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的众多神话里不乏关于克里特岛的影子,包括宙斯(Zeus)诞生的故事,还有宙斯化身公牛同欧罗巴(Europa)交欢,都发生在克里特岛上。 村上春树到克里特岛旅行写到“在这里可以找到简洁明快的人生”,相比奢华的派对海岛米克诺斯(Mykonos)以及热门观日落之地圣托尼里岛,这个坐拥三大古爱琴海文明之一的海岛,当地人的生活,斗转星移,经历沧海桑田,数千年后,依然保持着一份特有的宁静和富足。 虽然从青铜时代,岛上居民就向世人展现出了高超的手工艺与恢弘复杂如迷宫式的世俗建筑,这个有超过5000年人类居住历史的海岛,它在时间长河洗礼下,经过米诺斯时代、古希腊城邦时代、古罗马时代,受过威尼斯人的统治,也经历过奥斯曼土耳其的管辖,岛上的风景和人文依旧保持着质朴而厚重的气息,这岛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比雅典卫城见证过更多的繁华与起伏。 早在公元前2600年,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国已成为称雄爱琴海的强国,威名远扬地中海区域;在这个岛上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海军,当时的米诺斯王朝强大到爱琴海诸岛各国得向米诺斯称臣,甚至古希腊本土大陆的阿提卡(Attica)诸城邦包括雅典都须向米诺斯国王纳贡。古希腊神话里雅典城邦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的故事,是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融合中给予米诺斯王朝的完美诠释。 古希腊被视作欧洲文明的摇篮,克里特岛则是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扼守海上要道,贯通东西方的海上战略位置让克里特岛很早就开始了与古埃及和东方国家的交流,当时岛上米诺斯王朝可以与地中海南岸的古埃及、东部小亚细亚等地开展贸易,这里孕育了古爱琴海文明,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奠基者,因为迈锡尼(Mycenae)文明也是在继承克里特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位居地中海五大岛之末的克里特岛(Crete 又作Krìti) ),在希腊位列第一海岛,人口60多万,有一半人口在首府。这座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海岛,面积8336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60公里,南北向宽度最狭窄处12公里,最宽60公里,在东西轴线方向上,整个岛由四座海拔超过2000米连绵不断的大山,将岛的南北分割开来,最高峰(Psiloritis圣山)达2456米。 克里特岛北临爱琴海,南望地中海和北非大陆,气候介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起伏的山坡上是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下的特有的灌木丛植物与各式鲜花散落在角角落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成就了克里特岛独特的历史文明与悠久的农牧业传统,岛上的橄榄占据了希腊的半壁江山,克里特岛的葡萄酒在希腊也享有盛誉。 克里特美食以其健康而闻名于世,在美国科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进行著名的七国研究(希腊、意大利、荷兰、南斯拉夫、芬兰、日本和美国)里,希腊的饮食研究是以克里特岛居民为研究对象的,虽然当地居民摄入的脂肪量较高,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例很低,居民长寿者居多,克里特岛当地居民日常以新鲜蔬菜和水果、橄榄油、鱼类、羊肉、当地的奶酪、豆类等为基础,用餐时通常会配上用含蜂蜜的羊奶制成的酸奶、自制的葡萄酒和甜点帕图达(patouda一种坚果馅饼)。曾经称霸爱琴海的文明虽然湮没在历史遗迹中,但是克里特岛蕴涵着的古希腊传统文化的基因犹在,这里拥有将自然与历史融为一体的各式风景,城镇的不同角落里,都呈现着浓郁的古朴之气。 在克里特岛农村生活的居民主要以农牧业、渔业和手工艺品传统为基础,这个拥有长达七千多年人类连续居住的海岛,生活节奏也紧跟时代潮流,现代城市生活的符号在克里特岛的主要市镇也是随处可见,咖啡店、各式餐厅、酒吧、时尚精品店等都市元素和当地建筑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城里居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相比圣托尼里岛,在克里特岛的旅游消费的性价比要高得多,由于是旅游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服务水平上,也是与首都雅典媲美。 游客既可以体验海边饮酒、品咖啡的悠闲生活,也可以在耸立的悬崖和峡谷之间感受自然的壮美,漫步海滩享受爱琴海的浪漫与惬意,或者穿越4000年与米诺斯王朝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探寻隐藏在考古遗迹、各式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生活。 虽然环岛道路网络非常完善,对于不熟悉该岛驾驶的朋友,是不建议自驾旅行的,希腊当地驾驶教练也曾说过,他不会在该岛自驾旅行,当地人驾车,道路交通太危险。 在克里特的北岸线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三大城市,伊拉克利翁(Heraklion)(首府所在地,居民约30万),瑞瑟蒙(Rethymnon, 居民7.6万余人)和哈尼亚(Chania居民15余人),占据岛上一半人口的这三座城市及周边。克里特岛高山耸立,峡谷风景是远足者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哈尼亚行政管辖区里有号称欧洲最长的峡谷——长达16公里的萨马瑞亚(Samaria Gorge)大峡谷(虽然实际上最长的20公里的峡谷在法国)。萨马瑞亚峡谷里有笔直挺立高达500米的峭壁,而峡谷最窄处仅3米左右,靠近末端的狭窄处被当地人称作铁门(Iron Gates),虽然与铁毫无关系。峡谷在平常每天会有2000人行走在峡谷里,少时也有数百人,完成一趟徒步穿越峡谷之旅,需要5~7个小时,位于萨马瑞亚的大峡谷通常只在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对游人开放,为防止落石等灾害,即使这期间在雨天也不对游客开放,因为山区气温通常冷些,对于户外运动的旅行者,可以选择6月到9月期间前往,天气比较适宜,因为希腊的雨季通常在冬天,夏天赶上落雨的日子比较少。从克里特岛的首府出发,沿着海岸公路一路向西行驶,大约两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抵达哈尼亚,岛上的第二大城市,第三大城市位于这两者之间,如果希望去体验岛上最大的海滩,可以在瑞瑟蒙(Rethymnon)停留半日。克里特岛多山的地貌,从沿海公路一路看过来,要么是灌木或者仙人掌,再不就是陡峭的海岸,在沿海公路上,没有太多的如诗如画的风景,给人一种久远历史的冷峻感。来到古城哈尼亚,沿着老港湾一次排开的是那些各具风格的餐厅,在这里可以品尝克里特岛的本土美食,也可以体验当地的烈酒”拉奇”(Raki),这款酒比传统希腊乌佐酒(茴香酒)要强烈多,它如同克里特岛上“男人舞”(Pentozalis)一样强劲有力,充满浓烈的异域风情。富有浓郁克里特岛风味的“五步舞”(Pentozalis)跳起来给人满身活力的感觉,男性领舞者纵身跳跃的舞步让一旁的观看者惊叹不已,这是非一般人的“舞功”所能企及的,与希腊长寿岛(Ikaria)上的欢快轻松的希腊风情舞步完全不是一个力量级别。 在哈尼亚,菲尔卡斯堡垒(Firkas Fortress), 还有不远处的灯塔,以及造型有点类似章鱼的清真寺,似乎已经成了这座古城的标志性符号,也是它们让这座古城,乃至整个克里特岛的历史都鲜活起来。菲尔卡斯堡垒从米诺斯时期开始,历经古希腊时期、拜占庭时期等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现在历史印记最深的是威尼斯人统治时期的气息,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在这里也盘踞过一段时间。在哈尼亚威尼斯港口附近除了菲尔卡斯堡垒,其旁边还有克里特海事博物馆(Nautical Museum of Crete),二者紧邻在一起,这座建成于1973年的博物馆里,陈列的有不同海船模型、航海仪器、地图、油画、枪械等战争遗留物品,还有克里特岛战役的历史图片,展品从青铜时代一直跨越到当今20世纪,时间跨度长达七千余年。除了2500余件永久性展品外,博物馆里还有海洋环境展览,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海洋贝壳收藏品。 沿着海边公路,从伊拉克里翁到达哈尼亚的途中,有一处地方也值得为之驻足,那就是库纳斯湖(Kournas Lake),这个湖位于山脚,并有一条河流通向地中海。对于见惯大江大河大湖的我们而言,这个湖也许不算大,却是是岛上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湖面最长跨度1080米,最宽跨度880米,最大水深可达22.5米,水域面积约57.9公顷,蓄水量可达750万立方米。 在夏季的时候,这里也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访,湖边有几家餐厅,在夏季,可以在湖上泛舟,如果脚力足够强,也可以租脚踏船游玩,湖边有白色沙滩,如果是冬季的雨水季节,沙滩被湖水湮没,体验不到大山脚下湖边沙滩的休闲乐趣。关于库纳斯湖的起源,除了科学的地质构造解释外,在众神的国度里,自然少不了希腊式神话般的传说,这个湖的起源广为人知,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一个是水仙子与父亲的故事;另一个是上帝惩罚当地人罪恶行为降水的传说。两个传说都有些晦涩。 从伊拉克里翁到哈尼亚,中途在这个湖边停留一下,也是物有所值的,不大会辜负旅途的时光。 在前往哈尼亚途中会看到北约的海军基地,开始好奇北约为什么会在这里保留海军基地,在当地人介绍到二战期间德军伞兵降临克里特岛,就不难理解了。当年德军占领雅典后,随之也攻克克里特岛,德军伞兵首次降落的地方没有选择岛上两座主要机场,既不在首府伊拉克利翁的机场,也不是哈尼亚的机场,而是在哈尼亚市不远处的玛勒迈(Maleme),这里现在也有一座机场,现在这座小镇也是不少中国人在岛上来光顾或者置业的地方之一,现在通常是从哈尼亚机场落地,驾车前往玛勒迈海边小镇。 倘徉在爱琴海的阳光与海浪怀抱中,造就了克里特岛上壮美的山脉、峡谷、峭壁、沙滩、海岬,连绵不断的海岸线上点缀着沙滩或者石滩,这里有希腊独一无二的粉红色沙滩,还有长达12公里的蓝旗海滩,对于热爱沙滩旅行生活的人而言,可以在岛上选择一处心仪的海滩,渡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喜欢潜水运动的,位于哈尼亚市苏达(Souda)港口附近的大象洞穴(Cave of Elephants)是不可不去的地方,享受如水晶般清澈的海底水下世界景色的同时,也可以畅想一番当初那些大象的骨头是如何沉没在此处的。初到克里特岛旅行的外国游客,通常会选择岛上哈尼亚或者首府伊拉克利翁两大机场之一作为落脚点,大部分连接希腊大陆的渡轮服务在伊拉克利翁。虽然这座岛上在四千年前孕育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米诺斯文明(又称作克里特文明),岛上遗留的历史古迹主要在伊拉克利翁附近五公里左右的诺克索斯宫殿遗址,而留有威尼斯人及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痕迹的哈尼亚,则更加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在考古学家没有发现并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遗迹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里,关于米诺陶公牛 (Minotaur)和克诺索斯迷宫(Palace ofKnossos), 雅典王子忒修斯(Theseus)杀死半人半牛的米诺陶的传说,这些都是神话故事里的情节。没有人相信《荷马史诗》中提到的拥有90座城镇的梦幻般的海岛是真实存在的。 在最早记载米诺斯存在的文献《荷马史诗》里是这样描述的“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有一个美丽、富庶的地方叫克里特,岛上有九十座城镇。在众城中最大的是克诺索斯(Knossos),有一位米诺王(Minos )从九岁便治理那个地方”。数千年来人们对于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朝是否真的存在只是半信半疑的,或者只当作个虚构的神话。 即使是直到1878年,伊拉克里翁当地的考古学家偶然从一座古城遗迹上发现了古代的陶瓷残片等物品,此时人们仍然没有把它们和湮没在历史尘埃中长达三千余年的米诺斯王朝联系起来,直到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Arthur John Evans)在这片遗迹上开始了大规模的挖掘工作,一直如同神话般存在于人世间的米诺斯王国才悄无声息的重现绽放光彩,它并不是子虚乌有。 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米诺斯文明( Minoan Civilization)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前1450年期间在地中海周边曾经繁盛至极,以至于古希腊本土大陆的阿提卡(Attica)城邦都须向米诺斯国王进贡。随着伊文斯的挖掘工作,“海豚戏水”、“百合王子”、“牛背上的竞技”、“青鸟”等壁画都栩栩如生的露出了真容,也令人忍不住会惊叹三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人们在绘画艺术与审美上的高超水平。 在1908年发现于克里特岛南部的法斯托斯宫殿的圆盘从尺寸变化来看,它应该是当时由手工制作的烧制的陶土制品,直径15.8厘米~16.5厘米, 厚度1.6厘米~2.1厘米,从边缘到中心,一共有242个符号呈螺旋状排列,这些符号迄今为止对于考古学家们仍然是个谜团。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当初大规模发掘出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后,也对遗迹的部分现场做了复原工作,这也是遭人非议的地方,所以要原汁原味的了解米诺斯文明的各个方面的成就,去探访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那些充当“时间信使”的各类文物是一个不错的渠道。那里有关于克里特岛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物,尤其是米诺斯时期的各种文物都完整的陈列在博物馆里, 米诺斯王朝近三千年的故事和历史都真真切切的呈现在当代游客面前,而不再是被人们一直当作是传说的神话。 在地中海强盛多时的克里特文明突然消失,成为后世考古研究人员一个待解的谜,直到丹麦科学家的研究团队发现一段掩埋在地下的橄榄树化石,分析推断当时距离克里特岛45公里左右的海岛圣托尼里上的一场火山大喷发引发的海啸而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城镇和村庄,火山灰效应造成的农作物歉收和死亡,米诺斯文明也随之逐渐消亡。根据活性炭的检测,断定橄榄树死于公元前1627~1600年间,从而推断出克里特文明的消亡时间,取代了此前的推断公元前1500年,这个解释也许是众多猜测中能令人信服的一个。在米诺斯文明的同时期,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文明也在同步发展中,在迈锡尼考古遗迹发掘的文物中也有来自爱琴海最南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影子,那个时候,古希腊大陆的人(Dorians)已经与克里特岛上有某种接触,对于米诺斯文明消失的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这些来自“北部”——古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对克里特文明的入侵。伴随着米诺斯王朝消失之谜,在克里特岛上留给世人的,还有迄今为止没有破译有法斯托斯圆盘( Phaistos Disc)上的那242个符号以及线性文字A(Linear A script),虽然这种线性文字与我们夏朝时期的象形文字看着有些类似,米诺斯文明留下的这些文字符号表达的意思如同亚特兰提斯(Atlantis)一样,至今依然是个谜。
图文:吴冰/June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