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54. 诸葛亮废李严之谜(下):蜀汉人才凋零的另一种解释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这一回,继续讲蔫儿头耷脑的中都护李严。


公元230年,李严被诸葛调到汉中,以中都护的身份,打理丞相府。
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再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这次北伐,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交手,具体战况,请参详拙文《诸葛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究竟谁胜谁负?》,这里就不啰嗦了。到了夏秋之际,天降大雨,运粮不继,李严就派参军马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其撤军。
诸葛于是退军。
衣赐履说:李严通知诸葛退军,原文为“平遣参军狐忠(马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一般认为是李严假传后主刘禅的旨意,让诸葛亮回军。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马忠和成藩是什么人。
成藩此人,史书没有记载其事迹,但马忠是有传的。
《三国志·马忠传》载,马忠字德信,是巴西阆中(四川省阆中市)人。小时候在外家(应指其母家族)长大,姓狐,名笃,后来恢复姓马,改名为忠。马忠年轻时在郡里当干部,建安末年举为孝廉,当了汉昌县(四川省巴中市)县长。刘备征讨东吴,败于猇亭(猇读如肖),巴西郡太守阎芝征集了五千人,派马忠送往前线。马忠在永安(重庆市奉节县东,即白帝城)碰到了大败而归的刘备,一席谈话下来,刘备大为高兴,对尚书令刘巴说:
虽然失去了黄权,但又得到了狐笃,看来,我们不是没有贤才啊(夷陵之战失败,蜀镇北将军黄权被东吴拦截,无法返回蜀国,于是,率部归降了魏国)。
【马忠是属于比较听话的那种】

公元223年,诸葛亮开府,任命马忠为门下督。
公元225年,诸葛平定南中地区,任命马忠为牂牁郡(贵州省福泉县,牂牁读如赃科)太守。
公元230年,诸葛亮召回马忠,任命为丞相参军,和长史蒋琬一道负责成都留府事宜,又兼任州治中从事。
公元231,诸葛亮出祁山,马忠到汉中谒见诸葛亮,就留下来协助做军事工作。
衣赐履说:从史书记录看,不但刘备非常欣赏马忠,诸葛也很看好他,开府之后,就把马忠调到府里当差,然后,又到地方上锻炼了五年,再调回成都留府。诸葛二出祁山之前,把马忠调到汉中,在相府任职。显然,马忠是诸葛的人,称为亲信,并不为过。那么,我们就要问了,李严派诸葛亮的亲信马忠去向诸葛亮“假传圣旨”,李严脑袋里得进了多少84消毒液啊?
诸葛接到了马忠假传的圣旨,退军。李严得知诸葛退军的消息,一脸懵逼地问,军粮充足,丞相为什么要回军呢?《三国志》上说,李严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突显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
之后,李严向后主刘禅上表说,丞相是假装撤军(伪退),意图引诱曹军跟进,然后出兵灭之。
再之后,诸葛亮把李严前前后后写的书信、表疏等全部收集展示,跟李严对质。面对这么多证据材料,李严无话可说,只好认罪。刘禅下诏,废李严为平民,流放梓潼郡(四川省梓潼县)。
《华阳国志》上讲,八月,诸葛亮回到汉中,李严怕因运粮不力而被诸葛亮责备,就打算杀了督运官岑述,并故作惊讶状,问丞相为何回军,又上表后主,说诸葛亮是“伪退”。
衣赐履说:不知大家看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晕菜了。八月,诸葛回到汉中,李严和他见到面了吗?不知道。李严问丞相为何回军,是问的诸葛亮本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知道。既然诸葛已经回到汉中,李严为什么要向后主上表诸葛“伪退”?不知道。不过,这个岑述是谁,倒是略微有一点记录。
《三国志·杨洪传》载,丞相长史张裔对司盐校尉岑述十分痛恨。诸葛亮给张裔写了一封信说:
当年你的军营被敌人攻破,我担心你的安危,食不知味。后来,你被流放到南海,我十分悲痛,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公元220年,益州郡土豪雍闿打算归降东吴,杀了郡太守正昂,又把新任命的太守张裔押送到东吴。东吴把张裔流放到南海,直到公元223年,吴蜀再次联盟,才把张裔放回蜀国,详见拙文《七擒孟获(上)——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亲自南征?)。直到你回来,交给你重要任务,我们同为王室尽力,你我的关系,我自认为可以称之为古代所谓的“石交”。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可以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可以割下自己的骨肉,根本不会推辞犹豫(举雠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更何况元俭(应该是岑述的字)为我所信任,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
衣赐履说:显然,岑述也是诸葛的亲信。李严想杀岑述以推脱责任,但是,杀了没杀,我们还是不知道。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给我们感觉,李严应该是跟诸葛见了面了,因为诸葛出示了很多李严的亲笔材料,李严无法抵赖,只好“供认不讳”。然而,诸葛亮在《亮公文上尚书》中讲,李严发现他的奸计已被识破,竟然心生邪念,声称有病,率人向西逃往沮县(陕西勉县茶店镇)、漳县,到达沮县,又回到江阳(四川省泸州市),幸亏参军马忠不断劝谏,李严才没有继续逃跑。
衣赐履说:实际上,直到此时,李严和诸葛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依然是一头雾水,只能勉强梳理一下:
夏秋之交,李严派马忠、成藩就军粮有关问题向诸葛亮汇报(是不是打着后主的旗号,究竟向诸葛汇报了什么内容,我们不能确定)——诸葛退军——李严问为什么要退军——李严向后主上表说丞相“伪退”——八月,诸葛回到汉中,李严打算杀了岑述甩锅——诸葛摆出一大堆李严的亲笔书信材料,李严认罪——李严发现自己的“奸计”破产了,带着马忠逃跑,后来被马忠说服,不再逃跑——李严被贬为平民,流放。
【不晓得李严高兴个啥劲儿,呵呵】

老实说,这条事件线索线,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但我捋不出更合逻辑的线了,很多细节,没办法解释。比如,李严为什么要假传圣旨?李严真的假传圣旨了吗?李严的“奸计”究竟是什么?李严逃亡为什么要带着马忠?是“带着”马忠,还是“挟持”了马忠?等等。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确定两件事:第一,李严不服诸葛第二,李严的确留了一大堆“证据材料”在诸葛的手上
运粮不力的事,我们不作讨论,一是讨论不清,二是其他证据材料,已经足够判李严了。之前,李严和诸葛之间的书信往来很多,李严要当巴州刺史,要开府,这已经很犯忌讳了,然而,还有李严劝诸葛亮称王、加九锡的私人信件啊!这简直就涉嫌谋反了!这些材料往那里一拍,李严岂能不认罪?
此外,诸葛手上,可能还有其他证据材料
诸葛亮废掉了李严之后,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一道打理相府。有很多人认为诸葛对李严不薄,一个是没杀李严,另一个是还重用他儿子李丰,而且安排在相府上班,对李严可谓仁至义尽了。这么看,恐怕不是很妥当。《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载,……诸葛亮大怒,上表废李平(李严)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夺其子李丰的兵权,任命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同打理相府事宜(知居府事)。
重点——李丰当时督江州,手下还有兵诶,“夺平子丰兵”才是任用李丰的根本原因。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诸葛并不是一个喜欢杀人的人。用李丰,一是安抚李严父子,并显示出胸襟;二是李丰的能力素质、实力威望,岂能与李严相比?让他在相府工作,有蒋琬这帮人在,李丰的尾巴不晓得夹得有多紧哩,难道他还真想在相府管事儿不成?
公元234年,诸葛病逝五丈原,李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可能重新起用了,忧愁而死。
李严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还有被诸葛起用的可能
因为,李严被废之后,诸葛给李丰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
我跟你们父子关系一直都很好,都为汉室尽心尽力,我让你爹到汉中工作,又让你督江都,都没跟其他人商量诶。我自认为与你父子至诚相待,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哪想到会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希望你能宽慰你爹,弥补过失。他现在虽然免职了,但是奴婢宾客还有百数十人,生活还是很好的。你在相府工作,论身份地位,那也是上等人家(犹为上家)。如果你爹能够痛定思痛,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你和蒋琬能够推心置腹、一道为相府的建设而努力工作,则阻塞的可以再次开通,失去的还可以重新得到啊(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请你细细思量我的劝戒,理解我的用心,我写此书,不由长叹落泪啊(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衣赐履说:一句“否可复通,逝可复还”,给了李严一个念想;一句“临书长叹,涕泣而已”,让李严真的以为他和孔明的关系不错似的。孔明也是好演员啊,呵呵。李严于是相信了孔明,真的以为会被重新起用,真是蠢得可爱啊。
为什么说李严上了孔明的当?
当然有原因。
首先,李严跟后主刘禅关系并不亲密。
其次,李严资格太老,威望太高,非诸葛亮不可能起用他。诸葛死后,蒋琬接班,如果起用李严,蒋琬等人如何自持?反正,我要是蒋琬,如果没有能控制得住李严的把握,吃撑了才会起用他。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诸葛从来就没想过重新起用李严
什么这么说?
摆证据

《三国志·陈震传》载,废掉李严之后,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分别写信说:
孝起(陈震)出使吴国之前,对我说过,李严这个人腹中有鳞甲(比喻人心奸诈,不可亲近),他的老乡们都认为,这种人是不可交的。我当初认为,腹有鳞甲,我不去触碰也就是了。但是,我没想到,李严竟然做出、张之事(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你们可以把我的话转告孝起。
看到了吧,诸葛已经给李严定性了,这种“腹有鳞甲”的货,是不能用的。李严腹有鳞甲,是陈震告诉诸葛的。诸葛专门写信告诉蒋琬和费祎,并且叮嘱哥儿俩,把这个话转达给陈震。你自己给陈震写信不行吗?非得让别人转达?当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事情嘛,呵呵。蒋琬和费祎是诸葛确定的接班人,蒋琬掌相府,费祎则是宫里的干部,是后主身边的人,这封信发出后,就是向朝廷和相府的干部们发表了宣言,李严这个人太坏,不但腹有鳞甲,而且搞团团伙伙,这个人是不能用的。陈震是卫尉,又是李严的老乡,我们可以想见,李严在老乡和其他机关干部中的口碑也就坏了。
实际上,诸葛这封信发出去,李严的政治生命就宣告结束了
【政治生命,宣告结束】

怎么样,孔明要办一个人,还是办得很彻底吧?呵呵。
其实,我个人认为,李严还是死早了,他再撑个几年,后主刘禅没准儿真的能用他诶。后主朝里,全是诸葛的人,后主估计也挺烦恼,硬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制衡这帮人的强悍人物啊。
政治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政治。
下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诸葛为什么要废掉李严,并且废得如此彻底。
关于运送军粮不力的事情,我认为不真,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就不讨论了。
我个人感觉,除了李严不大听招呼之外,诸葛废掉李严的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要为继续北伐,打造一个理由,换句话说,要捍卫北伐政策的正确性
第一次北伐,失败。理由是马谡失了街亭,斩马谡。
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于是,电光火石之间,发起第三次北伐,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以此弥补二伐的毫无战果。
第四次北伐,战果颇丰,不但斩杀魏军数千人,而且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但我们在《诸葛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究竟谁胜谁负?》那一回中分析过,蜀军也损失数千人,总体上看,双方打个平手,蜀军略占上风,但既没有夺得土地,也没有获得人口。
这四次北伐,动员军队以十万计,各种补给消耗更是无可计量,而几乎没有任何战果,魏国尚未疲惫,而蜀国恐怕先就撑不住了,那么,请诸葛丞相告诉皇帝,告诉群臣,告诉百姓,北伐的意义何在?孔明啊,你得给蜀国上下一个交待诶。
就如同马谡要为第一次北伐失败背锅一样,这一次轮到了李严。如果不撤军,我们肯定能夺取雍州的大片土地,全是因为李严运粮不力,而且假传圣旨,扰乱视听,搞得我们只能撤军,前功尽弃!于是乎,只要办了李严,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不是北伐政策不对,而是李严这个货太坏了,并且,办了这个货,既可以堵住蜀国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又收拾了李严这个不听话的家伙,可谓一举两得。
大家有否想过,倘若李严的军粮运得很充足,诸葛第四次北伐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战果呢?
讨论至此,我们发现,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诸葛的北伐政策,究竟有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反对

我个人认为,支持的不少,但反对的可能更多。
首先,很多地方官员不支持。上回我们讲过,诸葛连年北伐,向各郡征兵,巴西郡太守吕乂(读如意)征集五千人送往前方,而大多数郡都无动于衷。《晋书·地理志》载,巴西郡,蜀置,统九个县,一万二千户。按一户五口算,巴西郡大约六万人,仅一次征兵,就征了五千,我们几乎可以想见,青壮年男丁全都上前线去了,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地方官员,但凡有点仁慈之心的,或者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不那么强烈的,恐怕都不会支持连年北伐。
其次,荆州集团内部也有分歧。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位廖化,可能就不支持北伐政策。前述,诸葛给张裔写信,让他对“元俭”要容忍。一般认为,元俭是岑述的字,但实际上,也许诸葛说的元俭,并不是岑述,而是廖化。《三国志》中,唯一明确字为“元俭”的,只有廖化一个人。在那封信中,诸葛如果表示的是,大家知道我讨厌廖化,但我都能委意于他,你张裔为什么不能忍受岑述呢?
这样解释,基本上也说得通。
廖化是襄阳人,本来是关羽的主簿,关羽兵败之后,手下全被吴国收编了。廖化装死,骗过了吴国人,带着老母昼夜西行,当时刘备正准备打夷陵之战,在秭归遇见了。刘备非常高兴,任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刘备死后,廖化当了丞相参军,此后,又督广武,做到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
《华阳国志·刘后主传》载,廖化当右车骑将军,是在景耀二年,也就是公元259年,孔明都去世二十多年了。之前,做的是广武督。广武属阴平郡,廖化督广武,大约是守卫阴平、武部一带。以前我们讲过,武都、阴平,对魏国而言,连鸡肋都算不上,但对蜀国来讲,算是北方的屏障。此处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督广武,给我的感觉,廖化并未受到诸葛的重用。
【老廖,前半生混得寡淡】

我判断诸葛并不喜欢廖化,并不是因为上面那封信,而是因为,廖化虽然是武将,但似乎并不怎么支持北伐。
《三国志·廖化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公元262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说,兵不戢(读如吉),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意思是,用兵无度,一定招祸,这说的就是姜维。智慧比不上敌人,力量不及敌人,却用之无厌,怎么能够存活!
也就是说,在姜维时代,廖化是不赞成北伐的,那么,在诸葛时代,廖化不赞成北伐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再加上其性格“以果烈称”,是个爆脾气,可能时不时跳出来给诸葛上个眼药,毕竟,诸葛四年之中,与曹魏打了五仗(公元228年至公元231年,四次北伐,一次曹真来犯),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用兵有度吧。。
讲这么多,主要是想说明,作为荆州集团的老人儿,廖化很可能并不支持诸葛北伐。
廖化属荆州集团,地方官大多属益州集团,两个集团都有人不支持北伐政策,那么,李严作为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被诸葛亮打压的刘备托孤的二号人物,他对北伐会是什么态度呢?
我个人认为,李严不管内心是否支持北伐,他要和诸葛叫板,在行动上就必然不支持北伐,诸葛北伐劳而无功,甚至大败而归,才是李严乐于见到的,只有这样,他才有理由联合反对北伐的人,弹劾诸葛,削夺诸葛的权力。
于是,我们突然发现,诸葛给蒋琬、费祎写的那封信里的一句让人不知所指话,其意向一下子明晰了:
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
孔明说,李严不好打交道,那我不理他就是了,但没想到,这个货居然干出了苏秦、张仪那种人干的事!
另外,在诸葛亮废李严的表中,还有一句话:
我自从打算北伐以来,希望李严的兵可以调来镇守汉中,但李严穷难纵横,就是不来,反而要求以五个郡成立巴州,他要当巴州刺史。
所谓苏、张之事,究竟何指,学界并无定论,就连田余庆先生这样的史学大咖,也只能不置可否。
苏秦、张仪干的是合纵、连横天下的事儿,所谓合纵、连横,说白了,就是联合一帮人,打击另一帮人。诸葛说李严有“苏、张之事”,并且“穷难纵横”,意思很明显,就是李严拉了一票人,与诸葛作对。
但实际上,李严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善于,甚至不屑于拉帮结派的人,史称李严“性自矜高”,他是个非常清高孤傲的人,一般人他根本不搭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主张,李严是不会去上下“纵横”的。反之,如果他有了一个明确的政治主张,那么,合纵连横,则不是没有可能。
诸葛大权在握,执政能力超强,人品没有瑕疵,群众口碑七颗星,而且,后主称诸葛为相父,李严想跟诸葛争权,从哪里下手呢?我个人认为,北伐无功是诸葛的软肋,李严悄悄地举起反战的旗帜,联络其他不支持北伐的人,向诸葛发起挑战,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孔明的人设,基本上没有瑕疵】

那么,诸葛拿到李严与其他反对北伐者的往来书信,甚或有人主动献上这样的书信,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于是,李严有“苏、张之事”立即坐实了,在朝廷和地方搞串连,搞团团伙伙,虽然古代玩儿政治的都是如此,但真拿到桌面儿上,那就是大罪一件。
面对自己亲笔证据材料,李严无可辩驳。
讲真,李严这个人,能治理一方,能带兵打仗,能制定法令,委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诸葛废掉李严,当属势在必行
 


由李严事件延伸开去,似乎也可以窥得蜀汉人才凋零的另一个原因。
蜀国地方小,人才少,这是先天不足,没办法跟魏国相比,甚至没办法跟吴国相比。我们要探讨的是,在诸葛的治下,有一些特定类型的人,注定了不会被诸葛重用,这是蜀汉人才匮乏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摆一下《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这是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的合传。
刘封,刘备的养子,孔明劝刘备把他杀了。
彭羕,法正和庞统对其极为推崇。孔明一直在刘备跟前说这个货不行,导致刘备疏远了他。之后,彭羕说了些过头儿话,被判死刑。彭羕在狱中写信向诸葛讨饶,孔明没有理会,死于狱中。
廖立,眼高于顶,被孔明流放。
以上三人,可参详拙文《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不听话,就废掉》。
魏延和杨仪,我们还没讲到,但此两人的悲剧命运,与孔明不无关系。二人都有才干,都很有些脾气,孔明对他俩都有所倚仗。但孔明在五丈原病逝之前,并没有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对他们有所指引,或者作出某种安排,而是听之任之。孔明去世不久,两人发生冲突,魏延被斩,杨仪流放自杀。
【蜀国人才凋零】

以上七人,都不是善终,除了刘琰以外,其他六位都有明显的共同特点:
第一,这些人都很有才,很能干;
第二,这些人脾气都比较大,不好管;
第三,这些人都年富力强;
第四,这些人都是刘备看中的
在诸葛的用人名单里,刘备看中的人,特别是那些个性太强的人,是没有位置的,或者说,是有限使用的。前者包括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后者则为魏延、杨仪,可能还包括廖化。
诸葛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小家子气?
我个人认为,不是。
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本事大,脾气大,能量大,对谁都不服,诸葛一旦镇不住,就会出大乱子;即使诸葛镇得住他们,如果诸葛不在了呢?这些家伙尾巴一定翘上天去,魏延、杨仪就是这样的。
诸葛之所以这么做,我认为,与诸葛的能力无关,而是决定于诸葛的位置。诸葛不是刘备,甚至不是曹操。
从职务上看,诸葛和曹操都是丞相,但从政治野心上看,曹操是帝王级别的,而诸葛,虽然蜀汉政权是他说了算,但自始至终,他只是一个臣子。李严如果是曹操的手下,名为同僚,实为君臣(如果不服,想想荀彧的下场);而李严之于诸葛,虽是上下级关系,但实为同僚。既然是同僚,那就可能不服,就会出乱子。从这个角度看,李严这样的人,坚决不能用。
这是死结,解不开的。蜀国人才本就不及魏、吴,再加上这样的用人困局,人才队伍一代不如一代,几成定局。
除非,刘备没死,或者,后主刘禅换成魏明帝曹叡,蜀国或可呈现另外一种气象。


讲一下刘琰之死。我们以前讲过,刘琰是没什么大本事的,因为会来事儿,会拉关系,得到刘备的喜爱。刘琰很听话,诸葛对他也不错,做到了车骑将军,他从不参与国政,就领着千把兵卒,跟着诸葛亮吹个风、敲个边鼓唔的(随丞相亮讽议)。
公元234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入宫给太后庆贺,太后喜欢胡氏,留她在宫里住了一个多月才放回家。史称胡氏有美色,刘琰就疑神疑鬼,怎么看老婆都像是在外面偷人了,偷的谁呢?后主刘禅!哈哈哈。刘琰越想越气,就找了一帮兵卒,痛打胡氏,还用鞋子抽胡氏的脸,把胡氏打成猪头之后,一纸休书,送回了娘家。人家胡氏也不是好欺负的!估计都没把打成猪头的脸伤养好,就入宫控告刘琰。有关部门研究后,宣称:
兵卒不是用来打老婆的,脸不是用鞋子来抽的。
刘琰被判了一个弃市。
自此以后,朝廷下令,不再准许大臣的老婆、母亲等女眷入宫朝贺。
不就打个老婆吗,怎么判得这么重啊?
还用问!
你特么说皇上偷你老婆!没夷了你三族就不错了!
后主还真是个厚道人。呵呵。

【觉得有点道理,就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