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人微语‖ 老城区东北角“最赣州”

 拾稻书斋 2021-12-14

老城区东北角“最赣州”

/秦建华 

走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里,我看着、思考着。宽窄巷子里挥洒才华的设计者们把艺术之根扎进了这里厚厚的历史泥土里,让它们生根发芽,“啪啪”拔节。因此,他们的艺术舞台其实没了宽窄,心有多大舞台便多大。

(群仙楼外景)

赣州城能与成都宽窄巷类比的是老城区东北部的古巷商业区,它是由六合铺、梁屋巷、小坛前、东门井,油滴巷、灶儿巷、烧饼巷、柴巷等组成的。

赣州城三面环水,古代的虔城交通主要靠水运。商埠的发展都在沿河一带,建春门周围自然形成贾市。当时以六合铺为中心的古巷交错,有旅馆、饭庄、书院、木匠、铁匠、金银匠、烟叶加工,各类作坊名目繁多,热闹非凡。除新安书院、群仙酒楼颇有名气外,灶儿巷的烟丝、东门井的酒水、六合铺的棺材、烧饼巷的烧饼、油滴巷的食油、柴巷的柴火都在城里各具特色。当年这里的繁华可是胜于今日的文清路,你看看这些别具一格的巷名就“最赣州”了。

(群仙楼内景一角)

新时代的劲风吹拂去历史的尘烟,赣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已然,文清路戴帽式仿古,“四贤坊”“军门楼”的凭空出世,“广东会馆”的修缮重生……如今“背街棚户区改造”如火如荼,这其中就包括了“最赣州”的部分。

(赣州灶儿巷)

成都宽窄巷子之所以能成功,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是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节点,成都作为2300余年的文化古城,本身即是文化都市。有了好的文化资源,再有好的文化解读。这是前提;二是政府的大力倡导,包括对文化本身的认知以及文化坚持。

宽窄巷改造如何进行文化与商业整合,做到拿捏有度,对赣州老街的改造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作于2018年2月12日)

作者介绍

    秦建华,著名媒体人,《客家摇篮》杂志执行主编,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