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迎春杯”全国首届公众平台线上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尔雅

 昵称71004014 2021-12-16
布拉格童话
尔雅

 

1

 

当客机飞临布拉格上空,从眩窗就看到大片红色的屋顶。这种红,红得纯粹而统一,在东欧初夏阳光下,新鲜干净明亮。这些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洛可可风格以及文艺复兴式等的各种建筑。构成了布拉格童话之国的重要元素。布拉格从来就是“浪漫,童话,唯美”的代名词。
到达布拉格是个凉风习习的傍晚。入住酒店后,我们信步外出,这里离布拉格老城广场不远,沿着一条大街走下去,心情十分愉悦与放松,毕竟,休假总是令人开心的。
这是条很宽阔的大道,中间的车辆分隔道种满了鲜花,两边许多商店与餐馆,各种肤色与口音的人们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不难看出均是游客,因布拉格原本就是以旅游闻名的城市。
走了约15分钟,我们进入小街,有些小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小街小巷两边一家挨一家的店铺,大多是餐馆或纪念品店。纪念品店的橱窗,布置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美轮美奂。大多是当地著名的水晶制品及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蜜蜡与琥珀等等。
虽然我被这眼花缭乱吸引,但还是克制住逛店的欲望,只是“眼睛吃冰淇淋”。因首先是想进入向往已久,闻名世界的布拉格老城广场。从热闹的狭窄街道进入老城广场,人流就像从各小溪汇入这片绿洲。老城广场位于瓦茨拉夫广场和查理大桥之间,放眼望去,广场周边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有哥特式的泰恩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等。塔尖精巧秀美的哥特式老市政厅前面,游客密密匝匝,摩肩接踵。人们昂着头,充满期待地望着老市政厅外墙上著名的天文钟,高举着手机等待即将正点敲响的报时表演。
老城广场又名胡斯广场,广场一端竖立着胡斯雕像与纪念碑。他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被教廷处以火刑,因而引爆了胡斯战争。我们在正对天文钟位置的餐馆,排号等到露天座位就餐。此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虹灯辉映的古老建筑衬在夜的帘幕: 汉白玉的罗马式廊柱,园顶的教堂,繁复而精美的交叉拱顶巍然屹立,轻盈而千娇百媚的尖塔直指天空,如剪影般,更添布拉格童话般梦幻色彩。坐在这儿,一边享受美食与啤酒,一边品味老场广场之韵味。而且,这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燕肥环瘦,肤色人种,便也构成了广场上一道流动的奇特风景。
此时人群激动起来,原来整点报时开始。天文钟上方小窗自动打开,十二尊耶稣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彼得抬手祈福,保罗点头赞同,多马摇头质疑,  然后是小雅各和棍子,彼得和钥匙…… 随着雄鸡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
这座中世纪天文钟,又称“布拉格占星时钟”,造型别致精美,至今走时准确。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复杂高端巨钟,不仅蕴含大量天文学知识,且历尽沧桑。据说当时的当权者,为防止此杰作被复制,而刺瞎了整个天文钟创制者约翰的双眼。晚年的约翰临死时,手指触摸到指针,从此时钟停摆,时间永恒。后经过许多代钟表师的努力,修葺与完善,天文钟于1948年终于正式恢复运转。而当下,如此良辰美景,若时钟再度停摆,时间将永驻此美好。
返回酒店时,途经瓦茨拉夫广场。此广场见证了捷克共和国的成立,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布拉格之春是捷克人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一场改革运动,以布拉格之春为背景,米兰.昆德拉教会我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当年,米兰.昆德拉与捷克人民在这个广场上抗议苏军入侵,当社会主义联军从四面八方杀入捷克,一夜间,布拉格从暖春坠入严冬。以米兰.昆德拉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刚开场主人公托马斯就对一个女人说:“脱下你的衣服!”,其实就是捷克人民丧权辱国的历史伤痛。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天鹅绒革命发生在1989年11月,这不由令我想到同年6月在中国北京发生的事件。性质相同,结果迥异。相比暴力革命,布拉格政权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瓦茨拉夫.哈维尔曾让歌唱家库比索娃在俯看瓦茨拉夫广场的阳台上,面对人头攒动的广场,清唱她最著名的歌曲《玛尔塔的祈祷》,温和地表达人们对自由民主的渴望。试想当年,黑暗中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那种祈祷,是怎样的天籁之音啊。
如果说老城广场是古建筑的代表,那么如今的瓦茨拉夫广场便是现代化生活的杰作。沿着广场往前走,见旁边有许多人在抬头仰望?我也好奇地顺势看去,一幢高楼临街的楼顶正表演艳舞,三五个女子在暖味的霓虹灯影间排成一排,或搔首弄姿,或翩然起舞,估计是赌场或跳舞俱乐部的真人秀广告。因距离实在太高太远,女子们面目不清,但形体娇柔,舞姿撩人,道不尽的恋恋风情,仿佛“美人如花隔云端”。

 

2

 

查理大桥跨越伏尔塔瓦河,是连接老城与布拉格城堡及邻近地区最重要的通道。该桥为哥特式建筑,而桥上安放的30座雕像,多数为巴洛克风格。白日的桥上游人如织,众艺杂陈。桥两侧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分布着支画架为游人画肖像的画家;装扮成雕塑一动不动的行为艺术家;琴声悠扬或鼓乐齐鸣的音乐演奏者们,以及卖廉价首饰与纪念品的小商小贩。
走累了,坐在桥头临水的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吃只点心。抬头看到不远处居民楼,一排排灰色小窗寂然,其中较高一扇半开,白色窗帘轻荡,依稀见一老妇人来回窗前,低头侍弄窗台上花草,竟像一部无声默片。俯看栏下河水悠悠,成群天鹅在对岸嬉戏,几只游船荡过,船上人与我们相互挥手致意,几百年来,仍然是这么天长地久的市井闲情。
此时船上的游客,正与我昨天坐船时的角色互换。昨天排了长队登上船,刚入座,就有人送上啤酒与冰激凌,似乎满足口福之欲更能增添视觉与身心享受?瘦小的船长身着白色制服,船形帽,帽子后面露出稀疏马尾。他船长兼导游,带我们游览伏尔塔瓦河。机动船从一个桥洞驶出后,河面宽阔,微风习习,碧水荡漾。大小船只无数,有划艇竞技,划艇颜色与运动员服装均为明艳的黄,他们奋力划动的姿势,仿佛是金光闪闪水面的强音符。
在水中央,与岸边的红瓦黄墙及查理大桥渐行渐远,又是另一种景象,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游船进入的狭窄水道,有点像威尼斯,两边老旧的城墙与桥洞灰褐,草色与苔癣斑驳,不经意间抬头,便见旧城墙上兀自伸出一颓屋露台,悬空似的,许多藤蔓低垂,倒挂下来。水边漂浮一团团羽毛,想必是天鹅们梳洗后留下。而盛装打扮后的天鹅们,此时在岸边或站或卧或游,开起了Party。
当金色的阳光散去,神秘的一定是查理大桥的夜晚。站在桥头,仿佛整个布拉格是座空城,藏匿着许多鬼鬼魅魅。满城的寂寞,满城的空灵,似乎让我们倾听600年古城隐隐的耳语。当年,莫扎特排练完《唐乔凡尼》,沿着石子路的小巷一路走来,穿过巴洛克式浮雕的哥特式门楼,踏上查理大桥,到对岸的酒店喝一杯烈酒或浓咖啡。
在布拉格土生土长的里尔克,更是无数次地从查理大桥上走过。一生都在现实之爱与艺术之爱间徘徊往复的诗人,爱情是推动其诗歌创作的动力:
“我们并不像花朵一样仅仅只爱一季,
我们爱的时候,
无从追忆的汁液上升到我们的手臂。”
出生在大桥边上的天才作家卡夫卡,从小就在查理大桥上玩耍游荡,借着路灯的光亮数桥上的石子,并能说出大桥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查理大桥对卡夫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伟大的查理大桥”。便是他的临终遗言。他在诗中写道:
“在昏暗的桥上走过去的人们,
经过圣人身边,
和他们微弱的小灯。
在灰暗的空中飘过去的云层,
经过教堂旁边,
和它们那朦胧的塔影。
在方形的栏杆旁依立著的那人,
望着黄昏的水流,
双手凭著古老的石头。”
没有查理四世就没有查理大桥,桥塔边上查理四世的青铜像,庄严沉默地注视着“他的桥”。他是大桥的缔造者,亲自占卜与奠基,大桥完成于15世纪初。作为波西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是当时欧洲皇帝中知识最渊博的一位。里尔克认为,布拉格之所以拥有史诗般堂皇的建筑,要归功于查理四世。
夜晚的岑寂中,仿佛查理四世的鬼魂游荡,在巡视“他的桥”。而有着杰出灵魂的莫扎特,里尔克,卡夫卡,他们的脚步声正依稀从桥的那头,时空穿越般地槖槖而来……

 

3

 

穿过查理大桥往高处去,在伏尔塔瓦河的丘陵上,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堡---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城堡曾是捷克皇家宫邸,保存着波西米亚王国的王冠。怪不得城堡外广场,有生意人在出租波西米亚国王的全身佩饰,从大红天鹅绒披风长袍,灯笼裤,到金光灿灿王冠及佩剑等。有个金发碧眼的“小王子”,正在高大威猛的生意人指导下,摆出各种君王之姿,由其家人拍照。
布拉格城堡建于7世纪。乳黄色的主楼,铁灰色的教堂,淡绿色的钟楼顶,白色的尖塔。城堡内的圣维特大教堂,是捷克最大且最重要的教堂,其内部庄严华美,雕塑与彩绘玻璃鼎鼎有名。特别是由捷克著名艺术家阿尔丰斯.慕夏设计绘制的“慕夏之窗”,其色彩绮丽,情态生动,画工精致,极端唯美,描绘了天主教在波西米亚的起源。驻足欣赏中,外面阳光透射进来,漾起令人目眩的五彩斑斓色彩,整个教堂沐浴在神秘氛围中。
圣约翰. 内波穆克之墓,据说是由20顿银子打造。他就是那位有职业道德,不肯向国王透漏王后的告解内容,被割下舌头后丢入查理大桥的可怜主教。他被国王扔下大桥时,天上出现了五颗闪亮的星星,这五颗星星环绕在圣约翰头上。他是天主教会第一位由于为告解者保密而殉道者,也成为了抵御洪水的主保圣人,查理大桥的守护者。我也学着其他游客,去抚摸了圣约翰雕像下的两块浮云,据说这会带来好运。
布拉格城堡现在是捷克总统府,也是外交与国事活动的场地。当天不知为何,在古堡人声鼎沸的广场上,忽然人流分开来。一时间嘹亮的军乐齐鸣,身穿灰色制服,肩抗长枪的士兵们,整整齐齐列成方阵,步调一致,雄纠纠气昂昂地演练而去。让我们一饱眼福,仿佛看了场捷克共和国阅兵式。
从城堡的东门斜坡平台上,可俯瞰布拉格全城,无数塔尖相连为塔林,真不愧为千塔之城,可爱的红屋瓦房子在阳光照耀下,比之前飞机上看到的,更为清晰迷人,金碧辉煌。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守军为避免此美丽的童话之城免于战火,而不战而降。这令我对这些“败者为寇”的将士们心生敬意,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他们保护了人类文明的遗产,保住了这座活的巨型建筑博物馆,让全世界人民得以领略与享受。
往山坡下走,古旧城墙下,有个波希米亚式的瘦小老艺人,在演奏一种葫芦状乐器,横放的葫芦底部有弯曲手摇柄,摇出的乐声伴着粗砺的吱吱声,老人苍凉沙暗的歌声响起。从饱经风霜的面容,认不出他是哪国人?从哪来,到哪去?他年迈几何?你甚至不认识他弹奏的这件奇怪乐器?更不知他所唱为何?只是这似曾相似的旋律,不仅拔动我心弦的苍凉,且一下子击中了我:这声音仿佛来自往昔,来自前世记忆?耳边飘过卡夫卡的话语:人的一生就是清醒地穿过梦景,而你我只是过去的幽灵而已……

 

4

 

浪漫的布拉格每天都有不一样的风景。有轨电车拖着长长的辫子,穿梭在城市中,红白相间的老式电车从身边哐当而过,巴黎街路边停放的古董敞篷车,复古马车,拍婚纱照的新人,跳舞的房子……构成布拉格独特而迷人的风景,布拉格街头美如童话。
与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座不同,在布拉格街头随处可见的,是一张小桌,三两好友,几杯啤酒。捷克的啤酒名扬天下,而捷克人并不把啤酒当酒,就像喝水,男女老幼都离不开它。这里的啤酒特别讲究泡沫,可根据客人需要,调整啤酒与泡沫的比例,但价钱是一样的。
入乡随俗,我们在老城广场正对天文钟的露天餐馆喝啤酒吃烤猪肘。烤猪肘是布拉格很多餐馆的主打名菜,整个猪肘横穿在一铁架上,配以佐料,边烤边切了来吃,因烤得很透,猪肘里的油脂消失了许多,所以肥而不腻,切开被烤得焦黄脆香的猪皮,里面的肉非常嫩而鲜美。吃着美食,看着美景,还有秀色可餐:一美人侍者,她在离我们座位不远,面对游客的摊位上,负责卖啤酒与烤香肠。她身材高挑苗条,短发齐耳,精致美丽的五官竟有点像戴安娜王妃。闲下来的时候,她望向喧嚣的游人,自己却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漠然。我发觉穿梭在桌位间的一帅哥男侍者,见缝插针地凑近她身边,有意无意与她搭讪几句。
从布拉格城堡出来,驻足听完流浪艺人的吟唱,放下几枚钱币后离开。我们在半山坡沿街的餐馆午餐,这家餐馆门面不大,但从外到里有三进,临街几张小桌已有人,后院太阳伞下桌位也客满,我们进到清静的室内,室内光线昏暗,两边墙上有古香古色的布拉格风景人物唯美图片,微弱的烛形灯垂吊下来,颇有浓郁的古典风情,仿佛时空倒流到中世纪的布拉格。但据说几个世纪以来,布拉格小城区几乎没什么改变,连布拉格精神也一直未变,所以令人恍惚,竟不知身处哪个年代的布拉格?我点了红酒炖牛肉和马铃薯汤。八分熟的牛肉配上红洋葱,肉汁鲜美,十分可口。布拉格美食多多,在布拉格吃的每一餐都各有特色令人难忘。
在布拉格喝啤酒,吃烤猪肘,炖牛肉,海鲜饭等均不稀奇,因原本就是布拉格美食。若我告诉你,我们在布拉格吃到正宗的四川菜,你肯定会大跌眼镜,不肯相信。在离老城广场入口不远处,从狭窄门面进去,穿过一小段过道,里面店堂宽敞明亮,浓郁中国风情。我们点了夫妻肺片,麻辣口水鸡,酸菜鱼,甜烧白,重庆辣子鸡,丸子青菜汤等,均十分地道美味,只是辣味改良得较为温和,这也是我的四川胃喜欢的。特别是甜品----糯米糍粑,真是又香又脆,又软又糯,大大满足了我作为美籍川人的思乡情结。
布拉格街头有好多卖Trdlo(音译:泰德罗)的摊铺,它是捷克传统美食,国民小吃,几乎代表了舌尖上的布拉格。街上的人手举硕大的Trdlo,边走边吃,一阵风吹来,你都会不经意间闻到它的香味。闻香识美味:望着新鲜出炉前,烤架上的螺旋状面团,渐渐包裏上一层焦糖色,外皮的黄糖融化,凝固成金黄微焦的糖衣壳,焦香扑鼻,令人食指大动。香脆的外壳,柔软中带有弹性的面包,填充着香草味的冰淇淋。慢慢地细致品味,竟像品味爱情。

 

5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曾是中欧最大城市。它地处欧洲的中心,在交通上拥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它命运多舛,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被入侵被占领被统治,持续地改变与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
作为欧洲南北商路上一个重要贸易中心,布拉格吸引了许多犹太人。约瑟夫城,被包围在布拉格老城中,是犹太人聚居区。这里仅犹太教堂就要六座,犹太教堂外表轮廓分明,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神圣感。另有犹太人市政厅,犹太墓地等历史遗迹。犹太建筑风格属于意大利风格,厚实的墙壁,窄小的门窗,半圆形的拱顶,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卡夫卡就出生于这里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优秀与精明的犹太人,千百年来的日子千疮百孔。卡夫卡的作品里充满与生俱来的悲观阴沉,他那双忧郁的眼睛遍布全城。
卡夫卡像流星一般,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布拉格一闪而过。很多人都知道卡夫卡,却没多少人真的读过卡夫卡。就像我,只读过《变形记》,但多年后仍印象深刻:主人公辛苦支撑整个家庭,家人都很尊敬他爱他。可当他一夜间变成了甲虫,对这个家庭再也无贡献时,家人开始嫌弃他厌恶他。最后他在孤独饥饿中默默死去。卡夫卡用这种荒诞超现实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与冷漠。
走进布拉格黄金巷的卡夫卡博物馆,院墙上有卡夫卡大幅照片,照片上的卡夫卡浓黑的眉毛,深陷的眼窝,高挺的鼻梁,轮廓分明的嘴角线条,怎么看都是“帅哥”一枚。只是清瘦的脸庞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可能是卡夫卡作品的悖谬,他被理解为一个阴暗的人,其实他也是普通人,生前努力工作,并在保险公司做到很高的职位。只不过他用力透纸背的笔触,写出了现代生活的惊恐,脆弱和危机。抑制和反抗是卡夫卡书中永恒的主题,也是深藏于布拉格城市基因中的密码。
卡夫卡博物馆门口有两个男人撒尿的动感雕塑。是布拉格当代最有名雕塑家大卫.切尼的作品,不知这雕塑的灵感来源于卡夫卡小说中人物?还是与卡夫卡作品有何关连?反正整个雕塑有着卡夫卡式的黑色,荒诞,疯狂与怪谬。

 

走在布拉格约瑟夫城区,忽然下起了大雨。我们躲到阶檐下往前走,一家挨一家的珠宝首饰店:要想赚钱,就必须瞄准女人。犹太人被称作世界上最聪明的商人,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随便跫进一家。明亮的店堂内只有一帅哥店员,我们一边闲看首饰,一边等雨停下来。
据说,琥珀与蜜蜡自古以来是欧洲贵族佩戴的传统饰品,代表高贵,古典,含蓄的美。两者均具有安神定气除魔辟邪功能,是保平安的绝佳饰品。历经千年的有机宝石,大自然赋予它太多的神奇。欧洲人相信,这种美丽的石头能给人带来爱,力量,幸运与幸福。
帅哥店员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从玻璃柜中拿出饰品,供我欣赏挑选。结果,我选购了一对琥珀耳针和一枚蛋形蜜蜡。金珀耳针闪闪发光,温润的鹅黄色蜜蜡配以金色项链,十分精致美丽。此时,进来一健壮中年男子,说是此店老板,隔壁店也是他的,主营玻晶饰品,请我们也顺便看看。
进到隔壁店,溜览一圈后,雨仍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老板让店员烧了咖啡,请我们入坐沙发。呷着小小杯浓缩咖杯,闲聊中,得知老板是犹太族裔。见我们是东方面孔,老板主动讲起他前妻,说他前妻有一半中国血统,其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美国人。他打开皮夹,给我们看他前妻照片,照片上的女子,更偏重亚裔血统,年轻美丽,笑靥中似有淡淡哀愁。20多年前,她来捷克旅游,像所有浪漫爱情故事中所发生的那样,他们邂逅并相爱了。他是那么爱她,追随她去了美国,他们结婚了,生了个漂亮女儿。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知为何,妻子变得越来越不开心,得了忧郁症,且越发严重,严重到精神分裂,常竭斯底里发作。不得已,妻子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与疗养。殊不知,一年后,妻子逃跑出精神病院,从此离奇失踪。他伤心欲绝,发誓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回妻子。他找遍了美国,捷克,中国等等,妻子生前去过或可能去的地方,均无果。如今,20年过去了,前妻仍了无踪影生死未卜。前妻失踪时,女儿仅3岁,被前妻的父母收养。前妻夫母原本就反对他们的婚姻,一直不喜欢他,自己女儿失踪后,更是与他断绝关系。起初,他也不管不顾涎着脸去探望女儿,可是前妻父母为甩开他而多次搬家,终于,他失掉妻子也失掉了女儿。
几年前,女儿的外祖父母相继过世,孤单的女儿开始寻找自己父亲。已长大成人的女儿,通过他发布在众多媒体与网站的寻妻故事中,知道了自己父亲,并历经曲折千辛万苦找到了他。值得欣慰的是,在分别近20年后,女儿从美国飞来布拉格,父女终于得以相见相认。
老板的故事,听得我们唏嘘。这也是布拉格童话么?通常,内心粗糙的人,容易活得简单快乐。而故事中的女主角,肯定是敏感细致的,与生俱来东方古典女子的忧郁气质?又有着与常人不一般的躁动不安灵魂,这从世俗中逃走的女子,就像出走的娜娜或卡列尼娜。又像卡夫卡的“城堡”,没人知道在哪,它是什么,或许是“自由之地”。往往,人们心目中的城堡很近,但确是千沟万壑迷雾重重,因为自由,是山峰之巅那座永远难以抵达的城堡。

 

作者简介 :
尔雅,本名张晓敏,华裔女作家。生长于四川雅安青衣江畔,现定居于美国蒙特瑞地区。加华笔会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兼秘书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特约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青衣江的女儿》,《阳光如赊---写意旧金山》等,作品发表于海内外各报刋杂志及文学网站,并被收入中国大陆及台湾出版的三十多种选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