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和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小学教师,住在农村又小又矮的土坯房里。生了一双儿女,女儿比儿子大四岁。一家四口,和和睦睦是一个圆满的家庭。女儿长大了以后,深情地说,儿女的中心是爹娘。小时候,成天要爹娘陪着,饿了渴了找爹娘,在外面受欺负,回家和爹娘诉,高兴了,对着爹娘笑,伤心了冲着爹娘哭。爹娘是儿女的天堂,没有爹娘何谓家庭。那年月,虽然清贫,省吃俭用还能过得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爹得急病去世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那时,娘才三十多岁,女儿五岁,儿子刚满周岁。娘的同事劝娘改嫁,再找一个男人帮助娘拉扯孩子,娘说:“我心里只装着孩子,盛不下别人。”自此,娘仨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娘靠着微薄的工资,精打细算,含辛茹苦抚养儿女长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不言而喻。女儿在本村读完小学,要上初中了。学校离家二十里路,需要住校了。开学那天,娘把女儿的被褥,衣服和其他用品整理好,又给女儿准备了几天的干粮,因为那时口粮紧张,学生必须自带干粮,学校食堂只给学生热干粮和提供热水。到学校二十里路全是土路,又不通交通车。好在家里有一辆半旧的“大金鹿 ”自行车,就成了娘接送女儿的交通工具。女儿年龄小,独自上学路上娘不放心,所以每逢周六就去接女儿,周日下午再去送女儿。中间还得给女儿送一次干粮,干粮只能存放两三天的时间,时间长了就馊了。每一个周三的下午,娘要去给女儿送干粮,干粮是粗粮饼子,再炒些咸菜。包好干粮,把咸菜盛进罐头瓶子里。有一次,娘推出自行车正要出门,往天空一看,乌云密布,眼看着就要下雨。娘心里想,快点走,争取下雨前赶到学校。一路上,娘飞快地蹬着自行车,大半个钟头的时间,娘就到了学校。给女儿放下干粮,就要返回,女儿说:“娘,你不能走,马上就下雨了,你淋在路上咋办。”说着,骑上自行车出了校门。约摸走了一半的路程,只见,黑云压顶,雷声隆隆,瓢泼大雨就下起来了。自行车在泥泞的土路上,根本没法骑。娘只好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顶着风雨缓慢前行。衣服也淋透了,像个落汤鸡。天也黑下来了,借助闪电的瞬间光线看路。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连人带车溜到路边的沟里去了,娘费尽全力才从沟里爬上来,稍微喘息了一会,又想起了儿子一人在家。急忙又开始赶路。自行车也不要了,推着它是个累赘,在泥水里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着。约摸晚八点钟的时候,娘才到家。推门一看,只见儿子正和邻居在一起焦急地等着,这才放了心,疲倦的身体一躺在床上,就再也不能动了。儿子一出生,就成了娘的心肝宝贝,为了儿子,娘什么都可以做。那年月,吃不饱饭,营养不良,娘的奶水不足,儿子就咬住娘的奶头不撒嘴。把奶头咬破了,咂出了血。儿子的嘴一吸,娘就痛的心里抽一下。娘紧皱眉头,咬紧牙关不吭声。寒冷的冬夜,儿子尿湿了被窝,家里没有多余的被褥替换,左边尿湿了,换到右边,两边都尿湿了,娘就把儿子搂在身上。让儿子暖暖和和地睡觉,自己却整夜睡不好。 儿子五岁时,一天夜间,忽然发起了高烧。娘摸摸儿子的额头热得烫手,并且时而惊厥,时而昏迷。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里,又是深夜,娘着了急,抱起儿子,一路小跑,一口气跑到了五里路以外的公社医院。经医生诊断是生疹子,打了退烧针,稍微退了烧。医生告诉娘,幼儿生疹子,无需住院,回家细心护理,有五六天的时间就好了。这五六天的时间里,娘昼夜不离儿子的身边,一会量体温,一会喂水喂饭。五六天过去了,儿子好了,娘却病了。村里拆迁,娘的土房子拆了,获得了一笔钱,娘又添上了多年的积蓄,在县城买了楼房。房子虽然才一百平米,但有三个卧室。正好娘仨能住开。主卧室稍大又朝阳,自然让娘住,姐弟二人分别住两个小卧室。这时娘已退休了,姐弟二人也都上班了。是娘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多年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的梦想实现了,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不缺。娘高兴地说:“托共产党的福,让我过上了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日子。”过了几年,女儿出嫁了。又过几年儿子要结婚,结婚前,未来的儿媳来了。看了看房间说,“这么小的房间,没法做婚房。”娘说:“我住的这房间大点,我搬出去,在这里做婚房吧。”儿媳点了点头。儿媳走后,儿子埋怨娘,说:“你怎么了,你不能搬,不听她的,我就在小房间做婚房。”娘说:“我一个孤老婆子哪里住都行。只要儿媳高兴,我无所谓。”多年后,儿子的儿子大了,儿子要给儿子买房子,娘又把这些年来积攒的退休金全给了儿子添上,给孙子买了房子。实际上,娘平时连一块五一双的袜子都舍不得买。自打儿子结婚后,娘日盼夜想的就是早日抱孙子。娘这个愿望还真实现了。儿子结婚不到两年的时间,喜信传来,儿媳生了个大胖小子。娘把胖嘟嘟的孙子抱在怀里,高兴得合不拢嘴。人们常说隔辈亲,奶奶爱孙子,这份爱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挚的,是纯真的,也是最幸福的。自从有了孙子,娘就把一腔心血倾注在孙子身上。孙子的吃喝拉撒,一切事情娘都包了圆。以后,儿媳休完产假上班了。娘更忙了。给孙子穿衣,喂奶喂水,洗洗涮涮,不能冻着也不能热着。一天下来,娘就像陀螺一样围着孙子转。俗语道,没有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成孙子,这话真不差。娘这免费保姆当得尽心尽责,一年的时间,娘就瘦了一圈。女儿见了心疼娘,说:“娘啊,你也得悠着点,你看你累成啥样了。”以后,孙子上幼儿园,上小学,都是娘接送。孙子大了,娘也老了。还不到六十岁的人,早已没了年轻时润泽的肌肤与那灵动的眼神。岁月的年轮无情的攀爬上了娘的脸庞和身躯。皱纹密布,松弛下垂的面容,瘦弱干枯的身形,让女儿看了,泪流满面。人们常说,闺女是爹娘的贴心小棉袄。女儿自出嫁以后,不在娘的身边了却时刻牵挂着娘:吃的、用的……冷了热了无时不想着娘。娘病了陪伴在身旁。娘的衣橱里挂满了女儿给娘买的衣服,春夏穿的,秋冬穿的样样俱全。娘却不经常穿新衣服。女儿问娘:“这么多新衣服你不穿,成天穿旧衣服。”娘说:“我穿上新衣服不习惯,再说我成天围着厨房转,不是做饭就是打扫卫生,穿新衣服干啥。以后你别给我买衣服了,又穿不完。”娘过苦日子习惯了,不只是穿衣服节俭,平时也节俭成了习惯。水,电,气费算计着用,从不枉花一份钱。生活条件好了,饭桌上的饭菜也大变样了。娘却习惯把吃不完的饭菜存起来,下一顿再热热吃。儿媳经常和娘说,不要吃剩饭菜,对身体不好。娘却改不了这旧习惯。最后,儿媳一吃完饭,就把剩饭菜倒掉。娘只好摇摇头不言语了。儿子、儿媳吃饭讲究,做的菜肴都恰到火口,软烂了不吃,娘牙口不好,硬菜吃不了。什么芹菜炒肉,醋溜藕片等等,一桌子菜,娘只好望菜兴叹了。没有办法,就把馒头掰碎,蘸点菜汤吃。孙子问奶奶,“为啥不吃菜呢?”娘摸了摸孙子的头,默默无语。娘七十多岁,快八十了。这一年冬天,得病住了院。经检查,医生诊断是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缺氧,呼吸困难。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儿子,女儿都在室外焦急地等着,盼着娘病情好转。两天后,娘的病情缓解了,又转到了普通病房。又过了几天后,娘的精神好转,还喝了些牛奶,稀粥。儿子,女儿,儿媳和孙子都围在病床前。娘望着眼前的孩子们,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想再活几年,等有了重孙子,重外甥以后,才叫四世同堂,看来等不到了。”女儿一直安慰娘说:“没事啊娘,几天就出院了,出院后你按时用药,注意保重身体,这一天一定能等到。”娘说:“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回想起我这一辈子,活了七十多岁,有六十年都在为别人忙。年轻时在你姥姥家,我是长女,就为兄弟、妹妹们忙。嫁给你爹,有了你们,又为你们忙,你们大了,我又为孙子、外甥忙。我想一想,这一辈子从没有轻轻松松地活一天。可能到了那边就没啥忙了。”娘说完这番话,就好像卸下了重负一样,没了气力。闭上眼睛,像睡着了一样,一会,头顺着枕头滑向了一侧,静静地走了…… (摄影 旅途)
作者简介:闫华堂,退休干部,喜爱文学,东营区龙居镇人,微信名称:糊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