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多久没在ATM上取款了?

 新用户3690zfAY 2021-12-15

上周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一趟银行用ATM操作一些事,猛然想起,距离上次来ATM取款差不多过去了2年了,有了各种电子支付手段后,很久很久没取钱也没来过ATM了。

曾经ATM也是一种人类非常伟大的发明,我们不需要排队等待取款,而是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机器,实现钱随处可取。只是,伟大的发明总会被另一种代替,最后逐渐成为历史。

机场的ATM取款机

ATM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意为自动柜员机。银行业内通常称为自助机具或自动存取款机,因大部分用于取款又称自动取款机。它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智能装置,利用磁性代码卡或智能卡实现金融交易的自助服务来代替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作为银行储蓄或信用卡终端设备,持卡人可通过ATM使用信用卡或储蓄卡,根据密码办理自动取款、查询余额、转账划拨,还可进行现金存款、存折补登、更改密码、手机充值、支票存款等业务。

1939年,Luther George Simjian就发明了ATM的雏形。他将当时与硬件设备相关的20个专利组合起来,并说服Citicorp公司去做一个样板试验产品。6个月后,作为花旗银行前身的纽约市第一国立城市银行反馈认为该产品确有需求,但用者寥寥,因此并未推广。

1965年,英国工程师詹姆斯·古德费劳(James Goodfellow)与人合作发明了一个可以读取加密卡的现金兑取器,1966年5月2日获英国专利,该专利也在美国获准。随后,世界第四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取得该机器的独占协议,并签订了订购75台机器的意向书。1967年6月27日,位于英国米德尔赛克斯郡安菲尔德的巴克莱银行安装了世界第一台现钞发放机。

该机器可用一张支票激活启动,每张支票都有不同的化学记号,以分辨用户的身份。支票的面额统一标准,为10英镑。不久,英国国家威斯敏斯特银行推出了用磁卡激活的现金兑取机。

很快,这项新技术从英国跨过大西洋传到美国,现代意义ATM的概念提出于1968年,原型机出现于1969年。Don Wetzel是ATM部分专利的所有人和发明ATM的主要贡献者,当他在银行柜台排队等候取钱时,萌发了发明ATM的想法。当时,Wetzel是开发包裹自动化处理设备的Docutel公司负责产品规范的副总裁,该公司另外两个拥有专利的是首席机械工程师Tom Barnes和电子工程师George Chastain,他们说服公司花费500万美元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ATM,其最大的进步在于交易结束后磁片还能再度使用。

初期的ATM虽然使用了磁条卡,但技术属于初级阶段。当时的ATM只能提取现钞,而且只能脱线使用,这意味着ATM把钱吐出后,并不会马上从你的账户上把钱扣掉,因此银行非常在意给哪个用户开通使用ATM的权限,仅允许有着良好信用记录的用户在ATM上操作。

接着,Wetzel、Barnes和Chastain共同开发了第一个真正用于ATM的塑料制银行卡,该卡拥有客户账户的相关磁条信息和一个个人ID号,以在取钱时做验证。研发中最重要的过程是将信息加密后存储在磁条上,然后将磁条加在专用卡上。研制成功后,Doctuel将ATM卖给了纽约化学银行。

1969年,第一台ATM原型机安装在纽约的化学银行门外。这年的9月2日,该银行打出一则广告:“我行将在9月3日早自动柜员机上9点正式营业,此后不再关门。”所谓“不再关门”指的就是在银行职员下班后,持有磁卡的客户可以通过取款机从自己的账户上提取现金。1973年,Docutel公司申请了ATM的专利。

早期的ATM机

1973年9月25日,Docutel公司获得ATM的专利权。此后,其他一些大公司也看好机会,进入ATM的制造领域。

ATM真正开始为银行带来效益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花旗银行总裁的沃斯通看好ATM的前景,投入了1.6亿美元使花旗的ATM遍布整个纽约。有趣的是,1978年末的一场暴风雪,市民们不愿在这种天气里去银行排队,花旗银行又适逢其时发布了广告,ATM从这场暴风雪后开始深入人心。

起初,ATM主要用来处理信用卡。1972年,克里夫兰城市国家银行成功引进一种可在ATM上使用的借记卡。20世纪70年代中期,花旗银行研制出使用芯片卡的ATM,这使该行的存款市场占有率快速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各大银行决定将ATM联网,客户可以跨行从事金融交易,同时银行卡也被逐步统一,由此更加快了ATM的推广。在1975年,美国仅有5%的家庭每月使用一次ATM,而到了1993年就有46%的家庭每月使用一次了。

ATM网络一开始还是只专属于单个银行,后来,不同银行的ATM连在同一网络上,逐渐形成共享网络。这样,扩大了银行服务的地理范围,客户就可以使用网络里所有的ATM,而不仅限于发卡行。

美国的共享ATM网络在20世纪70年代初初步形成,中期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Docutel公司推出与银行主机联网的ATM,可以存取款并转账。1977年,MPS建立了Jeanie网络,这是第一个在线共享的ATM网络。1980年,共享网络占所有ATM网络的18%。


1985年,包括化学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为对抗花旗银行,组建了名为“纽约现金交易所”的网络,实现了所辖800台ATM联网通用。这迫使花旗银行遵从行业标准,转而使用磁条卡。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4%。如今,几乎所有的ATM网络都可共享,客户可实时了解账户余额和支付情况,ATM与银行机构的比例已达4:1。

在香港,1971年引进了第一台ATM,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使用高峰。

中国内陆的第一台ATM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引进了一台ATM,主要用于展示。这台展示用的ATM机还未联网,只能提款,为此,珠海中行还特意发放了一批提款卡,这么一台ATM机有一吨多重,安装甚至需要用吊车。

1988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入口附近立起了一台ATM,这是中国用于日常使用的第一台ATM取款机。当时,一群人围在机器四周,观察、讨论,有年轻人问,“这是电子计算机吗?”正在调试机器的工作人员只能一一解释,“这是自动提款机,可以用来提钞票的。”人们好奇地伸手触摸它,绕着它转了几圈,最后还是走到柜台边排队取现。
  
直到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金卡工程,也就是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形式实现货币流通。这一政策初步推动ATM在国内的发展,1993年年底,中国ATM保有量超过2000台。

当时上海工商银行的ATM推广广告

我国银行业ATM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到了1996年底,我国国内的ATM装机量已达15000多台,其中仅1996年就新增4400多台。到了1997年,各地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也都发卡并推出了各自的ATM系统。一些外资银行也瞄准中国ATM的炙热市场,抢占繁华地段,推出他们的ATM服务。

在2005年前后,每个银行都在推广ATM,到了2009年,ATM进入鼎盛的黄金时代。但是,线下电子支付的普及,ATM的劣势愈发明显。

一台ATM机的成本主要包括约30万元的购置成本和日常的运营成本,其运营成本则包括日常的通信费、电费、人力成本及维护成本,其中在银行网点之外布设的离行式ATM机运营成本更高。随着越来越少的现金存取需求,ATM真的是“英雄迟暮”了。

参考资料:《商业银行ATM全生命周期管理》蔡宁伟;《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 陈君慧;《面向21世纪的金卡工程》朱彦;《ATM遭遇“中年危机”》李晓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