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与她的诗词 秋瑾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出生于1875年,卒于1907年。她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婚前少女时期、初为人妇时期、小住京华时期、投身革命时期。我们可以从秋瑾的诗词作品中看出在每个阶段她的女权思想是不断发展的。 一、婚前少女时期 秋瑾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秋瑾的父亲为秋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母亲是浙江萧山望族之后。秋瑾幼年跟着兄长在家塾读书,喜欢读文史书籍,擅长作诗写词。她十一岁就会写诗,“偶成小诗,清丽可喜”,并时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诗词集,吟哦不已”。(《秋瑾诗文选注》)秋瑾不仅喜爱文学,也十分崇拜历史上建立伟大功业的英雄人物。受这些英雄人物的影响,秋瑾从小跟随长兄习武,练就了一身本领。 这个时期体现秋瑾女权思想萌芽的作品是诗歌《题芝龛记》。 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 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搘撑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 靴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嫡来尘世耻为男,翠颦荷伐上将坛。 忠孝而今妇女子,千秋羞说左宁南。 这首诗通过对两个女英雄秦良玉和沈云英的歌颂,表达了秋瑾反对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荼毒,认为女性也可以像男性那样成就一番事业。 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存在一种把女性物象化的修辞手法,如把女性比作“如花似玉”、“弱柳扶风”等。这种修辞手法的特征是一种男性凝视,即女性处于被观看,男性处于话语中心的地方,女性作为被观看的物品成为了男性欲望中的一个丧失了性别主体意识的客体。 秋瑾此诗中虽然以 “蛾眉” 、“翠颦”和“红颜”指代女性,但与传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不同,作者有意将之与靴刀、马和戎装并列,从而刻画了女性的另一种和男性相似的形象和气质,表现出秋瑾追求的新型女性形象。女性也不再是男性赏玩的对象,而是有自主意识的主体。 二、初为人妇时期 1896年秋瑾因为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被迫与王廷钧成婚。秋瑾理想的婚姻是夫妻双方志趣相投、彼此相爱、互相尊重。她在《精卫石》中有写道: 此生若是结婚姻,自由自主不因亲。男女无分堪作友,互相敬重不相轻。平日并无苟且事,学堂知己结婚姻。一来是品性学问必皆晓,二来是情性志愿尽知闻。爱情深切方为偶,不比那一面无亲陌路人。平日间相亲相爱多尊重,自然是宜家宜室两无慎。(《秋瑾诗文集》) 但现实中她与封建保守势利并有着大男子主义的纨绔子弟王廷钧的婚姻生活难以合拍,无法沟通,导致这段婚姻让她感到失望至极。她自叹:“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这时她并没有像传统已婚女性那般束缚于闺阁之中,而是常与思想先进的唐群英、葛健豪等后来的女权运动先驱者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她们聊天的话题并不是男人、首饰等凡俗之物,反而是国家大事,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颇有几分男子的风范,有过之而无过及。如唐群英诗作《回赠秋瑾》: 易髻而冠谁解恨?如蚕作茧我何忧!生为人杰岂无路,且许芳馨结伴游。 在与她们的交谈中,她的女权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对女性的身份和命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小住京华时期 1903 因王廷钧进京赴任,秋瑾一家前往北京居住。在小住京华期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秋瑾目睹祖国大好河山被外敌肆意践踏,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时,她忧国忧民,写下《杞人忧》这首诗: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这首诗明写是忧国之恨,暗里更是女身之恨,是对闺秀形象的一种否定,因为她虽为女身,但并非是身在闺阁漠不关心时事的女性,而是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男性化价值取向,有着浓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秋瑾因王廷钧与朋友去了妓院,在生气之下穿男装逛戏园听戏。王廷钧得知此事后家暴了秋瑾。这件事让秋瑾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为女性,却不屑于“作蛾眉”,她的心中有着像男性一样的刚毅与远大抱负,怀着一颗“比男儿烈”的赤子之心,此时的秋瑾为社会确立了一个全新的女性标准:自谋生路,自立自强,不依赖男权而生存。 四、投身革命时期 从日本回来后秋瑾投身革命与妇女运动。在她的诗歌中表达了更加高亢激昂的感时忧国之作,展现出秋瑾更加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如《有怀》:“日月无光天地昏,沉沉女界有谁援?……可怜一幅鲛绡帕,半是血痕半泪痕!”秋瑾在这首诗中主张男女平等,而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是妇女自己解放自己。 《精卫石中诗》:“踏破范国去,女子志何雄?……他时扶祖国,身作自由钟!”秋瑾认为女子和男子一样,也可以有宏大的志向,也可以报效祖国。 《寄友》:“何人慷慨说同仇?谁识当年郭解流?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秋瑾接连运用了两个问句,语气强烈地号召友人在国家危难时刻应该从传统的男女观念中解放出来,女子应和男子一样担负起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的重任,并亲身实践,投身到革命爱国运动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女性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并非意味着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对立,而是通过女性特有的一面如冷静、坚韧的气质与男性气质结合起来,从而报效祖国。这一点在秋瑾身上完美呈现。秋瑾投身革命后被捕,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以壮烈的形象牺牲了。而她留给后人的自身形象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和后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不再只是居深闺,不再只是操持家务,女性还可以是文学家、革命家,女性还可以在这些男权主导的领域实现男女平权。 结语 总的来说,秋瑾从小就具有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在婚后她的女权思想受唐群英、葛健豪等进步女性的影响,女权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在小住京华期间,血淋淋的战争和被王廷钧的家暴加深了秋瑾的女权思想;在投身革命中,她把女权思想付诸于实践并启蒙了广大女性。 文字来源|莫经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她的杂谈 |
|
来自: 罗生门mp1td0s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