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二)从春秋到隋唐

 海棠海平_行者 2021-12-14

一百年变迁看上海,一千年沧桑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

在当今中国,运城就像是被泥土封裹千年的古董,猛一看已不现光泽,似乎已被卷至商品经济大潮的边缘。可身处潮头的人们,又多么需要回归这类华夏文化的滥觞之地,从辚轹文史中寻找解颐醒世的“法宝”、安身立命的“药方”。

在运城,随便抓把土,也能挤出中华文化的乳汁。

点击回顾:

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一)从远古到春秋

扫码,出发

继续行走运城,触摸和感悟……


风陵渡,斑驳千年的古渡口

镇守蒲津渡的千年黄河大铁牛

蒲州故城,辉煌不再

侯马晋国遗址

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

安邑魏豹城遗址

闻喜裴柏村,家族冠裳不绝

玉璧城遗址,地势天险的经典之战

鹳雀楼

栖岩寺的千年之谜



风陵渡,斑驳千年的古渡口

风陵渡,正处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站在此岸是山西,东南是中原大地,西南则是陕西。

从秦朝起,风陵渡就成了国家的渡口,记忆的都是国家的事情。

行走在黄河岸边,我觉得历经风霜雨雪的千年古渡似乎被时间的风吹散了,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只能从人们的回忆中,从河边的老船上,去寻找繁华的河上交通的昔日风光。



镇守蒲津渡的千年黄河大铁牛

蒲津渡是黄河著名的古渡口,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辞海》称:“天下河桥有其三,此有一也。”它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位于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这儿修造过浮桥。

古时的蒲津渡,可以想象得出当年黄河奔腾而过桥下的那种壮观景象,而如今能感受到的只是时光如梭,沧海桑田。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

黄河铁牛便在古代蒲津渡的遗址,现在也新修了景点。因黄河改道,现在开发的黄河大铁牛其实是当年处于黄河对面的陕西铁牛。人们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埋于地下的铁牛不动,但地面的黄河水却让它改了自己的籍贯。哈哈,难怪有物是人非的说法呢。

黄河铁牛,唐开元年铸造,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

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两岸的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

为什么要铸成铁牛,而不铸成铁马,铁猴,铁公鸡呢?这是有说法的。《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其形态服侍各异,代表四个名族,有汉族,有突厥,有西亚,有维吾尔族。

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四个铁人和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



蒲州故城,辉煌不再

蒲州故城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始建于北魏时期,唐代曾两次被建制为中都,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唐都长安的咽喉之地。

蒲州故城从明朝开始,因离黄河较近,屡受黄河水威胁,难以维系。1959年因三门峡建设,古城城内居民全部迁出。随时代变化,古城损坏殆尽。

出蒲津渡遗址,不远处就是蒲州故城的西门遗址。蒲州故城四座城门,东门为迎熙门、西门为蒲津门、南门为首阳门、北门为振威门。

城中有钟鼓楼,明嘉靖元年蒲州知州宋训初建。现楼阁已毁,仅留台基。台基四面各辟门洞,十字通向城池四面瓮城。从现存鼓楼基座的形态看,这座楼宇体量高大,不亚于今日的西安钟楼。

现在的蒲州故城是似断非断的城墙、低矮的城门、满城的破砖烂瓦和萋萋荒草……



侯马晋国遗址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到春秋中叶,晋景公十五年(前584)迁都新田(今侯马)。从此,至战国早期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止,在这208年里,新田(今侯马一带)就成为晋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1963年侯马晋国遗址冬天发掘场景

山西省考古院侯马工作站

侯马晋国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现仅存宫殿台基残迹。国宝碑在临汾市侯马市望桥街。



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

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中叶,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

到战国早期三家分晋为止,新田一直是晋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走进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感受晋国新田文化。

 馆藏模范

绛县是晋国早期的首都,后来晋景公迁都到新田,就把新田也称为绛,过去的绛就被称作古绛,至今绛县县城所在地仍叫古绛镇,这一名字延用至今有2500多年,也是相当久远了。

绛县境内人文古迹众多,走在绛县大地上,稍不留神就可能遇到一处古墓或古建。其实侯马周围的新绛、绛县、曲沃都在晋国首都圈范围内,这块汾河、浍河交汇之地,物产丰富,适合古人居住生活,三晋文明就是从这里向四周扩展的。




安邑魏豹城遗址

魏豹城遗址是战国时期魏文侯时(公元前424年)所建,用夯土筑成,比起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还要早几百年。后因韩信擒魏豹于此,故称魏豹城。

但这个地方,却很少有人知道。现留有七八百米的残存墙垣,在运城山西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旧称安邑水校)西边。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这段残留的古城墙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和杂草。城墙约有五六米高,根部都有严重风化的痕迹,历经多年,能保留至今,确实不容易。城墙再无当年之雄伟。谁能想到,几千年前的它,却有着万夫不敌的霸气,起着保家卫国的作用。

在夜色中攀岩城墙,感受那“天地之悠悠”的广阔壮丽。

如今,曾经的魏都“魏豹城”的确不复存在了,但曾经荣耀过魏武侯、守护过魏豹及其城池的古城墙,虽已残垣断壁、洗尽铅华,却仍然坚守在原点,阅尽人间沧桑。



闻喜裴柏村,家族冠裳不绝

裴柏村在闻喜县北礼元镇,有“中华宰相村”之称,是裴氏宗祠所在地。河东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名声显赫,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国历史上罕见。

裴氏家族肇自春秋时的东周,兴盛于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鼎盛于隋唐,微衰于五代,以至到明清,绵延2000余年。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10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皆有不凡建树,对中国历史曾有着重要影响。在这3000多名官员中,居然没有出过什么贪官污吏,这在封建社会中是难以想象的。难怪北宋文豪欧阳修感慨:“宰相世系以裴为首,岂不盛哉!”

裴晋祠堂紧挨着的大运公路上,车来车往,不时带来一阵阵噪音,一次次地打破祠堂门前的宁静。村口路边矗立着高三米余砖雕牌坊一座,上书“唐晋公裴度故里”。

裴晋公祠前走廊一侧屹立着高五米的汉白玉裴度石雕像,官帽朝服,衣冠楚楚,仪容辞敬。另一侧墙体用楷体书写着近千余字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裴氏家训”。

裴晋公祠建在村西高坡上,大门前是一级级通天般的台阶,尚未登临,让人先有了仰之弥高的感觉,拾级而上,又有了拜谒先贤的崇敬。登59级台阶至祠堂大门前,但见楹联书写“空前绝后一村钟将相,震古烁今四海仰风流”鎏金大字。“天下无二裴”是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的评价,这几个字不光被写在墙上,还刻成了石碑,立在大门右首。可惜慕名前来,却遇闭门羹,貌似是近期发生过文保事故,正赶公安部门来公祠调监控视频,一律谢绝参观。

无缘一睹祠堂内的稀世珍品诸多碑刻,无法细品裴家往昔不凡的岁月,所幸来之前在绛县文庙无意中发现并品赏了一件孤品—裴行俭墓碑。

绛县文庙外院东侧廊下墙边正中位置放置着一通高大的神道碑,龟趺头部被砸,盘龙魑首是早期痕迹,铭文虽然大部分已经漫漶不清,但碑额大书“唐故礼部尚书裴公碑”,这正是唐代著名将领裴行俭墓地上的遗物了。裴行俭,我国中世纪时期著名的河东大士族裴家的重要人物,文武全才,高宗朝大将,在用兵突厥、西域的战争中多次作为主帅出征,取得赫赫战功,曾先后被封为礼部、吏部尚书。裴行俭去世后安葬于今郝庄乡永青村一带,墓地在文革前后被毁,原有石像生均不存,唯有这座墓碑幸免。据说碑刻立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估计是绛县文物部门为便于保护,将这通野外的石碑移到文庙前。

一个家族,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长盛不衰,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观裴氏千年显荣,此道真经真是万世不易之本。



玉璧城遗址,地势天险的经典之战

公元534年,一度统治北方的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多有征战。玉壁城在南北朝时是极为险要的军事重镇,是东魏和西魏扩展势力,向对方进发的咽喉要道。1400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封建势力争夺战,历史上称为“玉璧之战”。

公元546年10月,掌控东魏政权的高欢起兵讨伐西魏,在玉璧城下遭到守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高欢想尽办法,修筑土山、挖掘地道、抓捕韦孝宽家人等,激战50余日,伤亡7万之众,最终未能攻克弹丸之地的玉璧城。军中传言高欢中箭受伤,为鼓舞士气,高欢召见众将,使斛律金敕勒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颇为伤感,久功玉璧城不下,十二月东魏撤军,转年正月高欢病故。

倾国决战,最终西魏赢得了全胜。此后的东魏和北齐再未越过玉璧城,西魏在此设立勋州以表彰韦孝宽之功。韦孝宽长期镇守于此,直到以西魏为基础建立了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灭掉了东魏的替代者北齐,建立了隋,最终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玉璧城不再是前线,勋州才撤销。

玉璧城遗址位于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一带。汾河流经这里,岸边出现一段长达数公里的黄土断崖,垂直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玉璧城位居汾南高垣,城下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

唯有南边一条大道供人出入,这条南北大道将全城分为两半,东曰“东城”,西曰“西城”。

玉璧之战韦孝宽充分利用地势天险,阻挡住了东魏大军,七百多年后,南宋与蒙古的钓鱼城之战同样是利用地势天险的经典之战。

当年的城廊大都废圮无存,只有西、南两处尚有夯土筑成的残垣断壁,如今荒草野蒿横生疯长。

玉璧之战距今已过去了1400多年,当年鏖战在这里古战场上惊天动地泣鬼神的风流人物,已被昼夜不息、滚滚西去的汾水浪花而淘尽,玉璧城也已被风吹雨打荡然无存。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千古绝唱就写于黄河岸畔的鹳雀楼上。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无形依有形而久,有形却不能依无形而长,诗流传了1300年仍其价不衰,而楼却难逃兵燹之灾。

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年的北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毁于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的铁蹄,历经700年便粉身碎骨了。至明初,旧址尚存,后黄河改道,将旧址冲没,至今连痕迹全无。

今天的鹳雀楼早已不是当年的鹳雀楼,今天的黄河也早已不是在当年的河床里流淌,1997年重修的鹳雀楼只能修在如今的黄河边,为的是能够重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

新建的鹳雀楼内六外三层,重檐高台,黛瓦朱楹,采用了唐代彩绘艺术,整体呈现唐朝风格,富丽而巍峨地耸立在黄河边上,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

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登上鹳雀楼,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还可以感受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栖岩寺的千年之谜

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始建于北周建德年间(572-578年),隋仁寿元年(601年)改为今名,隋文帝曾将国外所贡玛瑙盏施供于寺中。隋唐时栖岩寺在河中诸寺中最负盛名,分上、中、下三寺。清朝末年,上栖岩寺宇建筑多已毁坏,抗战期间中、下栖岩寺殿宇也全部被毁。而今仅存上寺一座孤塔,知者甚少。

永济市韩阳镇有个下寺村,村名便取自这座有名的寺院。来到下寺村,导航“失灵”,问路“未果”,上山未达成心愿,心里对栖岩寺充满了神秘与期待。这里的庙宇不知何时湮灭,是战火,还是电闪雷鸣?佛塔之下埋葬的是哪些高僧?古刹与佛塔又有怎样的关系?

站在下寺村口远远望去,一座孤塔立在山岗上,守护着脚下的土地,让你的思绪随风穿越遥远的历史。那些久远的传说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只好留待下次探访再分解。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