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边礼贤下士,一边搞一言堂,欧阳修一语点破不露声色

 颍川派 2021-12-15

01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有声。”

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所忧虑的,是身后寂寞。

“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因追随孔子,德行更加显著。”司马迁感慨道:“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砺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青云之士,怎能后世扬名!”

美国动画片《寻梦环游记》留下这样一句话:“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

熙来攘往,所求者何?

古今中外,仿佛形成了共识:生命的终极礼物,是身后声名。

02

这里要介绍的,是欧阳修的《都官郎中王公墓志铭》。志主是北宋三品大员,许昌人王世昌。

今天的许昌,很少有人提及这个曾经官威赫赫的名字。

一代文豪撰写的墓志,使他留名百世。

欧阳修作品中,这篇墓志文风质朴,语言冷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应用文。

仔细读来,还可以找到些亮点。

比如,欧阳修郑重其事的两句夸赞,怎么读都有点反讽的意味,却又实在是夸赞。

比如,违背通行的墓志格式,全篇未提王世昌祖辈。

宋代人物画

03

先概述一下志主生平。

一连串的官职,一连串的地名,略显枯燥,尽量简化。

王世昌(955—1032),字次仲,生于后周显德二年(955)。

端拱元年(988年)登进士第,补凤翔府郿县主簿

再调开封士曹参军回到京城

任杭州盐官知县,又改苏州常熟县。开始主政了。

因转运使张式举荐,任秀州判官

迁升著作佐郎知彭州九陇县,转太常丞

宋代实行职级分开,官阶按年资升迁,差遣则要根据朝廷需要和官员才能。因盐铁部门上奏称建宁府茶税工作不力,请选择得力人员充任。王世昌选调赴任,每年增收四千万两。

三年后,王世昌回朝受到嘉奖,任饶州知州又转任崇州、福州

之后,他在京多年,工作范围不离转运财税,之后又外任,到了邓州

转屯田郎中,徙东川府

赐三品服,移成州

权莅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又知泽州,转都官郎中,知绛州

为官四十余年,王世昌自知年纪老迈,上书要求休养,以分司西京的名义闲退。

明道元年(1032)五月二十四日,他因病逝世于许州家中,享年七十八岁,葬于许州长社县白兔原祖茔。

建安区河街乡白兔寺

04

念完生平,就到了盖棺论定环节。

欧阳修夸赞道:

王公的第一个优点,是明察是非。他主掌州郡,不管案件大小,都要亲自审问。若有冤屈,立时裁定。“狱官俯伏受教,僚佐充员而已。”

因此,王公所到之处,会得到能力超群的赞誉。

但是,他也因此被人所排挤。在他晚年,以三品大员的身份从东川府迁任成州知州,就是这个原因。

他的第二个优点,是喜好结交读书人。他不以年老自傲,登门拜访的虽然是后生,也会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因此,颇受美评。

对照王世昌的这两个优点,不难看出其中的矛盾。他笼络知识分子,重视年轻干部,一定是重视对方的才学,并有所期许。

这么爱才重才的人,为什么所到之处都玩“一言堂”,让下属全成摆设呢?

他还有一个优点,已经写在简历里。那就是善于理财,别人收不上来的赋税,他一上任,就突破四千万。

在宋朝,谁有这个本领,就是纵容朝廷与民争利,就会受到舆论的一致鄙夷。

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就毁在清议里。反对王安石的,如司马光、苏轼等等,都是欧阳修的同路人。

所以说,欧阳修写这个墓志,有些不情愿,显得皮里阳秋。

墓志铭的核心是最后的铭文。欧阳修写道:

八十其龄,三品其服。

有子有孙,以才以淑。

吁嗟令人兮,向用兹福。

——寿近八十,官至三品。儿孙满堂,各有所长。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享受这样的幸福吧。

宋人仕女图

05

写作这篇墓志铭时,欧阳修年方二十五岁,正在洛阳充任钱惟演的幕僚,与梅尧臣、尹洙、谢绛等满怀壮志,酝酿诗文革新。

即便他有着出群的名声,为三品大员写墓志,也需要一定的机缘。

欧阳修此际安家襄城,虽然隶属汝州,但也相隔不远,算是王家半个老乡。

王世昌长子王宗说,在杭州临安主簿任上辞世,其子名师温。

次子王宗古,曾任连州阳山令,后任国子博士、殿中丞,其子名师良、师俭,还有两个女儿。

三子王宗彭,曾任孟州汜水主簿。

王世昌有四个女儿,除了次女早夭,都嫁给了官宦家庭。

在宋人文献中,有梅尧臣写给王宗说的几首诗;有王宗古升迁殿中丞时,苏颂草拟的一则公文。

未能找到更多材料,可资介绍。

不知道宋代的白兔原,在今天什么地方?不知王世昌的后人们,如今在哪里生活?

宋人民俗画

06

一千年过去,北宋的文献档案历经劫火,虽然仍然浩繁,但是,历史的许多细节都已经泯灭了。

有赖这篇短文,使我们知道,一千年前,许昌曾经有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家庭。

不知在司马迁的哲学中,这样的记录,算不算身后声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