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丁与木匠》1-3章

 周沭罕Stella 2021-12-15
本周开始读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推翻了“白板说”的心智理论创始人,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c)《园丁与木匠》。高普尼克在Ted上有一个点击率很高的演讲,叫做《宝宝在想什么》(What Do Babies Think),有兴趣可以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园丁与木匠》,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园丁是怎样的?木匠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存在哪些不同的地方?那么,园丁型父母和木匠型父母you you 和异同呢?你是属于园丁型父母还是木匠型父母?
关于这点,书中有一个小测试,有兴趣可以点击链接:https://ks./jq/42720553.aspx

书的前三章大致讲了园丁型养育与木匠型养育的区别,基于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有意思的结论,比如:
1. 亲子关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父母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
2.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儿童是混乱美德的典范。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被持续且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
3. 照顾一个婴儿可以帮助我们爱这个婴儿。因为当我们抱着并照顾婴儿时,体内的催产素水会升高,会产生内心温暖的感觉。
4. 孩子是长时间对某个特定对象承诺与依恋最纯粹的例子。总的来说,人类的合作就植根于这些情感之中,我们对伴侣和朋友,甚至自己的学校、城市和国家,也有同样的感觉。
这两点让我想到了《小王子》里说的“你在你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5. 然而,帮助我们对自己所在群体中的成员建立信任和爱的催产素,也是我们对外部群体的人不那么宽容。于是,“我们”和“他们”就产生了,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就区分开了。
因此, 我们需要与更广泛的外部世界做连结,把对孩子的这种特定的爱延伸到其他人身上。用孟子的话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Whatever,成为父母,照顾孩子,投入到特定的爱当中,是成为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