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头戏:剪辑组如何与视效公司愉快玩耍(下)

 昵称27492377 2021-12-14

还有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EDL和XML的问题,好像这个话题触碰到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XML是小成本制作(MV,广告,宣传片)的首选,它方便快捷,而且基本上所有活儿都是一人完成,再做跨平台转换时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足够专业);EDL是电影工业流程里的首选这点也毋庸置疑。我从文章一开始就说的是电影制作,不然何来的Head Leader呢。。。。。。所以,我并没有否认XML的便捷性,只是说他不适合出现在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制作里。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里,仔细跟大家说说EDL本人!

另外庆祝一下,微信平台为本号开通了“原创”标识认证,意味着大家可以留言啦!对本篇或者前两篇有想说的,欢迎踊跃发言!


好了,书归正传。之前一篇是从剪辑组角度出发,如何尽可能的与视效公司高效配合去完成一部电影的视效部分。链接:重头戏:剪辑组与视效公司如何愉快玩耍(上)。这一篇我们着重聊聊作为视效公司的剪辑师,如何更好的配合制作方的剪辑组以及如何制定更合理的工作流程以辅助视效的制作。篇幅不会太长,也不讲具体操作,主要是给上一篇文章查漏补缺。想继续讨论的,我们私聊!

有人肯定想问为什么视效公司需要剪辑?而我也确实被问到过。其实这个问题等于你在问,为什么还要专门有人做声音,剪辑不能做吗?专人专事是工业体系完善度的特征之一,工作内容划分的越细越明确,工业化程度就一定越高。我也一直不觉得,电影行业应该存在所谓的“全才”,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容易。扯远了。成熟的视效公司就不用说了,一定会配备剪辑部门。规模小一点的或者意识差的公司,就说不好了,有可能是制片组在做剪辑工作(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绝对是我故意的)。

图片

准备阶段

DI公司会把包含需要制作的镜头的参考QT、VFX Pull的EDL、镜头表,LUT,CDL,DPX序列或者EXR序列(偶尔也会碰到Raw或MOV的)等等发到视效公司。剪辑部门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信息和图像文件,把一条时间线完整的还原出来。如下图:

图片

截图里面最下面的一轨是参考轨(Reference Track),用于放置QT参考。注意这条QT不是用于VFX Pull的那条参考,而是声画俱有的整场戏(一个Sequence)。往上一轨是EDL,虽然内容离线,但是镜头的长度,Handle有多少,变速信息都得以保留(说到这儿,再次提醒剪辑同行们,务必把时间线的EDL整理好,这对VFX和DI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再往上一轨V1,放置的是VFX Plates,也就是特效镜头的“底板”,可以作为分发素材的基础。这时,剪辑师需要把plate和参考QT进行比对,查看:是否有Optical效果(变速,缩放,位移,翻转,等等),DI是否有提供LUT,帧数范围是否正确。当然,还要确认素材的颜色编码方式,才能正确的还原出线性图像(你得知道图像是怎么变弯的,才能知道怎么把它变直)。在理想的世界里,这条时间线应该是一个项目的基础,最主要的制作信息和metadata,全都能在这条timeline里找到源头。

素材全部对齐之后,就可以命名规则对镜头进行重新命名然后输出啦。输出前,一定要确认好项目的IE(Intermediate Extraction)。IE的原则,以后再讲(又给自己挖一坑)。相比传统的以单个镜头为单位做输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精确地判断镜头的出入点是否正确,因为客户发来的QT始终会放在参考轨,用来随时比对视效镜头(raw或序列帧)

图片

此外,特效公司经常使用的Shotgun、ftrack等资产管理软件,已经和Hiero实现了比较完善的接驳。也就是说,只要你的时间线正确被还原,就可以一键生成所有你需要的物料,并自动把镜头的相关信息比如缩略图,参考视频,TC,帧数,同步至Shotgun或者ftrack,以供所有制作人员参考。恕我孤陋寡闻,这个流程在国内的视效公司我还没有见过。

图片

制作阶段

视效公司剪辑组的另一个重要工作职责,就是管理并回插视效镜头。通常的流程,是剪辑组拿到其他视效部门生成的QT小样,然后再把它们替换到现有的时间线上,生成新的QT,以便视效总监和片方的负责人观看。

这样做有一些弊端。虽然视效制作时是以单个镜头为单位,但是归根结底你是在做电影,脱离了整个故事,甚至脱离了前后镜,你正在制作的镜头都会失去意义。而制作人员平时工作负载已经很满,不可能有时间把自己做好的镜头再砍掉Handles放进时间线去查看最终效果。指望着每次渲染完再交给剪辑,太耗时耗力。VFX公司会定期看dailies,但基本也都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翻来覆去的看。那么又回到刚才的问题,大家到底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做镜头?所以个人认为,每一个制作人员都应该能随时查看自己的镜头,在前后镜头里、整场里、加上对白声效和音乐并且调过色之后是什么状态,这样才会有一个对情节本身更加整体的认知。与其把做好了的镜头小样发给片方的剪辑让片方看,不如公司内部先整体审视一遍。这一点对于更侧重前后镜连贯性的动画制作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那么,为什么不用那条之前就做好的时间线,让它一有新版本提交,就自动替换到时间线上呢?Hiero可以将这条时间线共享到每一台电脑上,无论是Win,Mac还是Linux,大家看到的都是一条最新的时间线,这样一来,无论是VFX总监,还是动画师合成石特效师,都可以在不离开自己座位的情况下,随时查看自己刚做好的镜头放在Sequence里是怎样的效果。

图片

还是看刚才那张截图。V2,V3轨分别放置了来自动画部门和合成部门生成的Quicktime,当然你也可以为更多部门去添加更多轨。这样,每一个部门做了那些镜头、做到什么程度,全部一目了然。粉色和灰色的条带,是一些光学效果比如翻转、位移之类的,还有颜色信息也就是LUT。所有颜色,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其实就是nuke里的一个节点)应用在镜头之上。

每当一个镜头的新版本被提交,这条时间线就会自动同步更新的最新版,原来的全部版本都会被保留。并且,各个版本之间可以直接互相切换,比较。其实只要公司足够重视看片流程,投入一点点开发人员在上面,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流程并不难实现。为什么小投入高回报的事情人们不愿意做呢?

图片

中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剪辑更改的情况。这时In-house的剪辑就需要根据参考QT和EDL,以上一版剪辑为基础,分辨出所有更改,并对已有信息进行更新,让制作人员第一时间获得更改后的内容,避免造成无谓的工作。还是那句话,只要最开始的时间线信息足够完整,以后的工作将会容易很多。

交付阶段

这个交付阶段不一定是最终交付。制作过程中也充满了交付。啊!交付!

虽然整个后期阶段,对于任何颜色的应用都应是具有可逆行的。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还是需要将CDL和LUT等颜色信息应用(bake)在画面上并输出给剪辑,以保证色彩的连贯性。一定要弄清楚,每一个LUT和CDL的先后顺序,以及,画面的宽高比遮幅水印Burn-in等等等等。最简单的高效的工作方式,是在一切还没开始前,通过技术文档和Checklist等形式,明确每次Delivery的具体规格。

一般来讲,外包特效公司需要为上游(?)特效公司提供Photo jpeg编码的Quicktime。同时还需要提供给剪辑用的DNxHD(HR)编码的Quicktime给到剪辑,但要确认对方使用的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平台,则需要ProRes编码的Quicktime。具体的原则,参照第一篇推送。


至此,VFX的Turnover系列就结束了。其实我觉得说的还是不够,但也着实不能再说了。再说下去,这号就成特效专题号啦!

其实这三篇文章,讲的都是一些大方向上的论述,偶尔会有经验分享的小细节。但是我发现这样写其实非常累,想面面俱到,又怕让文章显得不伦不类。今后,我可能会更加注重某一个小话题,展开介绍,也能说的更细致一些。期待下一次的更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