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庄去世,留下难题,康熙35年没解决,37年后雍正妥善解决

 黄之中 2021-12-16

1688年,孝庄太后去世,给康熙留下了一个葬于何处的难题。终康熙之世,这个难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到1725年,孝庄辞世37年之后,才得以入土为安。但她的陵墓却被建在清东陵陵区大红门外的左侧,定名为昭西陵。也就是说,她被安葬在儿孙陵园的大门之外,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安排呢?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不泰,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的四贝勒皇太极。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

图片

孝庄太皇太后

1688年1月27日,孝庄病逝,享年75岁。

 
按理说,孝庄死后,应该和其埋葬在沈阳的丈夫皇太极合葬,但她不愿意这样做。她临终之前,对康熙是这么解释和交待的: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概括而言,孝庄说将自己葬于孝陵附近有两个理由。一是太宗文皇帝即皇太极早在1643年就已去世并葬在沈阳昭陵达40余年,她若合葬,又得在皇太极昭陵动土,她于心不安。二是她心里挂念儿子顺治及孙子康熙,也不想自己被葬于沈阳,所以想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

但我觉得她没有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即她曾下嫁多尔衮,自己觉得不能再附葬于皇太极昭陵陵寝之内,遂主动提出葬于自己儿子顺治的孝陵附近。

孝庄的嘱托,真是给康熙出了难题。皇室最注重典制礼仪,“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这个“附近”二字,可着实让康熙头疼。因为在清东陵陵区,孝庄身为太皇太后,理应居于正位。可是瑞昌山主峰下已经建成顺治的孝陵,孝陵东边,已经预备修建康熙自己的景陵。孝庄的位次很难确定。

图片孝庄和少年康熙剧照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根据勘测官员的回奏,决定将暂安奉殿即临时安放地,建在清东陵陵区大红门外左侧,将其梓宫停放其中。这一放就是37年。康熙每年都来祭拜,但终其一生,也未将祖母下葬。我猜想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停棺于孝陵附近,总算是遵照了祖母的遗言;二是拖延时日,不下葬就谈不上违制,可杜绝朝野悠悠之口。
 
到了雍正年间,孝庄才得以入土为安。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下决心解决父亲康熙交待的孝庄安葬问题。他正式将孝庄安葬在东陵陵区大红门外左侧,定为昭西陵。他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以“古合葬之礼,原无定制,神灵所通,不间远近。”的说辞解决了夫妻合葬问题。按照雍正的说法,合葬之说,本来就无定制,只要神灵相通,又何在乎远近?
 
二是很聪明地以暂安之地风水好,解决了另寻安葬之处的问题。雍正说,自孝庄暂安东陵门外以来,“子孙繁衍,且海宇升平,兆人康阜”,说明此处风水甚好,这样就没有必要再寻吉地了。于是,雍正将暂安奉殿扩建为昭西陵,将原暂安奉殿为隆恩殿,增建了方城、明楼、地宫、宝顶等。同年,“奉安孝庄文皇后梓宫于昭西陵宝床,陈册宝于石案毕,恭闭元宫石门。”至此,孝庄始入土为安,此时距她辞世已经37年。
 
我想,雍正对于这位已经去世几十年的太祖母,尊敬的成分多,爱恋的感情少,故快刀斩乱麻,解决了孝庄的安葬问题。
 
昭西陵之设,彻底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丧葬问题。这样的安排完全是遵照了孝庄的遗愿,昭西陵虽在东陵园区围墙之外,但做到了靠近孝陵,也避开了陵区位次安排问题;定名为昭西陵,则与皇太极在盛京的昭陵遥遥相对,从名称上解决了“异地”问题。

图片 
昭西陵的出现,引起了世人种种猜测。一是孝庄提出不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为她曾经改嫁皇太极之地多尔衮,因此无言见皇太极于地下?二是昭西陵设于东陵陵园之外,是否也是因为儿孙不容,让她为儿孙看守陵园大门呢?
 
对于这样的追问,我们或许永远也得不到确切答案。毕竟,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雍正帝在安葬孝庄一事上的具体想法。后人的猜测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历史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
 
孝庄连续辅弼两代幼主顺治和康熙,其对爱新觉罗家族厥功至伟,奠定了大清基业。她下嫁多尔衮,有不得已的苦衷,其初心也是为了清朝的江山社稷。如果因此被摒于大清皇陵之外,说到底也是一种悲哀。


来源:水煮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