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字词解析 6、常自然:永远任万物自然生长,自然发展,顺其自然。7、亭之毒之:使万物成熟结果。有的版本是“成之熟之”。8、养之覆之:覆,盖,保护之意。养之覆之,对万物滋养保护。原文释义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事万事物形成起来。所以万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贵重德的。“道”之所以被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它们从来不对万物发号施令而任万物顺其自然。所以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滋养照顾。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作为万物之长而不自视主宰(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解读品析 这一章在逻辑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要旨在揭示宇宙万物的逻辑生成过程,以及道和德在这个过程的本原性和基础性作用,并通过这种过程和作用,进一步阐释道和德的基本特性及相互关系,对全面理解和把握老子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章可以分三层来理解。(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以及“道”和“德”在其中的本原性、基础性作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道”的运动和作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具备四种条件。一是“道生之”,道产生万物。这一点,老子在前边做过具体的描述。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是对宇宙及万物起源的一种哲学解释,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产生,首先在逻辑上有一个初始的本体,这个本体源于道或者说就是道,道首先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而存在的,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化生成五彩缤纷的宇宙万物。二是“德畜之”,德畜养万物。也就是说,万物在生成之后,必须获得相应的能量和功用,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所得或者所得不足,其发展就会面临危险,甚至丧失生存的条件。所以说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德的滋养。如果说道是种子,德就是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没有“德”,生命就无以存在,所以说德畜之。三是“物形之”, 万物必须具有具体的存在形式或形态,道是抽象的,但万物的生成和存在是具体的,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必须以一定的形式或形态表现出来,比如说,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动物的样子也形态各异,我们每个人也各不相同,没有形式的内容是无法存在的,所以说“物形之”。四是“势成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时机和环境,如果生不逢时或环境错位,遇不得势,事物就难以成长和发展。势,也是一种力的动态作用方式,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力量,如规律、趋势等。所谓大势所趋,乘势而为,描述的都是势对事物的成败兴衰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得势则成,失势则败,所以说“势成之”。上述四个方面都是万物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不可或缺,但其性质和地位具有本质的区别,“道”“德”是本原性的、基础性的,而“物”“势”则是由“道”“德”派生而出的,或者说“物”“势”也是由“道”“德”所赋予的,是由“道”“德”所决定的,所以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比如种子,道产生了它,它自身蕴含着的能量是德,这颗种子的本身就具备自己的天赋,就像种瓜得瓜不能得豆,种豆得豆不能得瓜,这是万物呈现自己的自然形态,也就是“物形之”。把这颗种子种在土地里,由阳光、氧气、水来使这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再由季节的转换而慢慢的开花、结果、成熟。这就是“势成之”。以人为例,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德”,这个“德”慢慢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成长,不断在获得之中。然后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刻划其具体形象,最后由环境和条件来完成。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教育的这个“势”尤为重要,像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教育而三次搬家,最终成就了孟子。(二)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的行为原则及作用方式为什么要 “尊道贵德”呢?老子在前面说“道生之,德蓄之”也就是说“道”“德”生养了万物,没有“道”,万物就无从所生,没有“德”,万物就无从所养,所以万物不得不尊道贵德。关于“尊道贵德”,老子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方面,“道生之,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也就是说“道”“德”生养了万物,如果没有“道”,万物就无从所生,如果没有“德”,万物就无从所养,所以万物不得不尊道贵德,尊道贵德是自然的,必然的,同时也是必须的,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说“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受重视,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生养了万物,有恩于万物,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来不对万物发号施令,从来不干涉万物的成长,而是任万物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而然的存亡。这才是“道”“德”最尊贵的地方。在这里,老子阐释了“道”“德”的行为原则和作用方式,“莫之命”是其行为原则,“常自然”是其作用方式,两者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本法则,并由此演绎着万物不断“生”“畜”“形”“成”的宇宙历史。(三)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与万物的关系及品质特性“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滋养照顾,就像母亲养育了子女,照顾爱护着子女,无私地奉献了一生。“道”作为万物的母亲,生养了万物,有恩于万物,是不是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应该成为万物的主宰,万物就应该俯首称臣,感恩戴德呢?当然不是的。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像著名的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一诗中写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这首诗很好的诠释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大无私智慧。孩子虽然是母亲生的,但并不是母亲的私有物,孩子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人牵制住的,如果父母处处想把控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必然会适得其反。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这样对孩子说:“我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不好好读书对得起我吗?”孩子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男(女)朋友,可能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做,有的父母就感到失望,甚至伤心。做父母是这样的,其实大到治理国家、管理单位,小到与人相处,都应该是这样的。都应该像做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做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做到“万物侍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段内容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三次,有人认为是错简所致。用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这几次相同的表述,其角度和用意是有所区别的,老子之所以反复提及,一是因为这句话对道的理解至关重要,二是因为它充分体现着老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情怀。第2章中讲“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这里,他的立论角度是阐述事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并希望人们从这些规律中找出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而实现自身的长久或可持续发展。因此这里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为“是以不去”作理论铺垫的,他论证的是“长久之道”。第10章中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章的主旨是讲个人修养的,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作为修养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提出来了,论述的是“修养之道”。 而这一章讲的这段内容是就“道”“德”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而言的,阐述的是“道”“德”在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作用方式,以及“道”“德”对待万物的行为原则和基本态度,因此论证的是“生养之道”或“生存之道”。这段话的不同应用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它道出了自然及人类社会中许多共同的规律和法则,万物的生成之道自然也是人类生存的长久之道,人类生存的长久之道,自然也应当是人们的修养之道。这是老子给我们的一个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得道之人应该化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德被苍生而不居功自傲,否则将会自遗其咎。清朝雍正时期的年羹尧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后来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雍正刚登基时,对年羹尧是十分器重的,其妹妹为雍正的宠妃,年羹尧不仅与雍正有娘舅之亲,而且还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臣,据史料记载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私下里更是近似手足之情。年羹尧名义上是川陕总督,实际上则独揽整个西北军事的指挥权。年羹尧曾两次奉命进京,都受到了不小的礼遇,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王公以下官员一律跪接,可以说是非常隆重了。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凭着雍正帝对他的宠信,年羹尧独擅专权、作威作福。他不仅结党营私,随意任用自己人,而且收受贿赂,以此作为任免官吏的重要标准。而且他从来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给其他将军、督抚的函件都是用令谕的形式,把同等地位的大臣视为下属对待。更让雍正看不惯的是他的不守臣道,雍正的诏书曾两次到陕西,年羹尧不按规定穿朝服跪听,而是在内房私自开折。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年羹尧得胜归来,雍正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迎接,年羹尧骑着高头大马,大摇大摆,直到雍正走近才下马。雍正留年羹尧用餐,华妃陪同,就餐时,年羹尧让苏培盛给自己夹菜,连他的妹妹都看不下去了,苏培盛那可是侍候皇上的,这不是大不敬吗?虽然雍正嘴上说是家人聚餐,不必拘礼,心里肯定不痛快。最后以大逆不道、欺君罔上、僭越、专擅、贪渎等罪名给年羹尧定罪九十二条,勒令其自裁。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不以功自居,坚守“功高不盖主”的正道,是终保平安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居功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法,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修养。年羹尧不懂得这个道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肯定没有读过《道德经》。与年羹尧相反,被称为“千古一相”的周恩来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1939年,他在故乡绍兴与《战旗》杂志社的曹天风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曹天风说:“道家思想对于革命、对于社会改造虽然无用处,但对于个人修养却是有帮助的,能使自己过好'黄金关,权利关,美人关’”。这时周恩来反问道:“道家最精彩的话是什么?”曹天风一时回答不上来,周恩来笑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了吧?”这段话最能传达出周恩来人生哲学的神韵和境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周恩来的头脑中产生了共振效应,从而使他一步一步迈向人格的巅峰。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周恩来勤恳奉献,任劳任怨,即使在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从未想过置身事外。他身居高位,但又不盛气凌人,在1943年他便意味深长地指出:“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在周恩来的眼中,一切成功都是人民自己的成功,管理者应当把自身的活动“消融”在人民的创造过程之中,“无处无我而又看似无我”。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施工,本来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但当人民大会堂落成时,他考虑的不是如何突出自己的政绩,而是一再感谢那些为工程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努力的人们,他甚至特意安排搬迁的群众回来参观并观赏文艺演出。追求管理上的“无我之境”,正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重要体现,而且也与老子所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相贯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说,周恩来在谈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时,总是把聚光灯的焦点对准毛泽东一人。他对任何宣传他个人的形式和内容都加以劝阻。他一生公而忘私,终不留言,死不留灰,属于那种事情做完,转身即走的大智之人。他的无私,给中国人留下了永久的怀念,也为东方式的管理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精神。章节旨意 这一章是《道德经》的核心篇章之一,文字简洁凝练,结构严谨缜密,堪称老子思想和文风的代表之作。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论述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万物的思想:“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在人世间的具体作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老子给我们的一个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得道之人应该化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德被苍生而不居功自傲,否则将会自遗其咎。不居功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法,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修养。让我们牢记老子的教诲,修玄德精神,做玄德之人。作者简介: 李彩红,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