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揭秘:佛陀说“一碗水八万四千虫”的真相

 激扬文字 2021-12-15

偶然浏览到一个名字叫做张某谦的人写的文章,高呼要“远离这七种痛苦!”他说的是什么“痛苦”呢?原来,他说的是“简单而言坚持肉食有七种苦,下面给你们娓娓道来。”

我扫了一眼这篇文章的内容,真是满纸荒唐言论,道听途说加谣言汇合,总是在一个错误的结论的基础上,再推论出另外一个错误的结论,可谓是“错上加错”“愈走愈偏”。本待开一长篇,细说他为什么那篇文章的观点是胡言乱语,但看见其文中有这么一句:“佛家说...我们每一块肉都是欠了动物命债的。欠债太多,将来债主会来要债,想想就让人觉得害怕。”我恍然大悟,原来张某谦是一佛家弟子,或者最起码是信一点的。难怪他在认识上与世俗不同,其知识结构也与主流迥异。

佛家弟子所谓“吃肉相当于欠了动物命债”的说法,源于对佛教中“因果报应”之说的附会。但其实仅是内陆的佛教僧侣不能食肉,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僧侣是可以食肉的。就连佛陀悉达多在世时也是食肉的,还喝牛奶。佛陀原先是禁止僧侣工作的,只能乞讨。后来佛陀去世,佛教寺院兴起,印度的僧团认为,如果自己种地,不可避免要伤害到地里的生命,那就是自己会沾染上“业力因果”。怎么办?僧侣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雇佣农民给自己耕作,这样自己就不用沾染“业力因果”了。

佛陀的剧照

有人说,佛陀太伟大,生前就具有“大智慧”。比如,当时还没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才由荷兰的詹森所首创——他就说“一碗水有八万四千虫”,这比科学家还厉害。科学家也是近代才知道水里面有微生物,可是佛陀比科学家早2000年就知道了。这不是“大智慧”吗?其实,这仅是一个谣言,是某些人欺负大家没看过佛经,故意编造出来的话。我查阅了佛经的原文,确实提到了所谓的“一碗水有八万四千虫”的信息,但那并非是佛陀的原创,仅是引用耆那教的说法。记住:网络上宣称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文章,多没有客观实际,也没有正确的引用典籍原文。某些人为了拔高自己的信仰,就故意断章取义,或者无中生有。这显然不是一个诚实的做人态度。做人都不诚实,信仰又怎么能信得好?

我并不是说佛陀不伟大。其实以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还是很伟大的。佛陀的伟大之处在于,懂得向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宣战,他的武器就是宣扬“众生平等”的观念,用“无常、流动”来否认婆罗门教的神。连婆罗门教的神都否认了,自然就没有那些“天经地义”的种姓制度。历史学家范文澜和哲学家任继愈认为,悉达多生前是受到了婆罗门阶层的政治压迫的,所以他很痛苦,因为痛苦就要反抗。他之所以创立佛教思想,就是为了反抗婆罗门阶层的压迫。但他走错了路。这也不能怪他。如果我生在他的那个年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由于历史局限性,他所处的年代不可能懂得唯物历史辩证法,不可能懂得阶级斗争和生产资料分配的科学,所以只能从思辨的角度去寻求解脱“苦”的途径。悉达多就设想通过一种类似于瑜伽冥想术的修炼方法,逐渐地消灭人的所有肉体欲望,当人的一切感官和欲望都去掉之后——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的应用,造成躯体化效应——这个人就摆脱了“业力”(借鉴了婆罗门教“业力”的说法)。当这个人彻底摆脱“业力”之后,他去世以后,就等于进入死的不能再死的状态,一种“枯寂”的特殊状态。于是,这个人就摆脱了“轮回”之苦。悉达多认为,这就是成佛的最终状态。

印度的婆罗门

要注意的是,按照悉达多的说法和佛经原文,佛教的早期是不承认“灵识”存在的。“灵识”,就是西方基督教所称的“灵魂”。悉达多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唯物主义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占据很大的地步。悉达多多次指出,不存在所谓的“灵识”。而佛教的“六道轮回”,原本借用了婆罗门的轮回概念。婆罗门教的轮回,是允许低种姓轮回后变为更高种姓的,但前提是要在世时“吃苦”。“吃苦”,就相当于在储钱罐里面存钱,来世就可以换取“积分”。而反抗高种姓,就等于欠债。佛教的轮回概念和婆罗门教差不多,不过悉达多的理论要更加进步一点。悉达多指出,除了佛以外,所有人都进轮回,受轮回之苦。但是六道中的天人还是恶鬼,或者是畜生,都不是真正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早期教义认为,无需“灵魂”就可以轮回,轮回后还是人,而不是“神”。也就是说,佛教从一开始是倾向于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宗教。悉达多还强调说明,一世只能有一个佛。当世只允许有悉达多自己一个佛,其他人都不能成佛。这些都是经文中写得明明白白的,否认不掉的。

我认为,佛教早期确实算一个伟大的宗教,因为它一开始就是无神论的。但是为什么后来变为“万物有灵”的多神论宗教了呢?我们中国有“神道设教”的传统——统治者和儒家弟子不信神,但为了方便统治和教化子民,所以就设立一个鬼神信仰出来——悉达多去世后的僧团也有这个需求。如果原汁原味地照搬佛陀的思想来,这个佛教肯定就发展不起来。悉达多是知识分子,但古印度地区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你和他们说没有“灵魂”,成佛就是死后彻底的湮灭,这样的理论显然不得人心,不会有太多的信徒。毕竟人人都惧怕死亡,你说没有神灵没有灵魂成佛等于枯寂,人家没法接受——吸引力太差。北大教授季羡林就说,当时为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多争取信徒,还要与婆罗门教竞争,僧团就对佛陀的思想进行了改造,以达到争取信徒的目的。季羡林指出,悉达多在世的时候,人们普遍把他看成是一个学术团体的领袖,他的身份还没有后来那样的神化。既然是学术团体的领袖,其所叙述的思想在早期尚属于“学术范畴”,自然修改其一些内容就不算亵渎“神”。所以后世僧团对悉达多的思想加以改造,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

也就是说,从小乘开始,其实已经偏离了佛陀的思想,但偏离的还不算多。到了大乘,其实与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已经全盘承认了“灵魂”和“神”,如来佛就是他们最大的神。所以说,我们不能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宗教。只能说佛教的早期思想可能是这样的。这也让我感叹悉达多当年确实是伟大的。他在2000年前就有唯物主义思想,还能不伟大吗?

六道轮回

言归正传,所谓的“佛说八万四千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我依据佛教典籍解释给你听。

原来,“八万四千虫”来源于一部佛经的典故。典故,其实就是寓言,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思想。早期佛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个耆那教,而这个耆那教的教义规定教徒不得杀生。与悉达多的教义不同,悉达多否认了灵魂的存在,而耆那教是坚持灵魂存在的。佛教一开始是一元论,耆那教则是二元论,坚持灵魂和肉体是可以独立的。耆那教承认灵魂的存在,也承认水里面有灵魂。他们把水看成是“神圣”的,因为水里面有很多个灵魂。所以,耆那教的创始人“大雄”就做了一个规定,要求他们的教徒在喝水的时候,必须要把水煮沸腾了才能喝,认为水里面有八万四千条灵魂,只有把虫子煮熟了之后,就不会死在自己肚子里了,他就不算杀生了。

你们可能很好奇,耆那教的这逻辑是不是有问题?直接喝下肚子里面算杀生,在外面杀死再喝下去就不算杀死,这是何种道理?其实,这是耆那教的一个典型的思维逻辑:活的虫子进了肚子,肠胃吃掉的是活的包含了灵魂的生命,所以是杀生。但如果是事先把这碗水煮沸腾了,就等于通过一种方式,让虫子的肉体与灵魂分离。他们认为,让肉体和灵魂分离不算杀生。当他们喝下没有灵魂的虫子的肉体之后,自然就不叫杀生。总之,他们所谓的杀生,重点在于把混合了肉体和灵魂的虫子一起吞进肚子里面。这个才是耆那教的杀生。

而悉达多就没有这样的负担。他是哲学上的一元论者,从一开始就否认了“灵魂”的存在。既然虫子没有灵魂,那么就可以随便喝水,当然可以吃肉。只是因为后世的信徒认为,吃肉不利于消灭人的欲望,所以由梁武帝出面,才禁止了出家人吃肉。而中国大陆之前的佛教徒都是允许吃肉的,也有不吃肉的,但数量很少。总之,悉达多不可能像耆那教那样,喝水之前还要繁琐的把水煮开,他认为这没有必要。

耆那教和佛教早期一样,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宗教。我之所以说耆那教是伟大的,也是因为耆那教反抗婆罗门教。早期的佛教不承认神,但耆那教承认神。可是耆那教对神的理解和婆罗门教不一样,和后世的基督教也不一样。一般的宗教都认为神是万能的,可以操控一切,包括人的命运。但是耆那教不这样看。耆那教认为:神也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生物,但处于另外的一个位面,是一个人类永远接触不到的位面,同样,这些神也永远接触不到人类。不同的位面之间,不可能发生任何联系。所以,当人类寻求解脱的时候,神帮助不了人类。任何的祈祷和礼拜,都是没有意义的。总而言之,耆那教承认神可能是存在的(形而上学的神),但是不依赖它们。耆那教的经典,就是《阿含经》,记载了关于神和“八万四千虫”的思想。后来悉达多创立佛教的时候,除了借鉴婆罗门教,也借鉴了耆那教的《阿含经》思想,于是佛经中有了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

佛教和耆那教是竞争对手。耆那教提倡苦修,而佛教不提倡。悉达多的弟子们为了驱赶耆那教,夺得地盘,就去找耆那教的弟子辩论。

悉达多的弟子说:你们说一碗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所以一定要煮过了才能喝,我认为你们的这种想法有问题。

耆那教的弟子说:我们有什么问题?

悉达多的弟子说:假设你们耆那教的一个弟子途经百里沙漠,已经快渴死了,这时候他必须尽快喝凉水才能活命。请问,你是非要把水煮熟了喝,还是拿凉水直接给他喝呢?把水煮熟了喝,符合你们的规矩。但是条件不允许啊。如果不把水煮熟了喝,你们就得渴死在沙漠里面。

耆那教的弟子反问说:你的师父佛陀是怎么解释的呢?

这时候,旁听辩论的“世尊”悉达多就插话了。他回答说:我嘛,我只取“中道”。

悉达多本人的意思是,做事情不能极端,要随遇而安,如果遇见不方便的情况,比如人快要渴死了,没有必要墨守成规,非要煮了再喝。就算碗里有八万四千虫,我也可以直接喝下去。

耆那教也是伟大的宗教

原来,所谓的“八万四千虫”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与佛陀有“大智慧”“天眼通、无所不知”扯不上任何关系。“八万四千虫”是原本来源于耆那教的典籍说法,佛教经文中借用他们的典故,来证明佛教比耆那教更加务实,显得不那么极端。这才是“佛说八万四千虫”的由来。佛经本是后人的集体创作,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佛陀的思想。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指出来,各派别的佛经虽然都宣传自己是代表了佛陀的正统思想,但其实都是后人的自我发挥。只能说越早期越接近佛陀的本义。早期佛经经典记载的还是悉达多弟子与耆那教弟子的辩论,到了后期,新创的佛经直接变为悉达多自己说“八万四千虫”了。这不足为奇。这也证明了佛教在传教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避免了“原教旨主义”,所以不像沙漠地区的那些宗教一样容易走极端。这也是人们较少感受到佛教对自己产生压迫威胁,尚算平和宗教的原因之一。连创始人的教义都允许后人做修改和创新,又怎么可能走极端呢?悉达多推崇的“中道”思想,还算有益的。

所以说,不要随随便便接受网络上的信息。要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也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一是要多读经文原著,依据《中国佛教史》上记载的佛经名字,找来一个一个的通读。二是要多向专业人士请教,而且最好是没有信仰的专业研究人员。没有信仰,才能客观。要不然你找一个“僧赞僧”的,他为了利益肯定只对你说有利于他的。这自然就客观不了。

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论文

《中国佛教史》上记载的经文

《阿含经》

《世界宗教》(第11版)

《世界宗教研究》

《耆那教与佛教》(哈佛大学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第101~155页

Frost,S.E.,ed.The Sacred Writings of the World's Great Relingions . New York:MeGeGraw-Hill,1972

作者:怀疑探索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