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fū)处其厚不居其薄(bó);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中的”德,”德,由彳(chi)、十、目、一、心组成。
彳,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
目,十下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译文:
上等品德的人,不看重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是真正的德。下等品德的人,不失守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无法达到德,实际是无德。上等品德的人,追求无为,其德乃自然而然,无意而为。下等品德的人,力图作为,其德乃有所谋,有意为之。上仁的人追求仁爱,但没有别的意图和目的。下义的人追求正义,却是为了别的意图和目的。上等守礼的人追求礼法,但没有人响应,于是撸起袖子扬着胳膊,强迫人们就范。所以,失去道之后才强调德,失去德之后才强调仁。失去仁之后才强调义,失去一切之后才强调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先觉,不过是对道的浮浅认识,愚昧正是由此而产生。所以大丈夫要立身厚重,不居浅薄,要做人朴实,不及浮华。因此要除去浅薄浮华,留取厚重朴实。
本章解说 
  “道”和“德”是老子在全书中重点阐述的两个核心概念,“德”由“道”生成,受“道”的支配,遵循“道”的主旨行事,之后依次是“仁”“义”和“礼” 。其中“德”又有“上德”和“下德”之分。显然,“上德”才是老子所说的由“道”派生出的真正的“德”。上德之人不在意形式上的“德” ,下德之人则教条地死守所谓的“德”,所以有道与无道的区别就十分明显了。“上德不德”就如同“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 ,因为大道顺其自然,不需要用仁义来人为地修饰。

在第8章中,老子将最高层次的善称作“上善”若水,在本章中,将上乘之德称为“上德”,将下乘之德称作“下德”.上德与道最为接近,道默默无语,上德也不张扬,看似不德,其实是真正的有德,故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整天将德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德,看似有德,其实是无德的表现,故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因为上德效法道的无为,而下德模仿人的有为,故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接下来提出了仁义礼忠信的概念,这些都属于“下德”的范畴,老子分别描述了上仁上义和上礼,并没有提出下仁下义和下礼,用意很明显,连上乘的都是这样,更别说下乘的了。
区别:上德与下德   有为与无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就是拥有先天之道的德,就是从道、从清净本心流露出来的德行。下德,是失去了清净的本心,透过人为的修,或是人为的造作做给别人看,让别人背定自己是有修养的人。比如说他行善,就一定要张扬出来:"你们看,我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我是一个大慈善家。”虽然他也在行善、布施,好像也是在修道、修德,但是这属于表面功夫,有炫耀之心就变成无功无德。
区别:上仁与讲仁义
上等仁跟讲仁讲义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同样都愿意去做、去承担事情,但是上等仁的人,不居功、不炫耀、没有傲慢之心,能够有这样的心灵品质,已经算相当高了。如果是讲义气的人,他会努力积极去承担、去做,但是他会炫耀,会要让人家了解、肯定。如果你越肯定他、重视他,他就会干得越起劲。上等仁的人不需要肯定,不需要称赞他什么,他就会自动自发地、默默去做很多事情,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他为人处事就是凭着良心去做。
老子在第18章中已经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紧接着又在第19章提出了回归大道的对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两章的内容合在一起,就与本章要说的道理非常相似了。上德是行不言之教,让百姓自我化育。下德是告诉百姓如何做,也是让百姓自我化育。上仁是爱护百姓仁爱万物,并告诉百姓不要相互伤害。上义是人为制定的社会规范,立场不一样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仁和义主要发乎民众的自觉,用忠诚和信用作保障。如果人们失去了自觉性,那么就需要制定出礼仪制度。到最后如果连礼仪都不遵守了,只能靠刑狱之道来强势统治了,但严峻刑法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抗,混乱就此开始了。
老子在这章讲了一个相反状态,如果你道做不到,就像很多的领导者,当了领导以后,我开始离开道很远,我为自己多想想,我家亲戚还有几个没工作,我安排一下,我这个存款怎么样,这么想就坏了。所以,离开道以后,会强调德,为了维持这个系统运行,开始造假象了,开始强调德,所以这时候如果提到德,德会遭受很大的压力。
如果没有德了,他又强调仁了,失德以后,他就过分强调仁了,因为他没有德了,但是他表现我是很正常一个领导,很好的领导,我就开始强调仁,我是多么仁爱,我怎么怎么样,但凡这么讲的领导你都要画个问号。当仁失去了,开始强调义了,领导我做不到什么事,但是员工要义,所以这种义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前边的东西可能失去了。
因此,老子一直强调,把前边这些东西给失去了,强调后边这些,这是一种特别大的误区,是非常无效的管理行为,这是老子讲的思想。         
老子用“道、德、仁、义、礼、智、信、忠”的演变顺序,描绘了天下一步步脱离道德而乱的路线图。这一章讲的都还是领导的事,我们老百姓跟这有关系吗?这东西能启发我们吗?能启发的。生活中这种事比比皆是,比如说家庭里边教育孩子,您做父母的对您自己的父母您都不尊不敬,说话厉声厉色,动辄训斥等等,您让孩子尊敬长辈、尊敬我,您说您孩子能遵守吗?这绝对遵守不到。说明您离开道了强调礼了,搞错了,您如果按照道的法则做事,放下这种得失观,对大家一片和颜悦色,对父母好,您说您让孩子学点《弟子规》孩子自然学,您让孩子给父母鞠躬,孩子照您学,一定如此。所以您看,家里边的关系如此,单位里边您跟同时也是如此,如果您按道的法则做事,我不计回报,因为回报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放下自己为大家发出善念,处处发出善念,这样人们自然会跟您接近,会跟您越来越和谐。
“学识渊博”与“华而不实”的辩证关系
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学识渊博”和“华而不实”的辩证关系。
学无止境的故事不胜枚举。我们重点来说说华而不实的故事,华而不实就是光开花不结果的意思,泛指那些学而不精却“半罐子水响叮当”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
孔子没有听到“道”的召唤,但他渴慕闻“道”,因此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没有闻“道”,但他告诉我们片刻也不能离开“道”。《礼记·中庸》“道者矣,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地万事万物,在道中成就。离开道,而采用“仁”、“义”、“礼”等方式,是舍本逐末;想用“仁”、“义”、“礼”等方式来彰显德性,也是“愚之首”的作法。道是隐性的、内在的。善行者无辙迹、不以德自居、顺应大道、无为而无以为、所作所为皆出于内心之自然,才是“上德”。去彼取此,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是老子给我们的告诫。
德到底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什么是真正的德?他是谁?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雷锋的一生并不长,仅仅22年,但雷锋精神却在中国人身上不断延续。他用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的人生命题。雷锋日记中的这三句话,道出了雷锋向上的人生姿态和向善的价值追求。
提起雷锋,人们会想到那个扶老携幼的微笑面容,会想到那个爱岗敬业的汽车兵,会想到驾驶室里学毛选的经典画面……但是,这些鲜明的特征都没有成为雷锋挂像的宣传词。
据一位曾参加全军英模挂像相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雷锋的宣传词很多,但只选一句话很难。在研究过程中,是毛主席的话让大家开了窍。当年毛主席给雷锋题词后,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习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种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优点,而是学他的好思想、好做法、好品德,学习他一贯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的事迹和我党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他不是某个方面的典型,他的品质和精神也不是某个时代管用,他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和文明形象的代表,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旗帜。于是,大家一致认定雷锋那句哲思的名言,就是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最好注解:“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原话去掉打头两个字“我要”,印在了雷锋挂像上。
雷锋何以能够一直被传颂?一句话:因为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雷锋把德、善、孝、行、礼、义,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精准的诠释。几十年来,从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到“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半个世纪的传承,雷锋精神早已成为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人法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建设新中国时期有欧阳海、王杰、刘英俊、苏宁、林俊德、张超等道德标杆;新时代又出现了郭明义、郑培明、杨善洲、沈浩,以及各类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一大批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可以说,他们都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
雷锋精神不仅需要学习,也需要传承。雷锋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我们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点一滴去奉献。我们也要充分发挥雷锋的榜样作用,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某些利己主义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还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弘扬雷锋精神,一方面可以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进而可以凝聚干部群众的意志和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雷锋和雷锋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就国内来说,无论我国处于什么阶段,雷锋及“活雷锋”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大爱情怀、艰苦奋斗的拼搏劲头、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永远不会过时,雷锋精神早已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土壤里扎下了深根,开出了新花。就国际来说,雷锋事迹的宣扬和雷锋精神的国际传播,可以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为一个阳光亲和的形象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白伟平,函谷关镇初级中学教师,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