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淯溪的风味小吃(1)
2021-12-15 | 阅:  转:  |  分享 
  
淯溪河的风味小吃张秉诚淯溪镇集镇位于淯水旁,人们习惯叫她为淯溪河。建国前,淯溪河商贸发达,居当阳第二,流动人口有数万人之多,促进了饮食服务
业的发展。淯溪河饮食文化丰富,有风味小吃近百种,40多家店。人山人海,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商贾游客,流连忘返。1956年前,我们年
纪小,许多事情记忆犹新。任向成的包面,包面又叫混饨、抄手。任向成是四川人,建国前只身一人在淯溪河做包面生意。他的包面担子,一头是
柴灶,上置木盖铁瓮,瓮外围着四方带框木盘。另一头是带屉木框,大小木斗中盛有一叠叠新鲜面皮和精细肉馅。柜面上置有料碗料瓶,盛有姜、葱
、蒜、醋、酱等。清早,到市场购新鲜猪肉,选上等瘦肉1~2斤,再到“余泰兴”酱园购窝子酱油(未兑水的原油)。下午出摊,任向成一面把火
加旺,一面将肉馅用竹签挑入一个个面皮之中,眨眼功夫,十几个包面就下了锅,盛到碗里,撒点胡椒和葱花,味道鲜美。1956年,任向成加入
了淯溪河公私合营饮食服务社,1966年逝世。鲁婆婆住我们上街,距我家三个门面。鲁婆婆制作甜酒,选用上等糯米,精心酿制,米酒香甜、味
正。清晨出摊,香气扑鼻,俏销,深受居民喜爱,上午八点前收摊,去迟了,买不到了。淯溪河有一歇后语是:鲁婆婆的甜酒收摊了——早(糟)完
了!鲁婆婆晚年不幸,儿子、儿媳相继病逝,留下几个未成年的孙子。鲁婆婆靠精湛的技术,辛勤劳动,把几个孙子抚养成人。吴兴隆门店位于上街
79号,距我家86号很近,业务有红案和白案,常年顾请3名师傅。以白案闻名,大粑粑、锅贴粑粑、盐饼子、糖饼子、太子粑粑等,香甜可口。
潘开国位于上街29号。他的肉包子选用上等面粉,老面发酵,个大,松软有嚼劲,外形美观,肉馅采用瘦肉、葱、姜和浓缩高汤制成,味道鲜美,
口感极佳。严大来面馆位于下街81号,严大来是老字号商号,老板叫严永禄。大年面为淯溪河传统名点,作为常年当家食品出售。严大来的大年面
是风味独特,秘制汤料。主料为手工制作的细面条,现煮熟装在汤碗里,盖卤汁是以瘦肉丝、酱油、生姜、胡椒、分葱、大蒜苗和少许盐炒熟,放入
高汤,加秘制汤料,起锅后倒入面食碗上。其色、型美观,香味扑鼻,味鲜可口,既可饮酒,又可用餐,经济实惠。彭绪焯的顶顶糕,他是下街严家
小巷人,制作的顶顶糕是淯溪河特有的小吃。彭绪焯挑着小担在街上叫卖,小担一头置锅灶,锅内立有一袖珍小蒸筒,长约25厘米,径约10厘米
,中空而上留有一小碗状空间。蒸制时先用一小木杵自下而上穿进蒸筒,木杵圆头刚好成为碗状空间的底部,后将事先蒸好的半生半熟的米粉填进碗
内,刮平,再加上红沙糖,再刮平,上盖,放入锅上蒸,约一分多钟便上汽。取后,木杵一顶,一块径4厘米许的盆状“顶顶糕”就问世了。其质疏
松,甜而不腻,儿童喜爱。顶顶糕做工费时,利薄,无人传承。50多年来,淯溪河尚未出现“顶顶糕”食品,现已失传。刘德谦的发糕,发糕取“
发、高”吉祥之意。刘德谦,租住卢家套。采用优质大米磨成米浆,用甜酒发酵蒸制而成。在一格直径约60厘米竹蒸笼里,放入20余个竹制圆圈
,舖上细布,圈中倒入发酵米浆。发糕呈扁球型,亮白,在发糕中心点下状元红(桃红色),美观,疏松,香甜,生津养胃,儿童、老人特别喜食。
发糕出笼后,装入木桶,盖上保温被,上街叫卖。刘勤生,天门干驿镇人,抗日战争前移居淯溪河,在卢家套租房,制作的热馏粑俏销。一口约60
厘米平底大锅,先刷油,倒点水,用小勺盛发酵米浆,倒入锅中,一勺一个,速度很快,一锅十多个,上盖后,既蒸又烤,倾刻即熟。热馏粑,底焦
面嫰,即酥且软。买者一般买两个,“一拍即合”,拿在手中,两面焦黄不沾手,中间白嫩嫩、甜丝丝的粑粑。热馏粑出笼后,装入木桶,由长子刘
春方到淯溪河销售,次子刘丑余过漳河到佟家湖销售。牟介功住严家小巷(今下街一巷南),他制作的卤花生味香、脆,用纸包成三角型小包,装入
提篮,走街串巷叫卖。卢幺姑住糖厂口(今下街80号),锅烧热,擦油,倒一勺用米、绿豆磨成的浆,用一只大蚌壳背将米浆从中心向外边刮边展
,形成直径约30厘米的豆皮。然后把蒸熟的糯米、瘦肉、姜末、葱花、红辣椒末等放在豆饼中心,叠成长方形煎炸,便成一只黄而不焦、软而不松
、油而不腻的豆饼。一口下去,黄的是豆饼,白的是糯米,绿的是葱花,红的是辣椒,色香味俱全。卢幺姑的烫豆饼也是一绝,把新鲜豆饼切成1寸
宽条状,先把碗烫热,再把豆饼在高汤中烫热,放入碗中,撒点葱花、红辣椒丝,浇上高汤,加点香油,色香味俱全。现在,我们这些淯溪河的老人们谈起当年的风味小吃,如数珍宝,津津乐道,那个味道,那种兴奋,那个神态,后生是难以体会到的。
献花(0)
+1
(本文系CYC20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