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只叫卡夫卡的孤独甲壳虫——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变形记》

 芸芸斋 2021-12-15

如果名字也有味道,“卡夫卡”这个名字尝起来应该是涩的,带点儿苦咖啡的香醇。虽然它看起来如此简单轻盈,但这个名字的主人却度过了无比沉重的一生。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家中长子。卡夫卡天性敏感脆弱、优柔寡断,父亲却高大健硕、专横刚烈。父亲暴君般的性格成了他一生的阴影,他唯一的反抗只有默默的倔强和固执。

卡夫卡做了一辈子小职员,却依旧不影响他成为一个20世纪文坛都为之脱帽的大师。在他遗存于世为数不多的作品里,《变形记》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这个完全无视日常常识的设定,就是《变形记》的著名开头。卡夫卡并不知道,他在深夜全然属于自己的写作,日后却成就了哥伦比亚另一位文坛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后者在他的启发下创作出了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

不得不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有太多卡夫卡的影子:同为保险公司职员,同有一个暴戾乖张的父亲,也同样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担心自己被辞退。父亲看到这个有着铁甲般的背、偌大的身驱、许多细得可怜的腿的怪物后勃然大怒,立马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格里高尔渐渐养成了甲壳虫的生活习性,却依旧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妹妹每天给他送些食物,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

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因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终“怀着深情和爱意”,他在凌晨呼出了最后一口气。父亲、母亲和妹妹却在这一天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格里高尔生前最爱的是妹妹,总是煞费苦心地为她筹备音乐学院的学费,她的小提琴拉得不好,他却听得如痴如醉。妹妹对他也算仁至义尽,自他变形后每天给他送饭,帮他收拾残局。可最终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里高尔的正是妹妹,作为哥哥唯一的知心人,她的爱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残忍。

这就是卡夫卡的世界:孤独、冷漠、异化、扭曲,唯独没有温暖可言,就像一个没有时间维度的地洞,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像梦靥一样让人无法呼吸。读者总以为前方会有一丝光亮,殊不知越往下走,越是绝望。

故事的可怕之处在于,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每个人都看到自己隐匿的命运——如果你无法再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价值,你也许会被世界抛弃,即使曾经创造无可比拟的贡献,即使内心始终关恋家人。而你死了,世界却依旧以它原有的方式运转着,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追究谁是谋害了格里高尔的元凶,真相已经无足轻重——大到整个社会对人性的倾轧,小到身边亲人的冷漠,乃至格里高尔对自我的毁灭意志,每个人都是凶手。

一场噩梦过后,生活又回归了正常轨道。格里高尔最终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也许,比原来的更好。

在妹妹悠扬的琴声中,格里高尔渐渐被人忘记了。

在变成一只甲壳虫前,他在这个家里,早已是一只罪孽深重、名副其实的甲壳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