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吃中药,但是中药什么时间吃,服法有什么不同,时间上有什么讲究,却不了解。什么时间服中药,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大有学问。古代医家就十分注意中药的服用时间,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有关服药时间的经验,比如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空腹服、顿服、频服等等。 《神农本草经》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在不同时间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了解选择服药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好功效。下面一起学习一下。 (一)服药时间 1.空腹服(饭前) 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服药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另外,从部位上说,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宜空腹服用。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有些中药对脾胃有一定影响,如补血药、补肾药、活血化瘀药、软坚散结药、清热解毒药等,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最好。 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空腹服用,以增强药效。 2.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神农本草经》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偏于滋补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以食后服之。”中医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于脾胃不好的患者,大部分的药都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尤以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服用较好。 3.顿服 病情较急者,要急病急治,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一般来说,病情急的、重的,要抓紧时间用药,服药时间可不拘时,目的是及时迅速地发挥药效。此外,中药急救药品,如四逆汤、参附汤、升脉散、安宫牛黄丸等,在用于病情危重患者时,为保证及时抢救成功,可以随时顿服或一天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发挥。 4.频服 凡咽喉病、呕吐病患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如高热患者,可频频予以服药,一天多次,以使体温快速降下来,尽快摆脱高热对大脑的损伤;治疗喘证的中药,如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也可不拘时服之。 5.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治疗积滞、胸膈病、遗尿症等的药物常睡前服。睡前服药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另外,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部疾病者,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疾病者,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则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则患侧卧。 6.隔夜服 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而排出体外。 总之,服中药要根据病情和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时间。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慢性病则要坚持每日按时服药。服药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二)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剂汤药每天分2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也可一天只服1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那温度怎么掌握呢? 1.温服 一般药物均宜温服,即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 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 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可稍冷后服用。 (三)服药与饮食错开多长时间? 服补药后要间隔一定时间再进食,若进食油腻食物,容易造成呕吐、腹泻等。 那么,进食与服中药究竟需要错开多长时间呢? 这要看进食的种类和性质。 如果食物是清淡的,可以错开半小时左右服中药;如果食物是油腻的,服药时间最好要错开1~2小时;如果是淡米粥一类的食物,基本不用间隔时间就可服药。例如,服用退热解表中药,药后常主张进食热粥,以促进药力,达到尽快发汗以祛邪的目的。如果药后进食油腻之品,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四)服药时间与病情病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来讲,病情急的、重的,要抓紧时间用药,服药时间可不拘时,目的是及时迅速地发挥药效。如高热患者,可频频予以服药,一天多次,以使体温快速降下来;治疗喘证的中药如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也可不拘时服之。 此外,中药急救药品,如四逆汤、参附汤、升脉散、安宫牛黄丸等,在用于病情危重患者时,为保证及时抢救成功,可以随时或一天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发挥。 相反,对于病情轻缓的,治疗就不能求之过急,可以酌情采用饭前、食后、平旦、临卧等时间服药;有些还可以间歇服药,如隔日服,或服几天停几天等,使药物缓慢、持续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持久的效果。 (五)服药时间与药物性质有关吗? 中药若以平衡阴阳、调畅气血、调理脏腑为主,服药时间一般以上、下午为宜,可以上午8—9时,下午4—5时,与吃饭时间错开1小时左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药效,并不会影响脾胃功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补肾药可以早晚服,补肾阳药宜晨间服,补肾阴药宜晚间服,这样更符合中医阳时养阳、阴时养阴的原理。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苦寒或过于辛热的方剂,宜饭后1小时服,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
|
来自: 爱连说y3kufity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