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宋元开始,曲阜孔家的家风就一直惹人争议。据说在抗日战争时,蒋介石还特意带走了曲阜孔家,以免其投降日寇。 在孔家历史上,有着“孔末乱孔”的故事,传说曲阜孔家一度被外姓杀绝,后来其遗孤夺回家业。有人怀疑,孔家实际上在此事中被换了种,家风才变得大异,事实是否如此呢?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马来人安立桐偷外卖 01 孔氏孤儿 ▲孔氏中兴祖孔仁玉 根据后续的说法,宋朝建立后,孔仁玉的后裔均居于孔庙内,他的后代被称为“内院”,世称“真孔”、“内孔”或“内院孔”。 令人不解的是,孔末居然仍有后代,被称为“外院”,世称“伪孔”、“外孔”或“外院孔”。 被认为是贼人后代的外孔,则认为内孔为“伪孔”,他们才是“真孔”,也仿照内孔将其子孙分为五系,称为五院。 内孔认为与外孔并不同宗,后者是仆随主姓而姓孔,加之孔末曾大杀孔子后裔,冒宗冒爵,所以与其永为世仇。据说,在元朝时孔子五十四世孙袭封衍圣公孔思晦对外孔冒充圣裔非常气愤,一度召集族人,考核典故,将孔末子孙一律斥之,又重刻宗谱元中兴重立宗支图于石碑之上,防止冒充或混入宗谱。此后,孔子家族在在编修家谱时都极其审慎严格,号称“宁漏一千不妄收一人”。此外,流寓外地支派的支谱送交衍圣公府时,只收不录,直到民国时期的第四次大修家谱期间,才将家谱修成“全国谱”。 根据孔家人的回忆,直到民国时,曲阜孔氏还有优待张家人(即孔氏孤儿故事中的乳母张氏的家族)的习惯,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板上钉钉的。 02 历史的真相 然而,口耳相传的,也不见得是真相。2008年,曲阜市文物局修葺孔仁玉墓塚时,在墓室中发现一块刻有“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的石碑,揭开了历史的秘辛。 铭文竟只字未提“孔末之乱”!根据墓志铭说法,孔仁玉是九岁丧父,而非九月。墓志还说孔仁玉服丧毕即“传家为陵庙主”,全无被追杀之事,也根本没提及孔末此人。 ▲后周叛将慕容彦超 ▲孔子后裔在曲阜孔林祭祖 03 元季波涛 ▲靖康之耻 04 血色衣冠 宋廷南迁后,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庙祀事。伪齐政权被推翻后,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继封孔璠为衍圣公,其后有孔拯、孔、孔元措等袭封衍圣公,是为北宗。 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京,曲阜孔庙则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领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样,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个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骑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政权所得,仍封孔元措为衍圣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无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为嗣。孔浈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后来,元政权先前所封衍圣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书皇帝,言孔浈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儿子孔之固侧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驱口李氏,孔浈曾随李氏姓李,不可为孔氏宗。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衍圣公封号。其后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任命新的衍圣公。南宋灭亡后,宋所封衍圣公五十三世孙孔洙归元。元朝统一,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访查孔子后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师,孔洙让位于曲阜宗子,忽必烈对孔洙大加赏识曰:乃真圣人后也。于是命孔洙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赐护持林庙玺书,免去衍圣公封号。 此时,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免职,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长子孔治权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诏袭封衍圣公。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双宗并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皇帝,说孔治之子孔思诚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调查,并亲取孔氏族谱查考,确定宗子继承人应该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诚均为四十六代孔宗愿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孙,孔思晦是五十代孙孔拂长子孔元孝的嫡长孙,孔思诚是孔元孝次子孔元用的嫡长孙,因此,元仁宗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罢黜孔思诚而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并授阶为中议大夫,列正四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