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名无实功难成——《素书》悟读之【67】

 新用户97560OBk 2021-12-1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遵义章第五》悟读【17】

【原典】

名不胜实者耗。

【译文】

名不副实,虽耗费精力,难以成事。

【悟读】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世人总好追名逐利,乐此不疲,更有甚者不惜血本,不择手段,全然不顾道德伦常,结果就有了上述二种现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像《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乐曲,能唱和的人必定很少;一个人拥有再大的名声,其实际也很难与之匹配。这是古人对名不副实的担忧和警示。

所谓名实观,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观点。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实质。先秦诸子时期,各家聚焦实不符名,讲求"循名责实",出现了“名实之辩”,百家之中也出现了一个名家。

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老子提出“”的相对性,指出“道常无名”,强调名为实之宾;佛教主张一元论,名实皆空,破除我执,明禅离相。

厘清“名”“实”关系,对于各自人生,其实大有裨益。“名”与“实”的关系,亦可转化为“有与无”,“体与用”等问题,关乎人的认知哲学问题

急功近利是不思长远的“近视眼”,也是人性诸多弱点之一。急功近利之人往往鼠目寸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闻到芝麻香,忘却西瓜甜,见利而忘义。

万丈高楼平地起实力,一定是人生成功之基,这个实力既包括外在能力,也涵盖内在德行。偶然的人生成功,绝非人生之幸事。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语自《周易·系辞下》。其中,“德”,指依照自然规律为人处世;“位”,指人的待遇。老祖宗把人的一切名利智慧等统统归之为,也作福报,进而提出“厚德载物”之古训,厚德才能载万物。著名的清华大学也以此作为自己的校训。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唯有表里如一,名实相符,方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目光坚定,无愧于心,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