拒绝。

公元223年,年初,曹丕从洞口、濡须、江陵三个方向同时发兵,攻打东吴,双方鏖战数月,曹丕无法渡江,于三月退兵(详见拙文《夷陵之战后,曹丕对孙权发起了全面进攻)。四月,群臣劝孙权称帝,孙权不许。为什么呢?《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向大家解释说:

汉朝倾危,我不能救汉帝于危亡之中,已经很惭愧了,又怎么能有称帝之心呢(孙十万的演技不是盖的)?

孙权这话,连我都不信,他手下那些个臣子们当然更不信,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到处都是祥瑞,正是称帝的最好时机,大王啊,你就从了吧。但孙权就是不肯,又对大家说:

前向,刘备向我们动兵,我让陆逊率军抵抗,而曹丕趁机要挟我们。我琢磨着,如果不向曹丕称臣,他也会向我们动兵,魏、蜀两家同时打我们,我们就完蛋啦!所以,我按捺自己,接受了曹丕封的王位(吴王)。我这么做的时候,大家当时可能并不理解,今天特意向你们解释一下。

衣赐履说:孙权向大家解释为什么不称帝,但只是说了为什么向曹丕称臣,似乎话只说了一半,留了一半让大家猜。我理解,他是点到为止,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时机未到。

当皇帝是需要条件的。二球可以什么都不顾,就称帝了,王莽新朝末年,称帝的十好几个,有些人称帝称得简直莫名其妙,龙椅还没坐热,就被砍了脑袋。孙权不是二球,在称帝问题上极为谨慎,他坚决不称帝,当然是认为条件尚不成熟。

我们替孙权想一想,称帝需要哪些条件。

一是东吴内部得稳定。当时,东吴地界儿上并不太平,除了和魏国、蜀国兵戎相见之外,各种反叛和民变此起彼伏。比如,戏口守将晋宗杀了将领王直,率众投降魏国,被魏国任命为蕲春郡(湖北省蕲春县)太守,时不时在边境上搞事情。公元223年,六月,孙权派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人袭击蕲春,生擒晋宗。再如,公元225年,十二月,鄱阳郡大豪彭绮自称将军,攻取几个县,聚众数万人,直到公元227年,才被平定。又如,公元226年,孙权把山越少数民族反叛比较凶的十来个县归并为东安郡,任命全琮为太守,加以平定。其他七七八八的叛乱,还有不少,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是需要各种祥瑞。祥瑞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代表上天对某个政权的认可。因此,称帝不但需要祥瑞,而且需要高级祥瑞,一个两个还不行,得一堆一堆才好使。《三国志·孙权传》上记录了几件。公元222年,三月,鄱阳郡上报出现黄龙。公元223年,五月,曲阿上报天降甘露。公元235年,皖口上报树木长成连理枝(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公元226年,苍梧上报出现凤凰。公元229年,四月,夏口、武昌上报出现黄龙、凤凰。这些都是档次最高的祥瑞,特别是最后这次,黄龙和凤凰同时出现,孙权再不称帝,都对不起老天爷了。

三是必须严防魏国、蜀国同时来犯。虽然汉、曹不两立,但并不妨碍双方一块儿打吴国。我们以前分析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大军进至夷陵、猇亭一带,就停下来了,趴窝趴了大半年,为什么呢?刘备在等曹丕向东吴动手啊!可惜曹丕不接招儿,陆逊抓住战机大破刘备。孙权非常清醒,魏国和蜀国同时打他,并不一定需要结盟,双方互递一个眼神儿,就可以开打了。孙权既然不肯送太子孙登到魏国当人质,算是和魏国彻底掰了,因此,他务必与蜀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紧密的联盟。

公元222年,闰六月,孙权打赢了夷陵之战,十二月,就派太中大夫郑泉出使蜀国,在白帝城拜见刘备,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前往蜀国为刘备吊丧。十一月,诸葛亮派中郎将邓芝出使吴国。《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载,蜀国送上马二百匹,锦千端,以及各种土特产。从此之后,双方互派使节成为常例,吴国也向蜀国送上各种厚礼、土产。

公元224年,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国。之后,蜀国再派邓芝回访。孙权对邓芝说,天下太平之后,如果蜀国和吴国分天下而治,岂不是快事一件!

邓芝说:

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如果魏国灭亡,吴、蜀两国的君主各休其德,臣子们各尽其忠,抄起家伙,敲想战鼓,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已。

孙权大笑说,老邓,你真是款诚君子啊!

【大王,真龙天子当然是我们阿斗啊!】

公元228年,八月,东吴在石亭大破曹军(详见拙文《石亭之战:陆逊、周鲂向孙权称帝献上的大礼)。

公元229年,春季,公卿百司劝孙权称帝。

四月,夏口、武昌上报,出现黄龙、凤凰。于是,孙权没有再跟大家客气,终于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追尊老爹孙坚为武烈皇帝,老娘吴夫人为武烈皇后,老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文武百官各有进爵赏赐。

衣赐履说:孙权追封孙策,被好多人骂,说他忘本,是个白眼儿狼,他的江山是孙策给的,但他只追封孙策为王,没有追封为皇帝;人家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之后,就不但追封老爹司马昭为文皇帝,还追封大伯司马师为景皇帝。持这种观点的人,实在是太过幼稚了。司马师没儿子,当然可以追封;孙策有一大堆儿子,如果追封为帝,一旦孙权死了,谁当皇帝?孙权的儿子还是孙策的儿子?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是孙权在政治上极为成熟的表现,跟忘不忘本,是不是白眼儿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孙策没儿子,或者儿子都死光了,孙权一准儿追封他为皇帝。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孙权称帝之后,派使臣出使蜀国,提议吴、蜀两国“并尊二帝”,刘禅也是皇帝,孙权也是皇帝。蜀国群臣立即炸了锅了,都说这哪儿行啊!天无二日,土无二主,我们刘禅才是唯一的真命天子,孙权那个货怎么配!必须跟他断交,以正大义。诸葛亮则显示出大政治家的风范,等大家都嘚嘚完了,他说:

孙权有僣逆之心,已经很久了,我们之所以睁一眼闭一眼,是为了和他形成犄角之援啊。如果和他绝交,他一定视我为大仇,我们就必须移师东方,与他角力,吞并东吴的地盘之后,才能考虑收复中原地区。而现在,孙权手下贤才尚多,文臣武将,人才济济,而且这些人紧密地团结在孙权周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摆平的。如果我们和东吴较起劲来,势必旷日持久,北贼(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这可不是好主意啊!当年,孝文皇帝给匈奴写信,用词非常谦卑,先帝与东吴结盟(指夷陵战败后,刘备与东吴议和),都是应权通变之法,他们弘思远益,可不是只图匹夫一忿之快啊。现在大家讨论,都认为孙权最喜欢三足鼎立的状态,他不可能与我们合力攻击魏国,而且,现在又称了帝,人生理想全部实现,根本不可能舍弃水军,在陆地上攻击曹魏。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为什么呢?因为孙权的志向和力量并不匹配,他只能依托长江自保。孙权不能跨越长江,就如同曹魏不能渡过汉水,是力量上达不到,而不是一碗大肥肉放那儿,他们都不要。如果我们发动大军讨伐孙权,他不会乖乖等着我们去揍他,他会跟我们死磕的!然而,孙权只要坐在那儿,哪怕什么都不干,我们北伐曹魏,就没有东顾之忧,曹魏不可能把防守孙权的兵马,全调到西边来对付我们,仅此一点,对我们已经相当有利了。所以,诸位不要再说了,孙权的僣逆之罪,我们记在心里即可,不要拿到桌面儿上说事儿。

【孔明的格局,是政治家的格局】

六月,蜀汉政府派卫尉陈震出使东吴,庆贺孙权登基。孙权见到陈震,非常高兴,当场就把天下给分了: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国;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东边的归吴,西边的归蜀。哥儿俩也没问问魏明帝曹叡同不同意,反正把魏国领土二一添做五,“瓜分”完毕。

然后,孙权找了一帮笔杆子,为两国盟誓写了一份儿誓词,在盟誓大会上正式宣读:

天降丧乱,皇纲失序,乱臣贼子乘机篡夺国家权柄,始自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祸乱四海,使天下四分五裂,普天之下,失去大统,人神共愤。曹操的儿子曹丕,叛逆丑恶,作恶累累,窃得皇位,而曹丕的儿子曹叡,更是一个妖孽,延着他老爹罪恶的脚步,倚仗兵力窃有汉朝的土地,至今尚未伏诛。古时候,共工作乱而尧帝兴师,三苗违法而虞舜征讨。今日要消灭曹叡,除了蜀汉与东吴,还有谁可以承担?讨恶翦暴,一定要声讨他们的罪行,先分割他们的土地,使士人和百姓,心有所归。所以,《春秋》上讲,晋文公伐卫,先把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古代建立伟大功业,一定要先结盟宣誓,故《周礼》中有司盟之官,《尚书》里有告誓之文。蜀汉与东吴,虽然发自内心地互相信任,但分割魏国的土地,还是应当建立盟约。诸葛丞相德行威望远近闻名,他对内辅佐国家,对外主持军事,信感阴阳,诚动天地,再结同盟,加深约誓,使吴、汉士民都知道结盟的事。故立下祭坛,奉上牺牲,昭告神明,歃血为盟,加之誓词,并保留副本。自今日起,汉、吴两国结盟之后,戮力一心,共讨魏国贼寇,救危助难,祸福同当,好恶与共。如有人侵害汉,则吴伐之;若有人侵害吴,则汉伐之。两国各自守好自己的领土,绝不互相侵犯。盟约所定,传之后世,始终如一。谁背弃盟约,怀有二心,制造不和,慢待天命,明神上帝,山川百神,都会讨伐他,诛灭他,使他丧失军队和百姓,国祚不得善终。伟大的神明啊,请您明察吧!

【孙权:打今儿起,朕自称朕了!】

本年(公元229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征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

衣赐履说:这份儿誓词,当然写得比铿锵玫瑰还要铿锵,又朗朗上口,又特别提气。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誓词里提到孙权了吗?没有。提到蜀汉皇帝刘禅了吗?没有。然而,专门把诸葛亮拎出来猛夸了一顿!诸葛丞相德威远著啊,信感阴阳啊,诚动天地啊……孙十万,你什么意思啊!你把后主刘禅往哪儿搁?刘禅今年二十三岁了!这个陈震,是孔明的死忠粉儿,同时也是孔明的猪队友,居然没有把这段话删掉,就这么堂而皇之带回蜀国复命去了。刘禅看到这篇誓词,心头估计瞬间飞过一万头那什么马。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孔明去世,各地都要求为他立庙,朝廷讨论后不同意,百姓就自己私下里在道路边祭祀孔明。有臣子建议,不如在成都给孔明立个庙,刘禅不准。直到景耀六年,也就是公元262年,整整二十八年之后,刘禅才下诏在沔阳给诸葛亮立了一座庙。

显然,刘禅对诸葛亮虽然有敬畏的一面,也有相当不满的一面。我们不能说这份儿誓词造成刘禅对诸葛亮的忌惮和厌恶,但它一定会时不时回旋在刘禅的脑海之中,提醒刘禅,在外国“朋友”眼中,只知有孔明,而不知有他刘禅啊。孙十万,笔尖略动,捎待手就在刘禅和孔明之间埋下一颗大雷,而陈震则乐得屁颠儿屁颠儿抱着这颗雷回国邀功去了。在政治领域,搞斗争耍手段,孙十万端得是摘叶飞花,已达化境。

【阿斗:什么时候我才能说了算呢!

另外,我推测,这位陈震,迟早会被刘禅给收拾掉。于是,查看《三国志·陈震传》,(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十三年,陈震卒。史书没有记载陈震是怎么死的,略有遗憾。

【觉得有点道理,就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