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字词解析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现在形容不避艰险,不怕牺牲,将生死置之度外。
2、生之徒:徒,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原文释义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品读解析

这一章,老子首先分析了人生命的长短状况。指出人生在世,属于长寿的人、属于短命的人和由于妄动而死亡的人,各占三分之一。接着,他重点分析了妄动而致于死亡的的原因与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他指出:妄动而死是因为这些人奉养过度,以至于把身体搞得不堪重负,结果导致死亡;而那些善于养生的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兵刃的伤害,因此,人活在世上不要争强好胜,要善于避害,这样,就可以保全生命而长寿。
出生入死:人出世为生,入土为死。换言之,人是从生命出发,走向死亡的。无论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是路边的乞讨者都是走向死亡路上的存在者。所以,只要想到生命终归是要结束,不让这一生过得马马虎虎,而是以严肃的态度面对这个必死的人生。也不会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而是去认真的做每件事,不让自己白白活一回。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自然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自然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意外而死的也占到十分之三分。生的因素包括主观与客观。客观包括土地、阳光、空气、水、生态、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地理条件等。主观上则是人的正常的生活能力、调节能力、自我保护的本能、免疫力等,是人的身心的正常运作。“生之徒” 就是具备先天长寿基因,又懂后天养生之道而长寿的人。死的因素也包括客观与主观,客观包括自然灾害、生物威胁、细菌病毒、不利于乃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的气候或其他环境因素。主观上则是人的衰老、心理疾病、做事失当、不仁不义等,这种类似自我毁灭的程序,常常会莫名其妙的启动,也是死之徒致死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既有长寿基因,又占据后天长寿环境,这类人本来是想照顾生命,却往往过早的走向了死亡。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说,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因为照顾生命太过度了。换言之,一是因为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法则,譬如,处在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本来工作担子重,事业上又不甘落后,家中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再加上频繁的人际交往,社会应酬,烟熏酒煎,体内环境逐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来。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体检,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而造成英年早逝;二是因为违反长寿法则,如为了荣华富贵而贪欲逐权糟蹋生命。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曾经接诊过让医生大吃一惊的病例。湖南郴州51岁的曾女士原本是一个身体健康、性格阳光的人,进入更年期之后,特别钟爱养生之道。各种偏方秘方,只要听说对身体好,她都想去尝试一下。家人认为钟爱养生也没什么不妥的,也就没有反对。一天,曾女士突发奇想,在家中将20余种水果混合榨汁,简单过滤后,自己进行静脉输入。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全身感染严重,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脏器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经过五天的紧急救治,曾女士病情逐渐好转。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好笑呢?这就是生生之厚,是自己动之于死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不在少数。听说某种保健品能延年益寿,二话不说,买,哪怕上当受骗;听说,某种食物能预防疾病,吃,结果身体中毒;听说运动能强身健体,跑,不顾自身实际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养生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养生保健的队伍中。但是养生当以不伤身体为本,盲目养生反而毁了健康甚至丢掉生命。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告诫人们要想长寿,就要做到少私寡欲、清静朴实、自然而然地生活。
刚才我们了解了“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那你也许会问,剩下的十分之一在哪儿呢?老子告诉我们,剩下的十分之一就是“善摄生者”。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盖”是语气词。“盖闻即据听说。“兕”是指雌性犀牛。“被甲兵”是指受到武器的伤害。“不被”即不遭受。听说擅长养生之道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碰见犀牛、老虎一类猛兽,参加战争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在他身上无处用角攻击,老虎在他身上无法伸爪攻击,武器的锋刃也无法刺伤他。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说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因为它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无死地”,是指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人要想“以其无死地”就要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入侵其身,也不会走向死亡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是有像武侠小说里绝世奇功吗?还是拥有金钟罩、铁布衫呢?当然不是,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死地,是否进入了死地,是否向着死地猛进,是否在做自取灭亡的事。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些话都是比喻。现实中还有比老虎和犀牛更为危险的,像酒驾、飙车等违规驾驶造成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就远比老虎、犀牛造成的伤害更为惨烈。老子把犀牛、老虎、兵器当作各种私心贪欲和明争暗斗。因此“以其无死地”,就是不去追求对于生命没有好处的东西,这样就没有过度的欲望,就不会有“其事好还”的凶险,人生之路就会宽广平坦,如此才能颐养天年。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地震、火灾等地方也是死地,是不是就不要去了呢?我们要清楚的是,珍爱生命是应该的,但是,当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勇于担当,不畏死亡,不能贪生怕死。就像前一段时间四川凉山州森林火灾,30名消防指战员为了救火,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死而不亡者寿”的生命壮歌。

章节旨意

本章的要旨是摄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有效的管理人生风险,避免使自己陷入动之死地的境界,从而实现生命和价值的最大化。而人生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人自身,来自人的生生之厚,比如自私、贪婪、纵欲、自大、武断、妄动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人将自己处于死地的根本原因。因此摄生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法则就是使人从“生生”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规律和人生意义,放弃对人生的错误认识和追求,尊重和遵守自然规律,纠正不良的品质和行为,重归自然且健康的生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贪生怕死的非分之想,避免得意忘形的妄为冲动,老老实实地面对客观现实,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总之,人生最大的安全就是“无死地”,而“无死地”的重要前提是不“生生”, 只有不生生才能长生,甚至处于死地而后生,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自然法则。
这一章可以说是老子给我们上的一节健康养生课、安全教育课、风险管理课。

作者简介

李彩红,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