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缘分终究会相识、相知、相会。没有缘分,许许许多多的人不管多少次相遇也会擦肩而过,这辈子也不会再次相聚。还有很多的人,偶尔的相聚一次,从此再也无缘相见。即使相遇,却早已模糊或没有了丁点儿的印象。和钱振中同志就很有缘,并且终于有机会相识,相知、相会。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许多令我难忘的往事。 1988年,我从抚顺市造纸厂工会调到了抚顺市顺城区委宣传部,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我结识了方方面面许许多多的朋友,有些甚至成了至交。 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就从有关方面得知钱振中的大名。那时,他已经是国税顺城分局局长。我在宣传部文明办工作,每年都要开展评选文明村和文明单位活动。当年,我和王太学同志坐对面桌儿,他是我的师兄,对我的帮助很大。在我的记忆中,他是顺城区机关干部中第一个出书者,还记得书名是《王卓然史料记》。他为人很热情,我也是在他的悉心指教下,才一步步地熟悉了本职工作,并逐步地成长起来。 也记得区财政局副局长于梦飞,区史志办高玉恩,区文化局刘瑞章三人出版一本合集,忘记了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也从别的渠道得知钱振中同志也出了好几本儿书。那时候出书,只要不是公开出版发行,内部赠阅的话也需要到市文化局出版处办理内部书号。否则,哪个印刷厂也不敢承印。之所以知道这些事儿,是因为那时区委宣传部每年都要出一本《闪光的足迹》的书,主要内容是以通讯的题材,介绍全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我就去市文化局办理过内部书号。不像现在管理那么松散,只要有钱就可以办理书号。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儿,很容易满足一些想出书人的需求。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在内。 在那个年代,我对于能出书的人心里充满了崇拜。王太学和于梦飞、高玉恩、刘瑞璋等人出书就不多说了,对钱振中出了好几本儿书,我倒是很感兴趣。多少次都动了去他那里要几本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未能成行。 其实,那时我和钱局长的直线距离近在咫尺。但我这人天生的怕和领导见面,如果真的有个人私事需要求助于领导时,到了人家的门前敲门时手都在抖。心想,这门得敲几下,用多大的力度,开门后第一句话怎么说,说什么都让我感到惴惴不安。但人这一辈子哪有不求人的事儿呢?只得壮着胆儿敲门,开门之后怎么说,说什么,那就只能想到哪说到哪儿了。至于人家答应与否,就是另外一码事儿了。由此,也就成了我始终不愿意去钱局长那里讨要书籍的理由。若是人家不愿意给你,那该多掉价啊。因此,也就失去了和他相识与交往的机会。 我也曾多次去过国税顺城分局,记得每次去都是一位可能是姓车的副局长接待我。操着一口南方的口音,大概是一位转业军官,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办完公事之后,他就在饭店招待我们一行,每次都把我喝的晕乎乎的。于是,酒桌上当时就拍板,某某税务所年底肯定是文明单位。虽然喝的有点儿多了,但表态时心里还是清楚的。一是人家很热情,其次这家单位还是符合条件的,我绝不是拿原则做交易的人。 多次和车副局长打交道,也没好意思惊扰钱局长,人家也可能不太爱搭理我这样一个区区的文明办主任,但我还是对国税顺城分局有很好的印象。他们每年申报的文明单位到我这里都一票通过。但钱局长始终不露面,给我的感觉就是官儿架子挺大。由此,我更不便主动提出见他,更甭提向他提出要书的请求了。因此,和他见面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离我远去。但对他能出好几本书的崇拜,却始终萦绕在心头。仿佛是挥之不去的一道风景,始终在我心里靓丽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缘分真的很奇妙,2016年我加入抚顺市作协并被分到了第一文学活动组,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我心中十分崇拜的钱局长。 我靠,没想到见面后给我的感觉他竟然是个挺平易近人的人。从他发表的一些文章中了解到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其次明明在城里有很好的居住条件,但时不时地还是会回到乡间住一段时间。我想,肯定是想让自己回到童年或少年时光,重新体验一下当年的生活情景,饱览山情野趣带来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意境。这里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暇时,约三五友人做几道农家饭菜,温一壶老酒,在一起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地胡吹乱侃,尽情的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可以温文尔雅,也可以恣意妄为,互相之间无拘无束随随便便,岂不是一种神仙般的生活。如此想来,他真是一个性情中人。而且,现在的农村已是今非昔比。那里的空气好,饭菜都是绿色食品,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钱振中的名字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钱,财富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才能振兴中华。你看人家这名起的意义重大含义深远,说明他家的老人肯定也是个文化人。不像咱家的父母半文盲似的,吭哧瘪肚地起个名字,至今想起来都了无新意。就像欠发达地区的地名一样,听了一遍就永远也想不起来了。而钱振中三字看过之后就会令人过目不忘,好记。 每次文学活动小组聚会时,对他的发言我都会洗耳恭听,就像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每当有美文在群里发布,我也会逐字逐句地研读,想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教益。毕竟在我的眼里,人家是大家,值得我学习和膜拜。 原先以为他的年龄比我大,聊天时才知道他是小老弟。但在知识储备上,在学识涵养上,在文学创作上,在人生感悟上堪称我的师长。 一晃儿,我们相识,相认、相知在抚顺市作家协会第一文学活动组已经有五个年头了。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见面的机会不多,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膜拜之情。或许,他不了解我的心境以及心里隐藏了这么多年的秘密。也绝对想不到我会写出这些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最佳时期,彼此都有很好的心态,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闲暇时写点儿东西,寄托我们对文学的钟情和挚爱,抒发我们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对亲人、朋友、同学的思念,不也是一种心境的坦然吗? 期待振中的佳作不断地横空出世,为文友们送来一道道文学的饕餮盛宴。不过,出什么新作别忘了送我一本儿,别的文友或许也会这么想。我不知道我写的这些文字有没有不当的地方,请钱老弟指正。 文学令人痴迷,令人欲罢不能,我想振中也是如此。因此,他佳作迭出令人艳羡不已。期望他的笔触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用睿智的思维,谱写时代的颂歌。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更无愧于我们瑰丽的人生。 因为都挚爱着文学,我们走到了一起,这难道不是缘分吗?因此,我始终相信缘分,能和振中的相识、相知、相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衷心的祝愿他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佳作频出,不断地给文友们带来惊喜,我们一直在期待着。 作者简介:雷庆林,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男1950年生于抚顺爱好读书与写作曾在企业任宣传干事、宣传教育主任机关文明办主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党校副校长有多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游记等发表于省、市、区级报刊、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