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为何有帝陵?

 行者aw7sg93q3w 2021-12-16

中国历史上曾作为都城的地方有多少个呢?据中国古都学创始人史念海先生研究,目前已知且能找到具体地点的历史古都,至少有217处,建都年代可考且在十五年以上的,也多达53处。在这53处古都遗址中,除了少数几个都城遗址距离现代城市较远之外,其余都已经融入到现代城镇当中。而在这50余处古都中,又有“七大古都”的说法,即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古都与现代化城市的融合,不能只是单纯地去与留,而是一门要去综合研究和评估的科学。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快,对古都的全面研究就越迫切,否则稍有不慎,便会给我们的文化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城市建设要遵循科学规律,保护传统文化遗址也是现实的需求,兼顾两者,就需要大力开展古都学研究,因此创建中国古都学,是非常迫切且必须的,著名学者史念海先生当仁不让地扛起了这面大旗。1983年,史先生联系业界同仁,共同创立了中国古都学会,并被推举为会长。之后,史先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对中国古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经过十余年的心血结晶,诞生了《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

图片

      “为世所用”是史念海先生一贯的治学原则,对中国古都的研究也不例外。他在文章中曾多次表示,研究中国古都“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当前建设的需要”。《中国古都和文化》也是致力于该原则,全书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条理清晰,总结到位,且站位很高,彰显着理性的智慧。

      对于研究城市建设的专业读者来说,《中国古都和文化》是处理现代与古代矛盾对立的基本逻辑;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又是一部旁征博引的经典总结;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亦不失为一部开拓视野、结构严谨的社科经典。

      史先生这部书,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集中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类古都,并确定了“七大古都”;第三部分概括了古都形成的自然、经济、军事、社会因素;第四部分论述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第五部分叙述古都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第六、第七部分着重论述了中国古都的文化,以及古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通;第八部分讲中国古都的萧条和破坏;第九部分以唐代长安为例,论述街道和里坊的变迁史;最后又附录了一篇唐代长安与洛阳的比较。

      从以上内容简介来看,《中国古都和文化》几乎涵盖了古都的方方面面,洋洋洒洒近四十万言,内容之丰富,足以令人叹服。但200多处古都不可能一一论及,史先生是总结了各大古都的共性,为我们抽丝剥茧,萃取精华。

      学者大才总结共性的东西,而普通读者却比较愿意接触具体的事物。有鉴于此,小编将结合史念海先生的大作,简要叙述一下“七大古都”中的帝王陵墓,以便将虚无的帝王与现实的陵墓相结合,发千古幽思,亦可作为古都文化旅游的参考。

图片

      中国人历来信奉死后之事,所以历代帝王无论生前功过如何,对自己的身后大事都十分看重。各大古都周边,无疑埋葬着许多盛大的帝王陵墓(建都史及朝代信息详见重庆出版社《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第150-154页)。

西安(1077年建都史,历秦、西汉、唐等17个朝代)

      在西安周边三大著名的皇陵里,至少埋葬着31位帝王。

      始皇陵: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堆土成陵”式墓葬。坐落于西安市东部,临渭水、望骊山,坐西朝东,主干大道两侧排列着各式陪葬坑,当1974年兵马俑坑被发现时,立即引起世界性的轰动,被誉为“第八大奇迹”。据说始皇陵内部豪华奢侈,司马迁记载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西汉帝王陵: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长安遂成为西汉11位帝王的都城,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以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中心,绵延50公里一字排开着西汉9位帝王的陵寝(文帝灞陵和宣帝杜陵在渭南),其中,又以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规模最大,这座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的帝王陵墓,历经千古风雨,西汉时期杰出的石刻艺术品至今仍然完好。

      唐陵:汉、唐都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唐朝主要以长安为都城,在近300年的统治中诞生了21位帝王,除了唐昭宗、唐哀宗陵墓不在关中,其余19位帝王的18座陵墓(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于乾陵)分布在100公里以内的渭北高原上,以唐高祖献陵为中心,两边排开,要么凿山为陵,要么平地起冢,气势宏大,其中,最特别的当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昭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以山为陵,周边各类墓葬160多座,著名的浮雕“昭陵六骏”便昂首嘶鸣于玄武门两侧;乾陵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埋葬着两位帝王的陵墓,因为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的女皇帝!

北京(903年建都史,历燕、元、明、清等11个朝代)

      北京作为明清时主要的都城,帝王陵墓虽然不如汉唐那么宏伟阔大,但豪华奢侈的气派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处处彰显着明清时期强盛的国力。

      明十三陵:今天,北京的明十三陵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故宫、长城等共同为北京增添了深厚的古韵。明十三陵的陵墓建筑颇具特点,主次分明、整齐划一,以长陵为中心,随着山势分列左右,散而不乱,十三座陵寝同居一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彰显着封建皇权的高度集中和等级分明的制度。

      清陵:清陵分东西二陵,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埋葬着5位皇帝,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乾隆时期,大清国力达到极致,乾隆生前颇爱舞文弄墨,各种古玩字画、艺术珍品与乾隆帝生则同居,死则同穴,堪称奇珍异宝的收藏馆。清西陵也同样埋葬着5位皇帝(如果算上溥仪),西陵南临易水河,与狼牙山隔水相望,四周重峦叠嶂,葱郁清幽,景色极佳,西陵的建筑保存相对完整,房舍千余,石刻百余座,其中以道光皇帝的陵墓最具特色,隆恩殿中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龙头栩栩如生,好像正在喷云吐雾,堪称艺术珍品。

      洛阳(885年建都史,历东周、东汉等14个朝代)

      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洛阳经历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王朝盛衰,帝王陵墓自然多不胜数,尤其是北邙山一带,“邙山墓多,几无卧牛之地”,夸张中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但是相比西安和北京的帝王陵墓,这些墓葬相对散乱,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又因洛阳多次遭遇兵燹火灾,所以无论从形制、规模或价值上,都不足以媲美西安或北京。

      南京(450年建都史,历吴、东晋、南朝等12个朝代)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一般人认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实际上此处先后经历了十余个朝代,目前保存下来的,尚有四座帝王陵。三国东吴孙权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帝王,也是第一个埋葬在南京的皇帝,“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南朝刘裕的初宁陵堪称南朝第一陵,“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铿锵有力的词句,是南京城风流多姿的写照。此外,南唐先主和中主的两座陵墓也在此处,后主作为南唐的亡国之君,却无缘在此了。而最著名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孝陵,这也是明朝唯一一座北京城之外的皇陵。

      安阳(351年建都史,历殷商、前燕等6个朝代)

      郭沫若先生曾说,“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安阳的古都史,主要在商朝,《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如今的殷墟,坐落在安阳市西北,在这里,曾经先后出土了15万片甲骨文,堪称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记忆之一。殷商人十分信奉鬼神,所以天子的陵墓,甚至比生前还要豪华,洹水北岸排列着13座大墓,便是殷商王陵的所在,可惜,这些墓葬,被盗墓贼发掘的厉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妇好墓被初次发现,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武丁时期显赫无比的人物,她的墓葬中,陪葬品既多且精,出土各类器物近2000件,海贝6000余个,可想而知,商代其他帝王的陵墓,若没有被盗,该有多么豪华。殷商之后,安阳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后来先后有一些割据的小朝廷在此建都,但影响力却小多了。

      开封(366年建都史,历后晋、后周、北宋等7个朝代)

      开封和杭州,是两宋的都城,但两宋的皇帝,却都没有埋葬在自己的国都周边。北宋的皇陵位于东距开封150公里远的崇山、洛河附近,由于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虏,客死他乡,所以此处的北宋陵墓中,只埋葬了7位皇帝,人称“七帝八陵”,多出的一陵,即永安陵,乃是宋太祖的父亲沉睡之处。

      杭州(210年建都史,历吴越、南宋2个朝代)

      至于南宋皇帝们的陵墓,则坐落于绍兴市东南,南宋有6位帝王埋葬于此,被称为“宋六陵”。两宋时期,封建社会已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因此都城的选址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两宋的都城,对地势等军事因素看轻,反而更加重视漕运和粮食安全。这些在史先生的《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略有论及,一看便知。

      除了帝王陵墓之外,七大古都附近,其实随处可见中华民族的古老印记,如,北京、西安各自发现了猿人的遗址;北京城中明清皇宫的宏大气派,“九坛八庙”的象征意义;北京、南京、洛阳、杭州的各色皇家园林;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的沧桑;开封的大相国寺、铁塔;南京城里各色佛塔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一句空话。历代王朝或政权,前后更迭何其繁多,即便强如汉、唐,人们也无法记住每一个角落,但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中心,总会留存下当时的记忆,即便“楚人一炬”的咸阳古城,也能在文献中找到清晰的记载,在考古中得到焦土的印证,这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明证,任谁也否定不了。

      中国的古都,本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会因为失去了都城的地位即告断绝,它们已经延续了千百年,直到今天还在继续着。旧的文化不会立马消亡,只会与后来新的文化相融通,这样的融通永无止息。因此古都文化也会和中华文化一样,代代传承,越加丰富,成为中华民族最醇最厚的记忆符号。

本文参考书籍及文献:

1.史念海 《中国古都和文化》

2.程遂营 《程遂营讲六大古都》

3.陈前云,韩秀君 《历代帝王陵墓》

4.徐卫民 《陕西帝王陵墓概论》

5.杜久明 《安阳殷墟》

6.冷春煦 《江苏境内历代帝王陵墓考》

7.刘庆柱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

8.梁燕城 《从历史地理的宏观脉络看中国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