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②近代建筑中的大美

 海棠海平_行者 2021-12-14

开封的数座国宝级近代建筑,屹立于中原大地,笑看岁月风云,静待时光变迁,无畏容颜衰老。他们知道,所有的风都向他们吹,所有的日子都被他们陶醉。因为这些建筑,承载了开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增添了近代开封建筑中的大美。

随我一起,走读历史,走读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东大寺,伊斯兰教古寺

开封清真东大寺,占地十余亩,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寺,曾被誉为伊斯兰教河南省首坊。

东大寺的创建要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开封水陆交通不断发达,大批经商的伊斯兰教商人云集于此,逐渐定居下来,并保持了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宗教礼仪,最终创建了东大寺。东大寺初时位于现开封市东南方文庄一带,迁入今址的时间不详。

东大寺座西向东,三进院,庭院开阔,整个寺院青砖碧瓦,建筑宏伟,错落有致,风格古朴,有着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东大寺历史悠久,寺院内各配套设施如经堂、沐浴室、礼拜大殿等齐备,至今保留有完整的民族宗教仪式及生活习俗,是穆斯林民族进入中华大地的一个真实缩影。对于了解和研究伊斯兰教及其民族习惯,是一部活的、生动的、形象的教科书。

历经岁月洗礼,东大寺依旧屹立在汴梁城。畅游古寺,感受历史,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山陕甘会馆“豪华装修”

大隐隐于市的山陕甘会馆,隐居于开封市中心地带的徐府街上,虽没有主街那样的喧嚣,但依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山陕甘会馆就在这样的一条街道里,默默地看着云卷云舒,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大隐之地,无论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我有幸从这会馆中穿行观赏,留下一些淡淡的气息,以及淡淡的记忆。

乾隆三十年,山陕甘三省寄汴的富商集资在明代中山王徐达的府邸旧址上建成了山陕甘会馆。会馆的大部分建筑移作他用,现仅存关帝庙部分。庭院式建筑布局严谨、建造精细,由照壁、戏楼、钟鼓楼、牌坊、正殿和东西配殿等组成。

会馆以整个建筑上布满的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绝”冠誉中原,经过三百多年时光的洗刷,依然默默守候着。建筑物的构件雕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珍禽异兽、亭台楼阁、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无不入画。

临街大影壁背面中央的砖雕是二龙戏珠(蛛),这两条龙所戏是一只蜘蛛。寓意经商的人际网要像蜘蛛结网一样,越结越广,越结越大,生意越做越火。照壁檐下的各种造型都是表达人们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吉样图案,花瓶、几案、蝙蝠组成的图案寓意“平安是福”;鹌鹑、菊花和落叶组成的图案寓意“安居乐业”;由两本账册组成的图案,一本是翻开的,一本是合着在此账本下边,就是说经商要有两本账,一本明账,一本暗账,呵呵,看来古时商人们就知道偷税漏税了;还有一把精巧的小算盘的图案,俗话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寓示钱财只进不出哦~

由照壁入内,便见会馆中央的“鸡爪牌坊”,面阔三间,次间向前后叉开,形成五楼三牌坊,中枢高耸,左右夹辅,飞檐参错,斗拱交互,旁边珠柱四立。结构非常独特,是全国唯一的别样牌坊。

会馆中木雕最为精彩的主殿,挑檐下是全木悬空七层木雕,将整个屋檐布置的满满当当,精美绝仑,真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这些木雕,有的是市井百态,有的是神话故事,有的是战斗场面,更多的是动物植物的争奇斗艳,相拥相簇。无论是形态表情之栩栩如生,还是色彩涂料的逼真艳丽,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能保存至今不能不佩服高超的雕刻技艺。

看!一条腾云戏珠的龙,从嘴里吐出核桃大小的宝珠,龙舌与宝珠之间既不用钉,也不用胶,而是用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只有细小如丝的衔接。舌与地面垂直,珠子好象马上要从龙口中滑落。可是,二百多年过去了,珠子依然在龙舌上悬而不落,堪称是国宝级文物。

进得大殿,不远就有两级台阶,上了台阶才是大殿的厅堂。高大的关老爷塑像并没有安放在高高的供台上,而是直接放在了厅堂平台上。而且关老爷不是正襟威坐,也不是拿大刀,而是关公读春秋,少了关老爷的威武之气,但却使关公多了份儒雅之气。整个大殿气氛显得平和祥瑞,这大概合了商人和气生财的愿望吧。

再站在塑像前往外看出去,殿门、牌坊在一条直线上,一丝不差。站在坐像前看戏台,目光平视,距离适中,丝毫没有阻碍,虽距戏台有一段距离,但戏台上的一切却看的清清楚楚。明白了吧?戏楼不是为生人建的,是专为关老爷看戏修建哒。还有,鸡爪牌坊不仅样式独特,而且还可能反射刺眼的强光,这样看戏时光线自然柔和,就不会让关老爷看戏时眼花了。真是佩服当时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世道变迁时代发展,现代的人再弄同样的会馆当然不合时宜,不过为商者求财人需要有一点文化铺垫和精神追求却是万世不变的成功道道。

大殿里关于开(启)封古往今来的历史展陈,对于整体了解这座古城有很大帮助。

山陕甘会馆,是一个细节精雕的缩影,儒商的智慧与审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细细观赏,沉浸其中,任由时光缓缓流逝……

百年守望,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百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20世纪初,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在这里,千年铁塔与百年名校交相辉映;在这里,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这里,寄托着铁塔牌学子的一腔热血;这里,承载着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沧桑沿革。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年的屹立,一百年的守望……

河南大学创始人、首任校长林伯襄塑像

我漫步在河南大学,恍若穿越一个世纪,而那些经历战火至今仍在使用的宝贵建筑,并未被后人“束之高阁”,它们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印证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不朽真言。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是整个近代建筑群的标牌,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古代四柱三楼式牌楼,正楼匾上“河南大学”四字乃是从米芾字帖中摘字合成。

进入古朴、庄重的南大门,与之遥遥相望的便是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大礼堂。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分上下两层,拥有可容纳3000多人的座位,而当时的河南大学却只是几百人的学校,可见学校的魄力与设计者的高瞻远瞩。

时光悠悠,大礼堂内开会的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大礼堂直通檐口的门柱很高很宏伟,但也没有抵挡住时光的流逝。周边四角的飞檐翘角仿佛要对天空诉说什么?我没有深入过你,但我已知你的敦厚与内涵。

河南贡院旧址,1904年慈禧太后下诏,大清在此举办了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见证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现存有贡院楼、改修河南贡院碑、重修河南贡院碑等遗迹,建筑保存完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个贡院是货真价实的,不知烤糊了多少公子,哈哈……

河南大学前身—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大门,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在当时封闭的中原地区可谓是一大创举。原门已毁于战火,2000年为迎接90年校庆根据原有照片复建而成。

穿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的大门,是河南大学第一座、也是中西风格结合最明显的新式建筑,始建于1915年,1919年建成,曾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教学、实验、科研中心以及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见证了百年河大的沧桑巨变。

博文楼前的李大钊雕像,1925年7月,李大钊为做国民二军的统战工作来汴,在此楼(时为法学院)的教室里为我校师生作了关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演讲。

与博文楼隔中轴线毗邻而“居”的是精巧别致、温婉古朴的博雅楼,被河大学子亲切地称为“美女楼”。曾是河南大学主要的教学楼和图书馆所在地。当年,这里是师生云集、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如今,博雅楼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所在地。她厚重的历史与历史文化学院独有的内涵相得益彰,风采不减当年。

竖与横有时候竟是这样的威严。揽文化之气,对天空静默。

东西十二斋房(东十西二)位于南大门中轴线两侧,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斋房对建筑群起着衬托作用,而且礼堂两侧布置斋房的做法符合我国古代讲堂书院居中、斋舍两侧对称分布的格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河南大学建筑群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有浓重的时代印记和文化积淀。时光虽老,美丽常新……

探访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故居高墙大院,青砖灰瓦,外壁尽是实墙,幽深而沉默。

门前一对抱鼓石,已陷入地下,这是开封的地平面因黄河泛滥不断抬高所致。

现存两路三进,坐北朝南,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所有建筑屋敞窗明,雕饰素雅,相得益彰,雅而不俗,为典型的北方封闭四合大院。

刘青霞(1877-1923)本姓马,是安阳望族、两省巡抚马丕瑶之三女,1894年嫁与尉氏富商刘耀德。1902年,刘耀德因嗜食鸦片去世,遂引发刘氏家族的财产继承大战。刘青霞和耀德并无子嗣,为免争讼,青霞谎称腹中有刘耀德的骨肉,从尉氏来到开封待产。开封刘青霞故居当是此时的见证。

刘青霞过继了刘耀德姐姐家的儿子,使自己在财产继承处于有利地位,艰难地继承了丈夫留下的遗产,却并未带来快乐。这让她对金钱利禄产生了清醒的认识,终于走上济贫帮困、资助进步的道路。中华民国建立后,人称女中豪杰“南秋瑾、北青霞”,刘青霞声望日高。最终,青霞散尽家财,孑然一身,在安阳老家去世。这场关于钱财的争斗没有赢家,唯有流水如斯。是非功过,已是过往烟云。

刘青霞故居的对面是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他的去世之地。

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见证地

红洋楼,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这栋建于1917年的楼房为坐北朝南的西方巴洛克式建筑,要说这样的建筑在当时的中国建设了不少,保留至今的也很多,根本无法成为国家级文物。不过,历史一个拐点,让周恩来住了进去,在国共“黄河归故”谈判中,见证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并使之成为可以控诉国民党罪行的纪念性文物,因而开封红洋楼得以受到额外保护。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视察黄河柳园口时,也下榻此楼。

百年过后的今天,这栋建筑仍然完好的保留在开封城南,并与现在开封陈旧的城区形成很大反差。红洋楼现在是某部队的驻地,军事禁地,普通人已无法进入了。

整齐、洁净的营区中央,是一条宽阔的大道。大道的尽头,两座小楼格外醒目,一大一小,一东一西。

东西两座红洋楼均是18世纪巴洛克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平面为“丁”字形,坡屋顶。外墙为红砖清水墙,白灰勾缝,水泥装饰线角门套及窗台口。两座小楼外装修以红色为主调,装饰华美,历久弥新。

在其前面还有数栋单层红色独立老屋,外貌颇得红洋楼的相传,建造年代大概在六七十年代。

屹立百年,沧海桑田,历史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它的容颜。红洋楼亲历历史,历经风雨和变迁,从私人公寓到办公用房,每一片砖瓦,仿佛都在述说着它的尊严。

河南总修院,浮华过后尽苍凉

顾长卫电影《孔雀》开头,五口之家围坐在小饭桌周围吃饭的场景、雨中一家人在院子里做蜂窝煤的场景,胖大哥在院中学骑车的场景……都是在开封城东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河南总修院里展开的。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曾是一所培育中国神职人员的特殊高级学堂,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创建于1930年,1958年停办,前后历时28年,在我国天主教教内颇具影响。之后又是学校、制药厂、炼锌厂的办公和居住区。

如今,总修院废弃已久,被一圈围挡和一些破房子遮挡着,被成片的垃圾包围着。虽破败不堪,但仍不失威严与宁静。

总修院正面大门为古典牌坊式,上有竖立的雕刻文曰“河南总修院”。建筑外观为中国传统古典式青瓦大屋顶,门窗等为西方式样,中西合璧型。主楼为一座呈椭圆形的二层楼房,庭院整体造型色调素雅,气势宏大,为河南省近现代中西合璧式建筑中的典范。

一走进大门,尽管对它的破败已有心理准备,但心中还是一惊,原本宏大的建筑如今如废墟一般暗然度日,视线所及之处充满了强烈的光阴流逝带来的视觉冲击。

昔日神职人员教堂今成杂草丛成的小菜地,破败的建筑已被拆的七零八落。看见一位大妈正在择菜,上前闲聊了几句。她说,“以前这里是炼锌厂的职工宿舍,住着十来户人家,随着建筑的慢慢荒败,现在只剩三四户,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这里住惯了也就不想搬了。中间的广场就像一座大号的天井,把地面掀了,平时在这里种种菜,既能吃又锻炼身体。早几年政府就想把这里作为一个景点开发,拆了些东西,但迟迟不见新的动作。”

我在偌大的院子里慢慢走着、看着,已经表达不出那种安静至极给人的震撼。它凄凉破败,但给人的感觉却有一种强大的庄严与静谧,置身其中,百感交集。

我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的建筑很多墙都已经开裂,电线也是住户自己拉的,有很多隐患。随着人越来越少,房子没人住想必就更容易坏了。

河南总修院作为重要的近代宗教文化遗产和规模较大、质量很高的建筑群,在历史、艺术等多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开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总修院已交还给天主教会,相关机构已对其进行了局部修缮。政府部门有计划对这座近代文物建筑进行恢复,将来有望结合周围的棚户区改造,将总修院的空间扩大,形成开封东郊的一个景区。

河南总修院,一座被遗忘的建筑

尽管河南总修院如今的样子,暂时失去了应有的审美职能,但它的神秘魅力与建筑特色,仍然会让走进它的人为之心动,穿梭在一根根石柱间寻找它美丽的痕迹。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无论荒凉与破败,宏伟与庄严,如今它静静的矗立在开封东郊小村的一隅,在寂静中守望,在冷漠中安详,在荒废中暗蕴生机,在凄凉中展示沧桑。

人造景点开封府

去开封,是想寻着历史留下的痕迹去看这七朝千年的沧桑变化,开封府、清明上河园、龙亭……这些用水泥钢筋堆砌起来的人造的景点不是我想要寻找的开封。

但既然去了,还是选了新修的坐落在包公湖北岸的开封府,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进去看了看。

大宋御河

华灯映水,画舫凌波。

桨声灯影里,人在画中游。

大宋御河,醉美夜色。 

脚步丈量大宋御河,夜已夜,只有在依依不舍中与御河之夜告别。

REC

未完待续

开封足迹

开封①打开的是繁华盛世,封存的是岁月尘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