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城厢四大望族逸事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12-15

徐大纬 周飞华 王安宇

01
乔氏家族和最乐堂
乔家路143号,据传为明末将领乔一琦故居遗址,西侧药局弄口墙上钉着“最乐堂遗址”的铭牌,目前被列入文物保护点。

对于这样难得一见的明代遗存,古建筑爱好者们纷纷慕名而来,但是,在药局弄转了一大圈却并没能找到故居的遗址。既然乔将军的故居在乔家路143号,为什么要把“最乐堂遗址”的牌子挂到药局弄口去呢?另外,这里是否真的是乔一琦将军的故居呢?

图片

                       乔氏宗谱八卷“最乐原始”--图片来自徐大纬

我们在乔氏宗谱八卷中找到一篇乔先格(主修民国版《乔氏宗谱八卷》)写的“最乐原始”一文,原文如下:
 
“最乐原始”
最乐杮泽为海上中丞第 光烈公堂匾也 光绪中叶第宅易主额委坠地我弟慎德念先泽之将湮也最乐额归悬之中堂而杮泽则不知弃於何所维溯最乐肇自前明废弃於季清然斯堂废而额弃以弃而复树其废兴遇合经数百年辗转相寻中若有主者是欲使我后人知为善最乐之足以储祥余庆而勤勉奋兴孳孳不懈以求副此名也可不勉乎哉
先格又识
 
该短文给出有关最乐堂的重要信息,全文大意如下:
 
“最乐堂”的出处
“最乐杮泽”是沪上中丞第(乔)光烈公家厅堂上悬挂的匾额上的字。光绪中叶,这所宅第换了主人,那匾额也掉落到了地上。我弟弟慎德想到先祖的恩德将要被湮没,于是将“最乐”匾恢复悬挂在中堂,然而“杮泽”匾就不知道被丢弃在哪里了。追溯那“最乐”一说是从明朝开始,废弃於清代。那厅堂废弃,匾额也丢弃了。丢弃后又重新被挂起来,百年里分离又合,相互辗转寻找似乎有人有意在做,以此让我们后代知道为善是最快乐的事,这足以可以家庭祥和多有好境况,勉励后辈奋发图强,勤勉不懈怠,以此做到名副其实啊,我们怎么可以不努力呢!
先格再识
 
这篇励志的短文确定了最乐堂是乔光烈的故居,同时,也确定了这是一座明代宅第,厅堂里曾经悬挂过“最乐杮泽”的匾额,所以,该宅第得名“最乐堂”。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没有提及乔一琦将军的名字,乔一琦将军是乔光烈的前辈,如果此处在历史上曾经是乔一琦将军的故居,作为乔氏家族负责主修族谱的晚辈乔先格,一定会在文中提及而绝不可能被忽略。

图片

“最乐堂”由乔一琦提额--图片来自[同治上海县治]

据《同治上海县志二十八卷园林第宅》二十二页述,“最乐堂”乔光烈宅由明代乔一琦书额,乔一琦是文武双全的将军,是明代名将,又是顶流的书法大家。今存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和在上海法华寺(明代名观音禅寺)所书《金刚经》石刻,原并立南市也是园,现都藏于上海市博物馆。

乔光烈是清乾隆丁巳进士,湖南巡抚,甘肃布政使。由最乐堂匾额由乔一琦题额一事属实,可以推断这座明代建筑“最乐堂”是乔光烈的祖宅,同时,也可以肯定“最乐堂”不是乔一琦将军的故居。据《徐光启家世》315页述;乔光烈的祖父乔恩是乔一琦的从孙(兄弟的孙子),据《乔氏宗谱八卷》记载,乔一琦(第四十一世)是乔纲(第三十五世)的后代,乔光烈(第四十四世)是乔纪(第三十五世)的后代,乔钢和乔纪是亲兄弟,都是乔镇的儿子,乔光烈是乔一琦的曾侄孙,相差了四代,也许他俩很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呢。

图片

最乐堂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图片

最乐堂地籍图--图片来自徐大纬

借助于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的无人机航拍照片,“最乐堂”的东、西两侧厢房的缺角,格外显眼,它们是明清时期民居为了防御倭寇侵袭而留下的特殊印记,这类古代上海民居一直没有被学界重视,也没有任何命名,现在,我们暂时称它为“带小天井的绞圈房”(或“带小庭心的绞圈房”),它们是上海地区的古代特色民居,源于江南民居,又有别于江南苏式宅院,因为它们的厢房屋顶是双坡的。 

图片乔徐联姻--图片来自[上海年鉴1852]

另外,据《上海年鉴(1852)》170页记载:“徐夫人,光启四世孙女,乔光烈妻”。即徐光启的重孙女和乔光烈联姻,上海老城厢望族之间的联姻,并不鲜见。


下述列表为“乔氏家族家谱摘录”,仅用作梳理乔氏一门英烈的族谱关系之用,乔氏家族枝茂叶繁,其他与之无关联者未列入其中。

第三十三世
                         乔彦衡
进士,明洪武年间举家迁南汇八灶(后队)。后迁上海城邑(乔氏宗谱八卷  卷二),衣冠墓家在小南门内永兴桥薛家浜南原。(乔氏宗谱八卷)
乔家祠堂在六团八灶港北小普陀镇,1806年为川沙六团长桥五队,
后重修,现已不存。
第三十四世
乔镇
迁邑治药局弄。(乔氏宗谱八卷  卷二)
 
乔钧
第三十五世
乔纪
迁北桥镇。(乔氏宗谱八卷卷二)
 
乔纲
迁南桥镇。(乔氏宗谱八卷卷二)
 
乔朴
第三十六世
乔章
乔益
乔瑜
第三十七世
乔榛
乔嶽
乔经
第三十八世
乔密
乔积
乔晟
第三十九世
乔守义
乔训
乔镗
川沙人,抗倭寇英雄,乡里建祠。
第四十世
乔泾
乔懋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清叶梦珠《阅世编》闵行乔氏,乔懋敬官至方伯)
乔木(1536.10.21-?)
川沙人,抗倭寇英雄,隆庆二年(1568年)考取进士,官吉安太守、福建参政,致仕后回川沙老家。
第四十一世
乔英魁
乔一琦(1571-1619)
祖居法华镇高封桥,万历三十一年武科举人,奉命出征朝鲜,兵败后,投崖自尽。
曾蒙冤入狱,出狱后投靠堂叔乔英时,居法华镇。投崖自殉后御赐钱财建特祠于法华镇西三里处乔家宅。
乔拱宸(在京城做官),乔拱宿(“授光禄寺署正,擢两浙盐运副署运使”),乔拱壁(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郎中、湖广佥事)
第四十二世
乔恩
乔恒
乔炜(乔拱宸子)
迁居到上海,建也是园。(叶梦珠《阅世编》的记录)
第四十三世
乔起凤
乔世忠、乔世臣、乔世爵

第四十四世
乔光烈(?-1765)
乾隆二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罢再起,授甘肃布政使。居乔家路143号祖宅——最乐堂。
 



注:上述列表仅用作梳理乔氏一门英烈的族谱关系之用,  乔氏家族枝茂叶繁,其他与之无关联者未列入其中。



02
陆氏家族和书隐楼

图片

《淞南小隐》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淞南小隐》图由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杨基所绘制,2005年嘉德拍卖公司春拍成交价198万元,2008年保利公司春拍成交价392万元。全图构图精美,笔墨细腻,意境清幽。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将告诉你,陆氏家族和“书隐楼”的密切关系。

图片

图片

二十八卷“第宅园林”--图片来自[同治上海县治]

图片

“日涉园三十六景”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城厢城东,今天灯路临街曾经有一座园林——日涉园,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上图《同治上海县志》二十八卷“第宅园林”十九、二十页记载:“......日涉园(陈)所蕴别业......有竹素堂友石轩五老堂啸台后归陆明允......”(见上图),大意是日涉园是陈所蕴(明代万历进士、刑部主事、太仆少卿)的别业(建于1592-1610年),内有三座宅子,分别称“竹素堂”、“友石轩”和“五老堂”,它们并不是“书隐楼”。

陈所蕴在日涉园建成后,邀请上海及周边的社会名流来此作客,并请人将花园中的三十六景绘成画,画上配有主人与客人的唱吟诗,合称“日涉园三十六景图”,该图曾经珍藏于日涉园的“五老堂”内。查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二页曰,在城内曾经有为陈文祥、陈理、陈所蕴立“三世参知坊”为陈所蕴立“”囧侍清卿坊”,所以,陈氏家族也可算老城厢的诸姓望族之一。

图片

沈初题“书隐楼”匾额--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康熙年间,上海明代名人、进士陆深(与徐光启堪称上海文化的双碧)的侄孙陆明允从陈所蕴手中购入日涉园,乾隆年间,其孙通奉大夫举人陆秉笏在园内增建藏书楼“传经书屋”,这就是“书隐楼”的前身。其子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陆锡熊,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总纂《四库全书》,重华宫侍宴,获乾隆皇帝御赐《淞南小隐》图,并御题七言绝句一首(详见上图《同治上海县志》二十八卷“第宅园林”第十九页),欣喜之余,陆锡熊将“传经书屋”改名“淞南小隐”,并和“淞南小隐”各取一字,改宅院名为“书隐楼”,并请《四库全书》副总编纂沈初题“书隐楼”匾额。另,“日涉园三十六景图”后归陆氏,珍藏于“传经书屋”内。
“书隐楼”是陆氏家族祖孙三代的杰作,
然而,
之前一直被各类建筑著书谬传为是沈初所建。

巧合的是,同治上海县志记载乾隆皇帝御赐《淞南小隐》图的图名正好和陆锡熊父亲陆秉笏的别号相同,于是为“传经书屋”改为“淞南小隐”这件事,敬奉奎文,以志恩遇,《同治上海县志》二十八卷“第宅园林”第二十页对此有所记载:“淞南小隐并敬奉奎文以志”(见前图所示)。

图片

“书隐楼”地籍图--图片来自王安宇
   

图片

  “书隐楼”地籍册--图片来自王安宇
清光绪七年(1881),书隐楼被郭万丰船号购得(之前,曾经为上海人赵文哲购得,1881年由赵后人转卖)。查“上海民国22年沪南区地籍图16号30坵地块”为“书隐楼”的用地范围,地籍册94页标出其业主为郭杏南、郭荫葵和郭醉六三人,他们是同族的堂兄弟,作为老大的郭杏南,在解放前买断了全部产权,并在1946年的产权证上写上了郭俊纶等六位子女的姓名。可惜,书隐楼长期陷入继承纷争之中,修缮工作被长期搁置,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幸运的是,书隐楼这座历经258年风雨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已经收归国有并正式开始抢修和维护,相信不久的将来,书隐楼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的面前,焕发出老城厢上海古建筑的特殊魅力。
03
徐光启故居和祠堂在哪里
 

徐光启,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我国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对这样一位上海名人,他的祠堂、故居、旧居和祠牌,是否还存在?到底在哪里?是上海市民、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和古建筑爱好者们期盼解开这个疑团。

图片

徐光启宅“今毁”--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

《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八第二十一页述:“徐光启宅在太卿坊有后乐堂尊训楼今毁”。旧志里所指太卿坊,就是现今的光启南路(旧时太卿坊大街),徐光启宅“今毁”,令人失望。那么,徐光启宅真的毁了吗?徐光启祠堂和祠牌究竟还在吗?

图片

“徐光启祠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 --拍摄来自周飞华

光启南路232号1号墙上挂着“徐光启祠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说明徐光启祠堂依然存在。但是,到此踏访者却失望而归,因为,这里是一个大杂院,有的只是一堆违章搭建的民居,完全没有祠堂的踪影,挂保护铭牌的低矮小楼宽度仅3米,不可能是徐光启祠堂,怎么办?

图片

徐光启祠堂旧况一--拍摄来自周飞华

图片

徐光启祠堂旧况二--拍摄来自周飞华
        

辗转到光启南路250号6号,原住民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工厂,现在已经停产,属于空置状态。难道这里就是徐光启祠堂吗?

图片

明相国徐文定公祠(西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

徐光启祠堂西祠现况--拍摄来自王安宇
 

把眼前的徐光启祠堂和老照片里的“明相国徐文定公祠”进行比对,相似度还是蛮高的。而后,我们借助于著名的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的无人机航拍技术,终于看清了徐光启祠堂的全貌,祠堂是由两座古建筑组成的,东面三间和西面三间。走进祠堂,明代木构完好,没有柱子,房间宽敞高大,可以确认这里就是徐光启祠堂的遗址。

图片

徐光启祠堂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图片

    徐光启祠堂东祠和西祠--拍摄来自寿幼森
祠堂找到了,
那么,
祠牌和故居在哪里呢?

《上海年鉴1852》中“徐光启记略”

 

《上海年鉴1852》是一本于2019年10月25日出版的新书,书中收录“徐光启记略”和“徐光启记略(续)”两篇重要的历史文献,是英国记者当年来上海调查研究徐光启的历史实录资料,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祠堂、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最可贵的是文献中对徐光启的故居、祠堂和石坊的位置,有明确和肯定的定位。

图片《徐光启记略》--图片来源于[上海年鉴1852]

上图为《上海年鉴1852》145页“徐光启记略”的截图,......不易注意的石坊,两侧镌刻的字有些破损,横梁上刻有“明相国徐文定公祠”。这就意味着徐家老宅就在这里,其名有二,曰“后乐堂”“尊训楼”。

图片徐文定公祠正殿,1931--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上海徐文定公祠中追思礼--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此可以确定,现今光启南路的两根石柱就是徐光启祠堂的祠牌,而徐家老宅“后乐堂”“尊训楼”就在此地,也就是说,徐光启祠堂(东祠)就是他的出生地方,是徐光启的祖宅或故居。

图片         徐光启祠堂地籍册--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

   徐光启祠堂地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

徐光启故居入口条石--拍摄来自王安宇
查上海民国22年(沪南地区)地籍册128页3-6为“徐祠基”(徐光启祠堂),占地7分1厘8毫,地籍图可见3区6号地块徐祠基的东面,一直延伸到阜民路口(今光启南路),红色箭头处的地坪,仍可见当年徐光启故居入口处的条石,作为遗址的一部分,应该予以永久性保留。

经过考证,现今徐光启祖宅、故居、祠堂和祠牌这些遗址全都活生生地存在着,希望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对此予以重视,并精心维护和修缮。

图片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拍摄来自王安宇

 
上海市文保部门把“徐光启故居”的铭牌挂在乔家路234~244号,显然是一个错误,“九间楼”并不是徐光启故居,只是徐光启旧居而已。
另外,根据《徐光启家世》述,徐光启的孙子徐尔爵和老城厢另一望族乔氏家族乔炜(也是园业主)的女儿联姻;徐光启的另一个孙子徐尔路和潘允瑞(上海进士豫园主人)的孙女联姻;徐光启的孙女福礼济大和老城厢望族艾可久的孙子联姻,孙女玛尔第纳和潘允瑞的重孙女联姻,玄孙女和乔氏家族乔光烈联姻,可见上海老城厢内著姓望族之间的联姻,编织成了一张老城厢明清两代四大家族的关系大网,他们通过联姻关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兴旺发达。

04
艾氏旧宅究竟在哪里?
 

老城厢艾家弄24号,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没有任何明代建筑的样貌,那里却挂着艾宅遗址文物保护点的铭牌,令人不解。再往艾家弄的西头走一点,就是艾家弄66号和艾家弄80号,当地的原住民告诉我们,这里才是艾可久的旧宅和新宅,两座古宅的形制相同,布局和书隐楼大同小异,一正两厢,两个庭心。艾氏遗址有二道仪门。

图片

图片

 艾家弄80号艾可久宅两道仪门--拍摄来自王安宇

褚半农是最早为上海绞圈房命名的专家,经他鉴定,“艾家弄80号艾可久宅是“日”字形格局的是三进的“双绞圈””,“仪门头是绞圈房的重要标志”。

图片

                    褚半农鉴定艾氏旧居是双绞圈--图片来源于[上海老年报,2016.9.13]
 

借助著名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的无人机航拍技术,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两座艾可久古宅遗址的面貌,与众不同的是,古宅东、西两侧的屋面都有缺角和书隐楼一模一样,都是带有小天井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它们可算是冈身以东地区最典型的具有上海特色本地民居,历史悠久,这样的民居应该列入法定保护对象,有一个,保护一个,“艾氏遗址”的文物保护铭牌应该从艾家弄24号移到艾家弄66号、80号。

图片艾氏旧宅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艾氏家族从三世艾芹迁徙至上海城内艾家弄(近今望云路)购地建宅,艾可久1525~1593,明代,在任通政使期间,原宅旁又一次建宅,所以这一地块被人们叫作“艾家宅”,如今的艾家弄就是因艾家宅而得名的。艾氏家族世代功勋卓著,老城厢内曾有一座表彰三世艾芹、五世祖艾元美和六世艾可久三代官居二品而建造的“三世二品坊”(《同治上海县志》)。

图片艾氏“三世二品坊”--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二 12页]


图片《同治上海县志》艾可久宅--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八 19页]

艾家弄66号是艾可久的祖宅和故居,而80号是艾可久后来建造的旧居,两者都是明代建筑,应该列为文物保护建筑,予以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艾可久的第18代子孙艾民言,现居张江镇中心村养正宅61号,是一座双绞圈平房,由艾氏家族第十四代祖先艾鑫建造,屋内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家具,正房内悬挂宣统元年十月题字的匾额《恒心堂》,2003年3月19日,被公布为浦东新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据上海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告知,经过初步排摸,文物部门已经将浦东新区十五处较为典型的绞圈房,列入文物保护点和保护部门,将绞圈房列入法定保护对象。

图片

来源:“三月的斋卤味”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