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陵墓中出土的极品书法,乃米芾罕见真迹,现被台北故宫收藏!

 wya838 2021-12-14

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极为严苛的陵寝规制,尤其是到了清代,许多皇帝都将自己的毕生珍藏随葬,而随葬宝物最多的莫过于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了。

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属奉系的军阀孙殿英炸开了乾隆墓与慈禧墓,据说从东陵挖出的宝物足足装了30卡车,而在乾隆墓中孙殿英发现两件乾隆皇帝的挚爱,一件是“九龙宝剑”,另外一件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米芾书法《西掖黄原拓》。

这两件作品如今全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传世的大字书法极为少见,不仅米芾少见,在整个宋朝能够传下来的名家大字书法更是少之又少,米芾作为“二王”笔法根正苗红的传人,他将“二王”一脉小字的书写理路,发展到了大字领域,并且出规入距,于是便成为了后世追慕米芾大字的绝好法帖。

在米芾的这件《西掖黄原拓》当中,几乎包罗了米芾书法所具备的全部品质,关于米芾的字,历代书法家对于他的评述当中,尤其以苏东坡的评价最为贴切:

米书超逸入神。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这里的“超逸入神”是对于米芾整体水平的一个评判,他的水平在苏东坡看来,跟王羲之、钟繇比肩也丝毫不逊色,其书法的特点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很多人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从乾隆墓中出土的这件《西掖黄原拓》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米芾在书写每一个点画的时候,都讲究空中做势,以及蓄力,写完一个笔法,通过手腕的震动,完成调锋动作,变换一次“锋面”,就这样写完一个字,毛笔的锋面变换了多次,同时配合提按的动作,所以此作的点画极为丰富。这就是“八面出锋”的道理。

而“风樯阵马”则是说的他的字态的变化,米芾在字形上善于营造欹侧之势,这种营造欹侧的方法乃是通过字形空间内部的疏密对比,以及行气上的摇摆等方法实现丰富的阴阳变化,而这才是书法最真正的基础,当你懂得了“点画法”、“笔势法”以及空间阴阳的营造之法, 你的书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入门。

而这些技法,在米芾的这件《西掖黄原拓》当中,有着极为细致的体现,将此作临摹精透,你对于“二王”一路米芾的书风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米芾传世的大字书法屈指可数,这件《西掖黄原拓》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足以称之为国宝级文物了,如今被台北故宫列为一级国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