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记捉蟹

 陈其 2021-12-16

坐在桌前备课,《小石潭记》,柳宗元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描绘了一幅至静至清,至幽至细的画面。景与情的交融,心与神的通达,喜与忧的交织都冲击着我的心。我大脑中忽然跳出了一个画面。

二十几年前了,那时还在读师范,放暑假回到家里。一天晚上,叔叔兴致很高的说让我晚上和他一起去捉螃蟹。少年的我当然非常乐意,于是就开始做准备。

晚上行动,照明自然是重中之重。那时的农村,经济和科技还远不如现在之发达,没有电筒,也没有钱买电池。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做照明油灯。

先找来一个空墨水瓶和空牙膏管洗净,在瓶盖上用刀尖戳一个直径大约5毫米的孔。然后把牙膏管(那时的牙膏管是薄锌片制成)片展开,剪下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的一块。剪好后卷成外径5毫米的圆管。接着把一小束棉线穿进圆管,在另一端露出1厘米左右。再把小圆管塞进瓶盖上的小孔内,调节好位置后固定,在瓶内注入适量煤油,油灯就大功告成了。

只有油灯还不太好用,因为在捉蟹过程中灯光会直射眼睛而看不清水里的情况,于是又找来一把竹扇作遮光组件,挡在油灯和眼睛之间。

到了傍晚时候,我和叔叔整装出发了。

微风吹拂,夏夜的农村是寂静的,只偶尔听到几声狗叫之声。我们沿着小路向小河沟里行进,我才发现路边的草丛那却是一个热闹的世界,蛐蛐在弹奏着轻快的曲子,荧火虫打着灯笼在闲逛,壁虎们正在追逐赛跑,不时从草丛中窜出一两只野兔,急急的向远处遁去。让人真正了解了“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趣。

小溪里又是另一番景象。龙泉山脉并不十分高大,因此,山中的溪流也只配称“小”溪。溪旁草树茂密,小溪也就时隐时现。夏夜里䠀着溪水前行有说不出的惬意,溪水轻轻的抚摸着脚背,阵阵清凉直透心底,溪底的小石子按摸着脚底,苏苏麻麻很是舒服。到了浅窄处,两旁青草和藤蔓缠绕牵连,几乎不能前行,你不得不佩服柳子厚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之精当,绘形之细腻,非亲历者更无法体会其中真意。

行至水面较宽之处,往往形成小潭,水流甚缓,几乎觉察不到水的流动,这里便是晚上捉蟹的主“战场”了。晚上与白天不同,白天螃蟹躲在石头下面或涯壁的孔洞里,须得将石头翻开去或是将手伸进涯壁的孔洞之中。一到了晚上,螃蟹们就不再“隐居”,而是全都出来“舒活舒活筋骨”了,它们或静静的沉在水底,或稳稳的待在水面的石头上,或缓缓的前行,好似在散步一般。这时,我们就会屏住呼吸,轻轻的走过去,用左手中的油灯照住了它,慢慢的伸出右手,手指快接触到水面时,忽的一下插入水中,紧紧的将螃蟹的双腿脚捏住,迅速的扔到桶里。然后就听到螃蟹在桶内四处爬行的声音。晚上捉蟹,只要手脚够利索,那真如“探囊取物”一般,一抓一个准。当然,也偶尔有失手之时,可能你的手就落入了螃蟹的“手”里,那你可能就会付出“血”的代价了。

即使小潭内没有螃蟹的身影,你也别失望,水中的小鱼小虾穿梭游动,让你能真正体会到“皆若空游无所依”澄澈,和“似与游者相乐”的闲适。

穿越千年,柳宗元笔下的美景与我记忆的美景居然如此的相似,但我却不能真正理解他“寂寥无人”的落寞与彷徨和“凄神寒骨”的苦闷与抑郁,亦如他不能想象千年之后的我所历之盛世美好一般。

但我真希望如是美景永远不要只能存留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