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曾有”悯忠寺(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之说。如今这京城的四大花事,仅存法源寺的丁香了。 长按二维码,走进法源寺 赶在丁香凋谢之前,第一次走进北京文学地标、位于牛街、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七进六院的法源寺。 树影婆娑间,我且行且驻,但见古碑静默斑驳,仿佛镌刻着几度轮回间的毁灭与重生。 丁香在诗中常被称为“百结之花”,佛家常用丁香结来暗喻自己的心结。花开得时候,特别是晚上,远远飘来花香浓郁,让人如痴如醉。听法源寺里师父说,其实丁香本不是稀罕之物,只是成片成林的少见,且种类繁多,除了原产华北的紫丁香和白丁香外,传说还有郑和从南洋马古鲁群岛带回的海外品种。花期一到,满寺飘香,山门关不住溢出院外,遂成“香刹”。 法源寺“丁香诗会”源自明代,胜极大清,流韵民国,每临花汛僧人都会备好素斋邀请文人雅士前来赏花、对诗。 法源寺里的花事旺盛,没碰到“丁香诗会”的清雅,却见各路“高人”聚集“摆摊”,你方唱罢我登场,极清净的佛门圣地,又极具人间烟火之气。神圣的寺庙不仅承担救赎人们灵魂、超脱人的生死,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信仰,如今的寺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摆摊” → 法源寺在深沉的悲悯中封存了千载往事。往事灰飞烟灭,惟有丁香依旧。我在风中看着花落,原来丁香也有落花时。落下来的丁香,它拂过我,我想,待明年丁香花开,我一定提前奔跑而来。在漫天漫地的丁香里,一株开花的丁香树在法源寺季节深处静谧,浓煞法源寺。 作别丁香,转身来到旁院的中国佛学院教学楼喝茶漫谈,不知不觉中,已是消磨了多半个下午。 步出山门,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仿佛另一世界。可方才寺内的宁静和丁香的静谧却缱绻依旧,挥之不散…… 1 END 1 足迹 海 外 国 内 禅之旅 大道行 行 者 说 年·旅 古美塾庭 图文 | 海棠 编辑 | 海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