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来承德旅游,到避暑山庄里面的文津阁的时候,有的导游就会给你讲一个纪晓岚和乾隆的“老头子”的故事。
纪晓岚在文津阁里编纂《四库全书》,天气正热,就把厚重的官服、顶戴脱掉,衣冠不整。文津阁前后都是湖水,避暑山庄凉风习习,他也就舒舒服服的整理那些之乎者也。 正在这时,乾隆皇帝来了。
纪晓岚听到皇帝来了,来不及穿戴整齐,就低头猫腰钻桌子低下去了,和周边的人说:皇上问就说我不在。 乾隆看桌子上的墨迹未干,又听得桌子底下有喘息之声,就知道罗锅子给他耍花招,也不穿破,坐在太师椅上耗上了:看你能猫到几时。
纪晓岚在桌下围布内汗流浃背,听了一会,见没动静,以为乾隆走了,就问:"老头子走了吗?" 他手下的人此时战战兢兢,无人敢回答,纪晓岚就以为乾隆走远了,就从里边钻了出来,看乾隆还坐在太师椅上,纪晓岚吓得赶紧跪倒磕头。 乾隆怒道:"大烟袋,你好大胆,不出来迎接朕也就罢了,怎么叫朕老头子?你什么意思?" 纪晓岚聪明绝顶,脑瓜一转,说:"这老,是对人的尊称,人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称老,一般人没这个资格,我称老是说陛下是受天下百姓最尊敬的人;这头,是人身体的指挥部,至高无上,也就是最大的官;这子,是古人对最有学问和权威的人的尊称。比如称孔圣人为孔子,亚圣孟轲为孟子,兵圣孙武为孙子。陛下,臣说得对吗?" 这个故事还被编在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
其实,这个故事是错的,后人瞎编的。 以讹传讹,就是图个乐呵。
 我刚开始写公众号“老羊铲史”的时候,承德人民广播电台的张宁哲先生送我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编校了一套《清朝野史大观》。打开前言,即感非常亲切,因为出版社请了河北大学中文系的李济中、甄英、王占福、焦茂林四位先生参加了审定工作,焦茂林先生教过我,是我的老师。《清朝野史大观》1916年由上海 中华书局印行,编者从清代150余种笔记野史中,辑录了清代二百数十年之间遗闻轶事,上自宫闱下逮间里,或著于名人记载,或述于故老传言。巨细无遗,本末俱备。可为有清一代野史之总汇。“河间纪晓岚先生一日在朝待漏,坐久倦甚,戏语同僚曰:'老头儿胡尚迟迟其来?’语未已,履声橐橐起于座后,则高宗微服至矣,厉声问'老头儿三字何解?’先生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儿。’高宗乃悦。”  因为有一个真的故事在,故事的主角不是刘墉与乾隆,而是何焯与康熙。
“何义门先生值南书房时,尝夏日裸体坐,仁皇帝骤至,不及避,因匿炉坑中。久之不闻玉音,乃作吴语问人曰:老头子去否?上大怒,欲置之法。先生徐曰:先天不老之谓老,首出庶物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非有心诽谤也。上大悦,乃舍之。此钱黼堂侍郎樾亲告余者,以南书房侍臣相传为故事云。 写《啸亭杂录》的昭槤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后代,他记录的是钱樾亲口告诉他的。钱樾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四库全书的分校官,和纪晓岚同事,如果可信度应该比较高。民国时期(1917年10月)葛虚存编辑的《清代名人轶事》也是上面的说法。

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人才,也致力于汉文化的繁荣。有人把康熙二年的《明史》案作为康熙文字狱的证据,其实那个时候是鳌拜掌权,康熙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他真正掌权后,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否则也不会开启康乾盛世。 康熙十七年,诏曰: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嗣膺荐人员至京,诏户部月给廪饩。 只要是“人才”,不论“已仕、未仕”,都可以举荐上来,不用笔试,皇上亲自面世,这是多么大的魄力呀。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草泽遗才”江苏长洲人何焯来到了皇帝的身边,也就有了“老头子”的故事。 康熙四十一年,直隶巡抚李光地以草泽遗才荐,召入南书房。明年,赐举人,试礼部下第,复赐进士,改庶吉士,仍直南书房,授皇八子读,兼武英殿纂修。 南书房是皇康熙皇帝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秘书,每天陪伴在皇帝身边,其宠信和待遇非同一般,像清朝的名臣高士奇、张英、陈廷敬、徐乾学、陈元龙、汪灏等人,经常与皇帝切磋文学艺术。何焯通经史百家之学。“藏书数万卷,得宋、元旧椠(刻本),必手加雠校(校对),粲然盈帙”(《清史稿》)。圣祖幸热河,或以蜚语上闻,还京即命收系。尽籍其卷册文字,帝亲览之,曰:“是固读书种子也!”无失职觖望语,又见其草藁有手简吴县令卻金事,益异之。命还所籍书,解官,仍参书局。六十一年,卒,年六十一。帝深悼惜,特赠侍讲学士。赠金,给符传归丧,命有司存恤其孤。 何焯是一个耿介之士,加之自己才华横溢,平时不注意维护好上下级关系,于是,康熙皇帝在热河回北京的路上,有人说何焯的坏话,于是,何焯就入狱了。 这也是“老头子”与何焯在热河的故事。 何焯是为康熙皇帝而生,也是为康熙皇帝而死,他生于康熙登基那年,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年仅六十一岁。 盖棺定论的墓碑上这样写他入狱以后的事: 公入狱眠食如故,及所司尽籍其邸中书籍以进,圣祖乙夜览之曰:是固读书种子也,而其中曾无失职觖望之语。又见其草稿有辞吴县令馈金札而异之,乃尽以其书还之,罪止解官,仍参书局。公出狱即趋局,校书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