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阴阳学说谈中国文化

 天外来客142857 2021-12-16

其实中国最早的学说就是阴阳,因为最容易观察,人抬头是天,白天有太阳,很热;低头是地,晚上有月亮,很凉,再一看,有男有女,有春夏秋冬四季、冷热交替循环,有高山、河流,高低不平,树叶枯荣交替。

中国古人发现世界万物很容易就分成两类,这就是最早的阴阳学说,随着人类对大自然和世界万物的研究越来越深,中国人特别爱琢磨,就琢磨出一套完整的阴阳学说。

中国古人把世间万物都区分了一下,分成两类。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就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就属于阴。

这也很好理解,如上初中课本学的山北水南为阴,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太阳照不到,山北水南就属于“阴”。

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太阳会照到,就属于“阳”。

中国命名地名很多就以此来命名,洛阳是洛水北面,襄阳是位于襄水之阳,华阴是位于华山之北,江阴是位于长江以南,汉阳是位于汉江之北,当然,随着历史变迁,有些河流改道,地名未改的也有,当初命名的时候肯定是依据阴阳学说。

中国古人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刚为阳,柔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有为阳,无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头为阳,脚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心为阳,肾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等。

所以很多词汇都有体现阴阳。如阳台,因为要面对太阳。阴沟、阴谋阳谋、阴险、阴文阳文、阴间阳间、阴极阳极、阴历阳历、朝阳、向阳、阳光、阴天、阳奉阴违、阳寿、阴宅阳宅。

同时发现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阴阳虽然相反、相对,但任何一方脱离不了另一方,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阴阳包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所谓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对事物来说,有正面就有背面;对天而言,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有明就有暗等等,就不一一叙述了。

阴阳虽然相对、相反,但互相交替,相互转换,夏天热到极点就开始变冷,冬天一样,所以就有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动静也是互相变化,阴阳此消彼长,自然的变化、事物的变化、人的状态都是这样,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福祸相依。

阴阳学说在春秋战国时达到顶峰,诸子百家都对阴阳学说极为推崇,特别是老子、庄子,《道德经》里直接把阴阳规律命名为道,出现了最有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阴阳,就有了《易经》,其实什么是易,易就是变化的意思,其实通篇《易经》讲的就是阴阳变化,让人不要极端。太极也是这样,大家看太极图,也就是阴阳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者有分隔,但互相交织,是一个曲线图,并且阴中有一个阳,阳中有一个阴。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指天地或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乾(天)、兑(泽)、震(雷)、巽(风)、坤(地)、艮(山)、离(火)、坎(水)。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的状态。

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其实研究中国很多文化,就会发现,最初很简单,就是古人发现自然、认识自然、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规律,越研究深入,附着在上面的文化就越多,中国人善于变通,善于把一切东西都附加到最初发现的事物或规律上面。

中国发明书籍,最初在龟甲写甲骨文,龟甲太少,就找竹子用竹简,竹简太笨重,就造纸,一步步推动科技发展。

而其它国家都是用莎草纸或羊皮卷当书用,最后有中国传过来的造纸,马上就用纸。

中国的文字最初就是甲骨文,写着太麻烦,就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一步步演变,越写越简单,电脑出现了,西方发明的,和中国文字没法整合,就创出王码五笔,可以输进电脑,可以使用。

西方和其它国家就不一样,他们善于改变,这个走不通就换另一条路,其实所有文明古国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文字,因为你看到的是什么就画作什么,但最后只有我们还是文字,而其它国家都改成字母了,因为很多东西象形表示不了,其它国家都放弃了,改成字母,只有我们把文字改得能为我们所用,保留了下来。

世界上最初天文历法都是看月亮,都是用阴历,因为看月亮圆缺明显,但与太阳运行规律不一致,中国就开始变通,怎么变得我能用,就加入闫月和二十四节气,就完全吻合太阳规律,而其它国家直接改成阳历。

中国的数字一直演变,演变到现在的一、二等,即使有阿拉伯数字,中国的数字大小写一直还使用,而西方和其它国家,他们自己的数字都基本不用,书写基本都用阿拉伯数字。

这就是中国文化,我们善于吸纳优秀的文化,但我们自己的文化能完善就一直完善,绝不把自己的文化摒弃,不断地完善充实,不断地继承发扬,不断地更新创新,这就是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中断的原因,也是中国文化魅力之所在。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的中华文化,但我们更要不断地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长青,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前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