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章主旨】道家关于“修身”和“治国”的阐释。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生养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庄子》里的发挥:“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应帝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解读】一:

“无离”、“无疵”文法辞例一致;“营”、“魄”分别说形、神,“涤除”、“玄览”亦分别说形、神的高境界修炼。
“如婴儿”与“如雌”同一辞例,也是相近的比喻。“儿”说其“和”,“雌”说其“守”,这是老子修身学两种形式而同一指向的最高境界。二十八章“知雄守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也是“婴儿”与“雌”共举。
“无知”、“无为”也是一样的辞例。“明白四达”却若“无知”是“营魄抱一”、“涤除玄鉴”、“专气致柔”、“天门开阖”等修养的终极结果;而“修之于身”的“余德”之自然流衍,便是以“无为”去“爱民治国”的“修之于天下”。

【解读】二

儒家与道家对“修身”的不同理解
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解读】三

“内圣外王”在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理解:
儒家——“内圣”的最高境界是“仁”,“外王”的最基本的含义是“修己以安人”,德化天下,万国来朝。
道家——“内圣”就是修道、得道,“外王”就是行道。


作者简介

康文倾,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灵宝市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团成员,灵宝市实验高中历史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