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贴对联,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上对子,以此来表达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对联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但却并不是只能贴在大门上的,比如偏房、后屋甚至鸡圈、牛棚、厕所都可以贴上对联,以求来年平安喜乐。
那么问题来了,厕所能贴什么对联呢?对此,古人有话说。
大明永乐年间有位大臣名叫夏元吉,特别喜欢对对子,有一次和一个官职为给事的同事,一起上厕所,顺口出了上联:
解衣脱冕而行,给事给事(急事急事)
同事见尚书大人用自己的官职开玩笑,毫不客气,立马回一下联:
弃甲曳兵而走,尚书尚书(输,既指输赢,又指输出)
文人意趣,可见非常。

明末清初时,有个神童也曾给厕所写过一副对联:
成文自古称三上;
作赋于今过十年。
乍一看是十分难懂的,其实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两个典故。
古时欧阳修曾说,自己做学问写文章主要是在马上、枕上和厕上完成的,即为“三上”。
左思曾用十年完成《三都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要有灵感就会随后记录,即使是上厕所也带着笔,即为下联的“十年”。
这幅对联也是告诉大家,要珍惜时间,即使上厕所也是可以学习的。
清朝有个叫徐珂的曾经在自己的书里记了这样一件趣事:
曾经有个书生,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但又不会种地、经商,于是自己想了个办法,打算在路边盖个茅厕,收集粪便卖给别人。
书生就住在茅厕附近,经常会闻到臭味,因此如果有的人拉得多,不放屁,书生就很开心;但如果有的人光放屁不拉屎,书生就很生气。
于是就在茅厕上题了一副对联:
但愿你来我往;
最恨屎少屁多。
可谓一针见血,异常直白。

比之于上文,接下来这副对联就文雅许多,因为它含有谜语:
七条严妇戒
四品受夫封
这又该作何解释呢?众所周知,古代女性地位十分低下, 稍有不慎,就会犯七出之条,这也是古时休妻的七种理由。
休妻嘛,通俗一点,就是把妻子赶出家门,是为“出”。
古时候,丈夫做官,妻子可以享受封荫。官职为一品二品,妻子可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因此,这下联的谜底即为“恭”。
上下联合起来,即为“出恭”,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不过说起给厕所写对联,还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他就是唐伯虎。
周星驰一部《唐伯虎点秋香》早已深入人心,但其实历史上的唐伯虎却并非那个名利双收,生活富足,抱得美人归的风流才子。
他书画双绝、才情卓著,年少时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但却并未如电影一般迎娶心上人走上人生巅峰。
唐伯虎二十多岁时,人生突逢变故,父亲、母亲、兄弟姊妹、妻子儿子相继去世,任谁接二连三的遭遇丧亲之痛,怕是都会一蹶不振吧。
唐伯虎就此流连于烟花巷陌之中,借酒浇愁、醉饮忘忧。
好不容易在朋友的劝诫开导下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却在参加科考时,因为一桩考试作弊案被牵连,从此失去科考资格。
尽管在查明真相后,朝廷给唐伯虎封了个地方小吏作为补偿,但唐伯虎却深感受辱,并不领情。

而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作为“无业游民”,他的生活愈加穷困落魄,靠卖字画维持生计,尽管如此,却依旧时常入不敷出。
某一天,当地县令盖了一间茅厕,他想找人为新的茅房写一副对联。
但大部分文人雅士觉得给茅厕写对联有些自降身份,即便赏银有十两之多,也并不愿意接这份差事。
唐伯虎听说后,立马来到县令府上,只要能挣钱,何须在乎那些虚名,略一思索,洋洋洒洒写下一副对子:
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
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副对联,贴切又不失文雅,县令看后十分满意,连忙付了赏钱。

本来看重唐伯虎的才华想留他在府中做事,奈何唐伯虎早已对官场毫无留恋,因此委婉拒绝后,便潇洒离开了。
走前,又留下了另一幅对联: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
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为柴米油盐而四处奔波,即便放弃一些所谓的精神追求也无可厚非。
况且每个人心中大抵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繁忙的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重获自由与舒适。
随后整装待发,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轮的未知与挑战。
人生永不止步,惟愿你我生活明朗,积极健康。
写留言,免费领《毛主席诗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