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胖:从李子柒到张同学,“农村范儿”为什么总能“出圈”?

 靠你了谭胖 2021-12-15

最近这些天,“张同学”和曾经凭借“田园风”走红国内外的李子柒一样被很多媒体报道,这些报道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专注于研究“张同学”的增粉速度:

自媒体平台发布近50个短视频,平均每个月涨粉20万,拥有1300多万粉丝,且目前继续保持“高速涨粉”的速度。而这一切距离他发布的第一个视频才不过两个月的时间。

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火爆出圈”还引起了官方媒体的注意和持续报道,以至于人民网评通过抖音上的官方平台评论说:“我们呼吁更多的'张同学’的出现”、“去记录真实的中国,让乡村生活走到观众面前来……”等等。

这样看,“张同学”已经算是这段时间以来自媒体界妥妥的“黑马”。

有人说他是男版的“李子柒”,因为虽然同是农村生活的自我展示,但“张同学”风格实在太过于“原生态”,所以又叫他“糙版李子柒”。身为一个“农村大龄单身汉”,“张同学”的日常包括起床、洗漱、做饭、赶集……还有去小卖部买东西赊账。

另一方则在他的“光速涨粉”中开始质疑一件事:

这个所谓的“张同学”在视频中的一切,包括其“农村单身汉”是否只是一个人设?而在其背后,是否也有一个强大的专业团队在支撑和运作?


01

一个人的“好莱坞”

在网上有人专门针对张同学的视频《青山高歌》做过分析:

在一个全长7分50秒的视频中,共有190个左右的分镜头,其中8秒以上的长镜头4个共46秒,除此之外,在剩余时间里,一共切了186个镜头,平均2.28秒一个。

这只是其中一项分析,我也看过“张同学”的大部分作品,如果单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出彩处,关键还是在于他与其他同类题材制造者在制作上存在的巨大差异,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专业。

在抖音#张同学视频的细节有多牛#的话题下,不少人都开始发现他平均每条视频的分镜头次数和时长,还有模拟第一人称视角,手持镜头和声音处理、增强代入感等给观众制造的“视听连贯性”,这些连贯性全部都完美地融汇到“张同学”向我们展示的用瓢乘水喝、把钥匙放鞋里。只说一个简单的进门换鞋的动作——

开门、进门、烘鞋、穿拖鞋等特写镜头,切镜速度不过2秒,这种镜头量和剪辑速度已经堪称好莱坞大片水准。这种专业水平更像是“张同学”在短视频领域对所有人进行的降维打击……

目前“张同学”自己爆料说他叫张凯,出生于1986年,辽宁营口人。高中没有毕业,曾参与创作过“八零愣子”、“二小姐乡村生活”等短视频账号,还参演过若干情景短片。“张同学”是他首次一个人完成全部内容的独立作品,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记录农村生活,没想过“一下子火了”。

当然,有没有专业技能和专业团队的运营尚待证实,起码这种运镜和剪辑水准在我看来确实不想是一个高中肄业且没有在相关领域有专业工作实践的人能独立完成的。

我想说的是,除了“好莱坞”式剪辑的加持,“张同学”在视频中展现的那种农村的烟火气和东北田间地头的生活,人情冷暖与独特的田园人文,也许才是其获得“顶流”的秘诀之一。

02

馋煞人的“农村范”

“怀旧”和“代入”是文化产品的一种附加属性,先说“怀旧”:

“张同学”的第一视角下的农村,是一个人的老屋子,在老屋子里有碎花被、珐琅杯,还有旧海报和葫芦瓢。这种为观者提供的质朴感必然于当下压力超大的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想象共同体。

再说“代入”:

无论是李子柒的“诗歌田园”还是“张同学”的“糙汉田园”,或者是曾经的GIAO哥与“华农”们的“口腹田园”,都是一场也许精致、也许浪漫、也需要粗俗的个人迷梦。

“张同学”的迷梦里,他永远是一个大步流星、风风火火的人。他永远大步流星、风风火火,无论是喂鸡、喂狗、做饭、洗衣……

每一个镜头都毫不含糊、干脆利落,让人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饱满的情绪和力量感。而其独特的处理手法又让每个观看者都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有无比真实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生活在农村中。

“张同学”试图通过这些与“城里人”截然不同的状态建立一条两个不同人群间的情感链接。

问题来了,“农村题材”不限于影视,短视频里都在“卷”,“张同学”不是“农村视角”的第一人,凭什么会这样出圈呢?

我认为,或许“情感链接”是决定内容“贴不贴”人的主要评判标准,前如粉丝破亿的李子柒,哪怕网上很多农村出生的网友一个劲地骂她“假”、“摆拍”、“做作”,都无法抵挡数以亿计的城里人甚至外国人对李子柒镜头下中国田园诗意的向往。

归根结底,这种追捧用直观的消费心态来阐述,只有一句话:

“我逃避、我恐惧、我沮丧,所以我羡慕、我向往、我渴望。”

当农村“生活”随“张同学””的出圈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蕴藏在被生活和疫情重重碾压之下的城里人已经把积蓄的情绪与无奈化为对一个农村糙汉的追捧,至少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生活在东北农村的“张同学”永远那么不靠谱却对生活充满热爱,简单地像个单细胞生物,却让人觉得“原来人可以活得很简单”。

这也能解释当“张同学”出圈后,各地纷纷出现“张同学各地分学”的现象,抖音上更涌现出“李同学”与“王同学”们,用相同的花棉被和BGM涌进一场狂欢中,在2021年的尾声,把农村题材推向短视频流量的顶峰。

03

流量潮的“然并卵”

“张同学”的出圈,不会是农村题材的第一次顶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在短视频的各路争霸赛上,农村题材有浪漫也有土味,有精致也有简陋,得益于网络让“乡村一代人”的自我呈现五花八门,也让其存在意义似乎成为了新一轮的流量密码。

如今“张同学”似乎也在重复之前“GIAO哥”们的老路,用“原生态”和不修边幅满足大家的猎奇与幻想,有人称之为“淳朴”,有人称之为“蓄谋已久的淳朴”,所疑虑者同李子柒一样——

刻意渲染、降维打击。

但根据数据统计,一个千万级账号的“生存”周期大概在两年左右。民众的偏好风向也一直在飞速变化,今年以来,以猎奇和审丑为卖点的“郭老师”、“铁山靠”等人相继被封禁账号,而“第一农村田园网红”李子柒也早已陷入资本迷局。

短视频从业者对于方向的把控远比他们自己所想象的要难。

正如“张同学”自己也承认,他前后参与的自媒体账号都没有变现,“做着做着人都走散了,快变现的时候就分开了。”至于他自己未来会走向何方?也不仅仅是现在急于模仿他的“李同学”和“王同学”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张同学”自己要想到的问题。

尽管农村题材可以给与人们一个很好的话题,让大家通过视频看到生活外的另一种可能性,但“内容时代”依附的价值依然是建立在大家口味喜好的基础上。

“张同学”说“后续卖卖自己家乡的农特产品。”似乎又回到了“初始带货时代”的起点:

博流量和关注度,附加自身或第三方品牌价值,通过直播在线销售变现。

问题是,“张同学”也好,李子柒也罢,其承载内容与创立目标是否与“别人要求的”和“自己想要的”达到一致?

哪怕官方平台呼吁更多的“张同学”出现,“用专业的技术去记录真实的中国,让乡村生活走到观众面前来,吸引更多的人去支持乡村振兴,挖掘乡村魅力……”

但这种“口头表扬”式的勉励显然不是“张同学”初始行动的目的。

他面对的最大“危险”还是“内容和热度周期过去后的何去何从”——“粉丝”那么多,卖点啥好呢?还是“赔本赚吆喝”吸引“资本入局”?起码在保持账号生命力这一问题上,“张同学”也该开始思考一下了。

也许在未来,农村题材的短视频内容经营依然可期。

但究竟还是不是“张同学”?同样也存在很大的变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