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20字,按照“均衡-深入-贯通”逻辑,分析“双一流”研究“为何需要均衡?为何需要深入?为何需要贯通?” 关键词:“双一流”;CNKI;知识图谱;研究趋势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中国知网(CNKI)2017—2019年以“双一流”为主题的2271条有效文献,发现研究趋势强调“更均衡”“更深入”和“更贯通”。首先是加强中西部地区研究力度以形成跨地区联动;其次是推进一流学科本质属性和学科群建设的研究;最后是促进政策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同步与对接。 2018年,各高校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编制了年度进展报告,并通过高校信息公开栏目向社会发布。[1]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其发文数量从2016年的234篇增加到当前的2842篇,研究主题既有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也有政策的文本分析。本文根据近两年学者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对未来“双一流”的研究方向进行相关展望。 一、更均衡:加强中西部地区研究力度以形成跨地区联动 从本文研究结果上来看,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和厦门等高等教育实力较强东部地区,且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也较为密切。而中西部地区由于高校基数较低和学科分布范围较小,使其在“双一流”建设和研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劣势。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各研究机构不仅需要强强联合,更要以强扶弱、以强促弱、互通有无,形成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一方面,中西部高校需以本校特色为基点,合理借鉴东部地区管理模式与研究方法,切实加强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定点合作,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合作、良性竞争的地区网络。 二、更深入:推进一流学科本质属性和学科群建设的研究 高校建设依赖于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需要遵循其内在逻辑结构,理清其本质属性。根据本研究结果,多数学者更倾向于一流学科建设要素研究,如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文化建设等。然而,不去对世界一流学科究竟指向什么进行讨论,这难免导致有关世界一流学科的研究源于不同的逻辑起点。[2]如果说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要素是其重要支撑,那么本质属性是其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3]《指导意见》指出,聚焦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学科建设的单一性与分裂性。 三、更贯通:促进政策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同步与对接 启动“双一流”建设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新时期,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提出的新要求,具有一定的政策和时代指向性。目前,学者关于“双一流”政策的研究,一方面基于宏观角度分析其政策的制度逻辑,另一方面基于微观角度运用政策分析工具对政策文本进行相关分析。而关于中央、地方、学校就其政策实践化的契合度研究鲜有涉及。 基于宏观把握的政策文件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政策导向,各高校关于“双一流”建设实际方案为政策设计提供实践依据与政策反馈。因此,加强“双一流”政策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的融合发展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向导和实践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http://www.moe.gov.cn. [2]武建鑫.世界一流学科的政策指向、核心特质与建设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 27-33. [3]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