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冠以文学之都也是名副其实的,十朝都会也好,六朝古都也罢,在历史上没有那座城市能超越南京,可以令各朝各代的文学大家达官贵人的诗兴大发。 无论是元代文人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 还是明末清初顾与治的《秦淮感旧》,从唐代、到宋代、元朝、明朝和清代,关于金陵的诗作,不下五十首。 在金戈铁马的起伏中,历经繁华沧桑,南京在诗人文人笔下有写不完的故事。 康熙时代余怀的《板桥杂记》让人看见明末当时的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金粉风情和市井烟火气。 张恨水用他的小说《丹凤街》,展现给我们的则是一副民国时期南京特别市的“清明上河图”。 作家黄裳的《金陵五记》让我们看到抗战胜利后的南京城,跨越30年的记录,让人回味了不同的南京生活画卷; 到了更近一些的当代,我们可以跟随叶兆言的《南京人》去体会大萝卜的恩正。 余秋雨在《五城记》里他对南京是这样感叹的“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于自然。” 南京的历史和典故之多,除了从隐藏在现代楼宇脚下的诸多街名和巷名里略窥一二,也可以从她旧称位居全国城市榜首里略见一二。 南京的旧称多达数十个,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邺、建康、昇州、江宁等等不一枚举。 唐代文人对金陵的怀古之情, 殷尧藩、司空曙、刘禹锡、李洞、许浑、唐彦谦等作的《金陵怀古》,留下的感叹也只能化作聊聊数语,“宫殿六朝遗古迹,六朝灰尽九江空,山自青青水自流”。 宋代文人的怀古之情,与唐代诗人相比,过犹不及,释保暹、周邦彦、王珪、释善珍、康与之、萨都剌、王安石等对于这座历经更迭,相传充满帝王气的地方,关于“金陵怀古”这个主题,有了更多的感怀,单单是王安石一个人,写的金陵怀古的诗不下五首。 也许是前朝各代关于金陵怀古、感旧之类的诗作写得实在太多了,“甚是金陵古?诗人乱有怀”。虽然明末清初傅山写下了《金陵不怀古》的五言律诗,倒是让人更加的对金陵有了一种怀古的情怀吧。 前人的诗作记录了这座古城历尽繁华与沧桑,在可见的风景背后,也是承载满满的故事。 李白这位唐朝的旅行达人,在南京留下登过瓦官阁、登过金陵凤凰台、写下《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到了宋代,陆游、辛弃疾则是各自留下《登赏心亭》到此一游的打卡记录,苏轼也不甘示弱地记录了《同王胜之游蒋山》的感怀。 除了韦庄笔下的最是无情台城柳,唐宋之后,元代也不乏文人对金陵的眷顾,萨元刺《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元末明初时期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后,王守仁也写下充满劲爽豪气的《登阅江楼》; 明末清初龚贤晚出燕子矶东下,清代黄之隽登报恩寺塔绝顶,他们从不同角度带我们领略千百年前当时的南京。到了清代的劳之辨,他则是感慨万千般的写下了《眺玄武湖歌》。 朱自清眼中的南京,当年他游走过的鸡鸣寺、玄武湖、清凉山、莫愁湖、秦淮河、明故宫、雨花台的石子、燕子矶、中山陵这些地方,今天依然是到南京游玩不可错过的景点,虽然雨花石“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 在八十多年前雨花台就捡不到什么真的雨花石了,自己当初第一次到雨花台,还幻想着捡到心仪的石头了,幸好当时没有好好看朱自清的散文,把雨花石的幻想带来的喜悦延长了好些年呢。 除了凭借想象力在《秦淮感旧》在脑海里上演“临流争僦笙歌次”的场景,令人无比羡慕朱自清见过秦淮河里那些美丽得有点奢华的游船,“悬着灯彩、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窗格、嵌着冰凉大理石面的桌子”也只能极尽所能的想象一番了;这些不要说现在没有机会体验,当年1923年8月的秦淮河与1934年8月的秦淮河已经大不一样,画舫与河水都已经狼狈不堪。 当年和同学乘船游秦淮河,完全找不到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番景象,倒是可以释怀的,如今的秦淮河、夫子庙却充满了另外一份别致的景色,底蕴犹在,泛舟夜色秦淮河,依然可以"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东南王气秣陵多,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六朝旧事随流水,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山色古今余王气,留给我们的依然不乏一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江雨霏霏江草齐,江豚吹浪夜还风的多彩画卷,在老门东去探寻石燕拂云晴亦雨的风景,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杜牧的《泊秦淮》,还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人在“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体验到了另一番的充满烟火气的风景。 在当今的南京,依然可以寻得杜牧在鸡鸣寺抒怀《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王安石笔下烟云渺渺水茫茫,翠木苍藤水一方的玄武湖,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物是人非景依旧。 李白在登瓦官阁后,少不了一番感怀“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朱自清眼中的南京放到今天,依然贴切。 长三角这一带旅行目的地很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时间有限,自己钟爱的依然是南京,金陵、石头城的故事多。 初夏或者初秋南京 最美。夏天也很好,除了点热,夏天南京的阳光从早晨5点开始一直到傍晚7点结束,给游人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点滴之美。 在南京,就算只是追随历史的脚步穿越六朝时光,即使小住个三两天,也可以好好把金陵旧时光与南京都市风情饱览一番。 城区里的各种人文景点和历史景观也足以让我们可以好好体验一番,在城中心的玄武湖边漫步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大明王朝留下的承载着厚重历史气息的城墙,或者在一个阳光明媚亦或烟雨朦胧的午后漫步在颐和路公馆区体验民国遗韵。 总统府的民国味、鸡鸣寺的樱花、玄武湖的荷花、明城墙台城段、夫子庙的夜、老门东的吃、秦淮河的景、东水关遗址、朝天宫的秋、栖霞山的红叶、颐和路的春天; 分散在紫金山风景区的不同历史和风景,少不了中山陵的台阶、音乐台的鸽子、美龄宫成就的秋之项链、明孝陵的神像道、灵谷寺的萤火虫等等, 这些都成了南京的记忆索引,提到任何一个,原来是曾经梦见梦出的地方。 在紫金山除了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如今在明孝陵也可以看梅花鹿,重新体验当年的“银牌鹿往来林中”、“深林见鹿踪”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景观。 再回南京时感受到地铁1号线开通后的便利,在南京期间,见证了紫峰大厦的完工,江苏大剧院的完工,这个城市的功能逐渐完善得更好。 若干年后,再到南京,多了1912街区和对面的南京图书馆、德基广场、江苏大剧院、南京眼步行街、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牛首胜景等这些现代都市风光,还有江宁的爱情隧道(铁轨),都成了新的风景线。 南京的故事很多,每到一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如同成都一样,在国内旅行中, 成都 、南京 、 西安 、 香港这些个地方,算得上是常去也不会腻乏的地方。 春夏秋,乃至一年四季,石头城总有有风情万种的景色。 进进出出南京,不知不觉20多年,各种记忆零零碎碎的分布在对这座城市春夏秋的时节中。 因为对于冬天的南京,自己没有太多感触,冬天特地到南京出游,估计自己的勇气是抗不过冬季户外的湿冷,会让人难免少了冬观“石城霁雪”的热情。 在春夏秋这三季,最能感受风情万种的石头城 了。 是春天和秋天 ,让 南京 的文艺风惊艳了冬的乏味。南京的冬天略微有些乏味,因为湿冷的空气,这个时候到南京,适宜在先锋书店里泡一天,或者南京博物院里来来回回三天都不够。 二月匆匆而过,春天在 南京 是紧凑热闹的,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梅花山的梅花比赛式的争奇斗艳。 三月份等到长江边绿博园的郁金香们大展身手了。 春天在 南京 停留时间短,如同游人匆匆而过,来不及细细品味和风细雨, 四月份 台城烟柳,带人领略癫狂柳絮随风舞的季节,预告着人们准备跳入夏季。 夏季, 南京满城 的梧桐树苍翠欲滴,把烈阳中的道路遮蔽地自成一派风景。 似乎在讲给后来者关于当年校长与宋美人的浪漫故事。 秋季, 是南京的银杏叶黄的时节,是栖霞山观红叶的时节。 在秋季美龄宫更是别具一格的美,犹如一颗镶嵌在紫金山上的璀璨宝石,有河山、有家国。 如果不喜欢攻略爬文中得来的那些千人一面的指南,在南京依照自己喜欢的主题路线,三天不少,十天八天也不嫌多。 而要真正的发现南京的美,小住一段时间,旅居于此,才是认识这座城的最好旅行方式。 有些城市,去过一次,大概三五年内是不想再去了的。 南京,至少需要旅行三次才可以看全她的美丽风景。 不同的时节,到南京,总会有不同的发现,适宜留作旅行名单上的长期目的地。 南京的小众而又知名的打卡景点也不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当之无愧是小众旅行的榜首了,赛珍珠的旧宅依然在。 无论如何,南京学鼓楼校区,是南京市中心值得细细停留的地方之一,回到南京,瞅着机会,总会从中大路两旁的梧桐树下穿过,那里有永不停歇的青春气息。 南大小礼拜堂、校史馆、尤其北大楼那一带也是不少影视剧的取景地,《建国大业》、《血战长空》、《雪花那个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谍战剧《对手》及《冰是睡着的水》、连续剧《金陵子潮》等等不一列举。 朱自清提到的南京美食,他说的南京茶馆里的干丝、长圆形的芝麻烧饼、盐水鸭这三样的描写,也是无比贴切的,唯有酥香的鸭油烧饼,足以让自己从城的这头奔到那头去买一堆招摇过市,一边走一边吃,冷了就不好吃了。 朱自清把南京的美食说得透彻,也许他没有吃过南京的皮肚面,或者那个时候还没有。除此外,南京的早饭就没什么说头了。 不像武汉或者天津,早餐是比较丰富的,广州和厦门的早饭选择的也多,坐下来慢慢吃。南京基本没有什么早餐消费文化,除了很早开门的肯德基等快餐,包子、煎饼、韭菜盒子等大概是路边早餐的常见品种。 南京的街头类小吃掰着指头还有点数不过来,桂花糖芋苗、糯米藕、鸭血粉丝汤、状元豆、鸭油酥烧饼、桂花糕、美玲粥、梅花糕、赤豆小元宵、桂花酒酿等在不同的季节遇上适合自己的,都是可以品尝一二的。 最近夫子庙步行街荣登首批“全国文明示范步行街”,期待夫子庙的小吃能够回归本来的味道,而不只是梅花糕或者三山街附近的旺鸡蛋等这些可以寻觅得到的街头美食。 南京绿博园的西洋味道,让人以为时光穿越到了西洋之地。而西洋人的建筑,硬生生地放在东方的土地上,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图文编辑:JuneHU/吴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