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千万不要折腾观赏鱼和鱼缸,因为一不小心就带来水霉病,详解防治方法

 涛儿—taoer 2021-12-15

因为最近新加了两口鱼缸,所以鸫龟先生曾发布过几篇鱼缸开缸方面的文章或微头条,几乎在每一内容前面,都有一句友情提示:“冬季容易发生水霉病,不适合折腾鱼和鱼缸”。为何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冬季的鱼缸里,特别是冷水鱼缸里,有一个现象特别令人头疼,那就是鱼动辄就长白毛,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即为鱼水霉病。

虽然水霉病并非不治之症,但如果发现不及时,也极有可能造成鱼死亡,甚至因此而整缸团灭。截止到目前的两个多月时间内,鸫龟先生野采的原生鱼,至少已经出现过三四拨水霉病了。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在上周,刚刚造成一条食蚊鱼死亡。由此可见,水霉病在冬季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那么在冬季折腾鱼和鱼缸,为何这么容易就发生水霉病呢?鱼患上水霉病以后,又要如何去防治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供感兴趣及对此有困扰的朋友们参考。

一、冬季少折腾鱼和鱼缸,当心带来水霉病

造成冬季鱼爱长白毛的原因是水霉菌,在全球各地淡水和湿润土壤中广泛存在。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影响我国淡水生物的水霉菌,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在自然界中,水霉菌是一种腐生性微生物,主要寄生于水中动植物尸体上,部分菌种也可在水生动物伤口和腐烂的鱼卵上寄生。

水霉菌通过菌丝体(丝状体)吸收营养,供自身生长发育,以孢子的形式在水中进行传播繁殖。值得一提的是,水霉菌的孢子带有鞭毛,可以在水中游动。在鱼体表面出现伤口(如掉鳞、粘膜破坏等),特别是因组织坏死而出现腐肉时,游动孢子就会乘机寄生上去,在伤口部位着生出菌丝。这些菌丝像树根一样,扎在鱼体皮肤中,向着肌肉深处生长,疯狂吸取营养,迅速生长,然后再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去感染其他受伤的鱼。

水霉菌感染初期,菌丝主要向内生长(称为内菌丝),深入伤口的肌肉中,因此肉眼看不到鱼有明显变化。随着菌丝不断增生,分泌出蛋白分解酶,分解鱼肌肉中的蛋白质,作为自身生长的营养。之后吸收了鱼体大量营养物质的菌丝,开始向外生长,在伤口周围形成肉眼可见的棉絮状外菌丝(俗称白毛)。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也就到了水霉病的中晚期了。菌丝和鱼伤口组织粘连在一起,鱼体组织进一步坏死,造成鱼游动失常,食欲不振或拒食,身体消瘦,最终可能会因衰竭而死亡。因此,水霉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可以显著减少死亡率;真到了肉眼可见的大量白毛阶段,鱼死亡率还是相当高的,特别是体型小的鱼。

水霉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需要同时具备低温和鱼体受伤两个条件才能发生水霉病。研究发现,尽管水霉菌在5-26℃范围内都可生存,但13-18℃是其最适宜的繁殖温度,水温在26℃以上较少发生。一般水温在15℃左右,从感染到长出肉眼可见的棉絮状菌丝体,只要3-5天,蔓延速度非常快。

冬季水温符合水霉病爆发的低温条件,之所以不提倡折腾鱼和鱼缸,是因为此举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促进水霉病的发生:

(1)容易造成鱼体受伤,增加感染几率

冬季折腾鱼和鱼缸,在鱼捞入捞出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鱼鳞掉落、体表粘膜破坏等问题,增大了感染水霉菌的几率。同时冬季也不适合入新鱼,无论是购买,还是野采,都会涉及到鱼捕捞、运输、转缸等一系列问题,容易造成鱼体受伤,进而感染水霉病。

以鸫龟先生为例,所养的鱼都是野采的。在鱼捕捞、放入鱼桶、带鱼回家、鱼过水及最终入缸等环节,稍有不慎,都有造成鱼受伤的可能。从深秋至今,已经先后有虾虎鱼、麦穗鱼、食蚊鱼以及黑壳虾等多条鱼虾因水霉病而死亡。但同样是鱼体受伤,在夏季就不会出现水霉病。因此,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出去野采了。偶尔出去,也是野采小虾为主,因为有外壳保护,小虾不容易受伤,也就很难患水霉病。

(2)容易造成腐败物沉渣泛起,增加患病几率

鱼缸中的底沙、石头,以及缸底清理不便的死角等处,会吸附、沉积有大量鱼食残渣和鱼粪便等腐败物。在高温季节,它们会被腐生菌很快分解。但在冬季,因为腐生菌低温休眠,分解速度十分缓慢,这些腐败物反而成为滋生水霉菌的温床。在倒腾鱼缸时,随着底沙的翻动、石头的搬动,这些腐败物会沉渣泛起,其中的水霉菌就更容易接触到鱼,带来水霉病。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鸫龟先生在多年前,曾有过一缸圆尾斗鱼因水霉病而团灭的惨痛经历。大家都知道,斗鱼生性好斗,群养难免会因争斗而受伤。当时是冬春之交,为了改善鱼缸环境,野采了些水草,种植在鱼缸的底沙里。在这个过程中,底沙被大量翻动,其中的腐败颗粒物被搅动起来,悬浮于水中。两三天后,斗鱼即开始大面积长白毛,不到一周十余只斗鱼,全都得了水霉病,最终因此而团灭。自此以后,在鱼缸中一般不再放底沙,且11月至来年5月初这段时间,也基本不动鱼缸,以维持稳定为主。

综上所述,冬季由于温度适宜,是水霉病多发的季节之一。此时折腾鱼和鱼缸,很容易造成鱼体受伤以及增大与水霉菌接触的机会,患上水霉病,因此应尽量避免此类操作。当然,就算万分小心,但百密一疏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且造成鱼体受伤的机会确实也太多,这就决定了在冬季水霉病具有多发性特点。那么,鱼患上水霉病后,应该如何去防治呢?

二、鱼得了水霉病应该怎样去防治?

水霉病虽然令人十分头疼,但对于其防治,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单纯靠杀灭水霉菌是行不通的做法,其防控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1、水霉病应该以预防为主

水霉菌及其孢子在淡水中广泛存在,对鱼或鱼缸的消毒,都是暂时的,注入新水以后,里面仍然有水霉菌,符合条件就会重新爆发。同时,消毒药物使用不当,例如选择了毒性强、刺激性和腐蚀性强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甲醛等),可能会造成鱼体表粘膜大规模破坏,更增加了感染水霉病的机会。

由于水霉菌是条件致病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阻断水霉病的诱发条件,来预防其发生。做法也简单,一是加温饲养,水温在28℃左右即可极大减少水霉病的发生;二是防止鱼体受伤,不给水霉菌侵袭的机会。这两条做到任何一个,都可避免水霉病大规模爆发。

之所以强调水霉病应以预防为主,也与此病的特性有关,它并没有免疫性,只要符合条件就爆发。也就是说,鱼得了水霉病,你今天治好了,明天鱼又受伤了,那么它仍然会继续感染,没法根治,也没有什么特效药。

著名原生动物学家、中国鱼病学创始人、国内鱼类水霉病开创性研究者倪达书先生,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对比了当时治疗水霉病有效的孔雀石绿、重铬酸钾等药物,发现即使是最好的药物和最佳的使用方法,对患水霉病的鱼只是在早期有效且效果有限。因此倪达书先生提出,防治水霉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通过减少鱼体受伤,来避免水霉病的触发。实践证明,这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在鱼缸中养鱼,同样也应该如此。

2、水霉病要用什么方法和药物治疗好?

通过预防,可以有效避免水霉病的发生。但鱼在饲养过程中突发情况很多,因此即便十分小心,还是难免要出现水霉病。对于已经生病了的鱼,还是要积极治疗的。那么水霉病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及药物进行治疗呢?

(1)水霉病用药的总原则

对于水霉病的用药,目前鱼友基本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这是细菌性感染,强调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杀菌;另一类认为这是真菌性感染,应该用抗真菌的药物治疗。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水霉菌归属的认识不同。从生物分类来说,水霉菌是真核生物,并不是细菌这类的原核生物,它并非细菌。水霉菌具有菌丝,依靠孢子繁殖,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真菌,被归为卵菌纲。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水霉菌在进化起源上与其他真菌明显不同,可能是由双鞭毛绿藻进化来的。现在已经将水霉菌移出了真菌界,将其归入不等鞭毛生物界。

也就是说,水霉菌不属于细菌,除非出现合并细菌感染,否则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而且还存在因滥用而产生抗药性的弊端。虽然从起源上,水霉菌和真菌并不一致,不再属于真菌,但在形态和功能上,水霉菌与真菌相似,属于类真菌生物。因此,应该选择杀真菌的药物,而不是抗生素,这是水霉病用药的一个总原则。

对水霉病的另一个用药原则,是隔离治疗,合理用药。很多鱼友一遇到水霉病,就慌了神,通过各种途径,咨询了各种治疗方法,买了多种药物,一股脑都下到了鱼缸里。结果水霉病没治好,鱼却死的更快,甚至团灭,这其实是典型的过度治疗。建议将生病的鱼先隔离出来,原鱼缸通过等温换水,每天换掉30%左右的水,继续观察。轻易不要全缸下药,是药三分毒,全缸下药可能会杀死水霉菌,但同时也会杀死益生菌。一旦益生菌大量死亡,水霉菌反而更容易爆发,因为没有了制约力量。只有发现原缸大量感染时,才建议直接全缸用药,否则将病鱼隔离出来单独用药更为合适。

对于药物的使用,除非有确切证据,表明两种或多种药物具有促进作用,否则不建议同时使用。这是因为,一方面药物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使药效相互抵消;二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把握不好用量,毒副作用更强,很容易毒死鱼。一般建议一次用一种,使用三天以上无效果,再考虑其他药物。

(2)常用的水霉病治疗方法与药物

对于水霉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通过提高水温,来抑制水霉菌繁殖,进而控制水霉病的爆发;二是选择药物,杀灭或抑制水霉菌,达到治疗目的。通常情况下,加温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效果更好。这两类方法,分别简述如下:

加温治疗法

由于水霉菌是低温致病原,因此通过提升水体温度,即可有效防治水霉病。一般建议将水温缓慢加温到28℃左右,并稳定住,对轻度水霉病,约3-7天左右即可治愈。

上文中我们说到水霉病用抗生素无效,但也有很多鱼友会说,我用了土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很快就控制住了啊。鱼得了水霉病以后,“加温、下土霉素”确实很多人都在用。但我们要明白,真正起作用的是加温,而不是抗生素,因为水霉菌不是细菌。是水温的提升,抑制了水霉菌,只是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将功劳记在了抗生素头上。

注意要点:适合预防或早期水霉病,到中晚期以后虽然也可以抑制,但效果不好。比较严重的水霉病,建议加温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法

从现状上来看,对于水霉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现有的药物一般都是在水霉病早期效果较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孔雀石绿曾经是治疗水霉病的特效药,但它毒性太强,高残留,且具有致癌、致畸性、致突变的“三致效应”。自从2002年以来,已经作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禁止使用。但对于宠物观赏鱼,孔雀石绿还是可以使用的。只是由于它药性太毒,非到万不得已,强烈不建议使用。

下面将治疗水霉病常用的药物及用法,归纳为下表所示,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使用时注意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控制好浓度和用量,以免因过量对鱼产生毒害,甚至造成死亡。原则上应该优先选用毒性小、刺激性和腐蚀性低的药物,只有这类药物无效时,才选择毒性强但疗效更好的药物(如孔雀石绿等)。

鸫龟先生常用的药物,是上表中的万分之四食盐和小苏打合剂。这是倪达书先生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了水霉菌是淡水微生物,对盐分较为敏感的特点,加入食盐抑制其生长。小苏打(碳酸氢钠)的作用,除了增加水中盐度,同时可以提升水体酸碱度(pH)。研究发现,水霉菌在接近中性的水中更容易繁殖,而在偏碱性环境,不容易爆发,当pH>8.0时基本不出现。这个方法也非常简单,根据鱼缸里的水量,按万分之四的浓度(0.04%),计算出需要的食盐和小苏打用量,溶于水后,泼洒到全缸即可。

万分之四的浓度,既可以对水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大部分鱼类也是足够安全的,可长期使用而不产生毒害。实际使用中,也可以酌情提高浓度,如0.08-0.1%左右,不过浓度越高,使用的时间应越短(可通过换水来调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食盐和小苏打合剂,仅对预防或早期水霉病有效,对严重的水霉病没有效果。因为它只能抑制菌丝生长,但无法杀灭水霉菌。从鸫龟先生的实践来看,一旦小型鱼(如虾虎鱼、食蚊鱼等)因水霉到了明显白毛阶段,病鱼很难用这个方法治好,但隔离出病鱼后,可以确保原缸里的其他鱼不再发病。

三、结语

水霉菌是一种低温环境下的腐生微生物,在冬季容易引发水霉病。此时折腾鱼和鱼缸,一方面容易造成鱼受伤,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水霉菌感染鱼的机会,因而是不推荐的。

水霉菌在淡水中广泛存在,但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低水温和鱼体受伤都满足时,才会引发水霉病,且水霉病无免疫性,目前也没有特效药,因此对于水霉病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尽量控制条件,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水霉菌在低温下更容易繁殖,因此通过加温即可有效抑制其繁殖,且无毒、无害,是首选的治疗水霉病的方法。对于病情较严重的鱼,可以通过加温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原则上应该优先选用毒性小、刺激性和腐蚀性低的药物,只有这类药物无效时,才选择毒性强但疗效更好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