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余 在我们面对一个新行业、新业务时,太多太多人心里都有一根刺: ——我不是科班出身,怎么办? 即使在其他行业有过成绩的人也是如此。例如最近爱奇艺出的一款综艺节目《开拍吧》中,短片导演彭宥纶想转电影行业时,心里就有一根这样的刺,她在科班出身的陈凯歌、陈思诚面前紧张得手足无措、眼里有泪。 陈思诚问她为何如此紧张? 彭宥纶说:“我不是(电影专业)科班出身。” 这应该不是个案。 在职场里,这根刺首先刺破的就是自信,就是觉得自己在科班出身的人面前“矮一截、短一块”,总觉得自己不行,总觉得自己已经来不及、赶不上。 更可怕的是,际遇又不得不让你中途去别的行业。 一边是半路出家的不自信,一边又是不得不半路出家,怎么办? 还好,我们有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军事领域的际遇和我们一样: 也是半路出家,且进入这个领域还比较晚。据他自己说,在上井冈山之前他是连《孙子兵法》都没有读过的。 上井冈山是什么时候了? 1927年。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34岁了,这个年纪放到现在,都是大厂要清除的“老员工”了。 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成了著名的军事家,打得老蒋找不着北,打得小日本哭爹喊娘,打得老美满地打滚。 试问:非军事领域科班出身的毛主席,是怎么做到一等一的顶级高手的? 本篇就来剖析这个问题,如果你也是半路出家,在新行业里正苦苦挣扎,可以仔细看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主要说三点: 1、不要迷信科班出身之人; 2、世界不是由专业来划分的,而是用问题来划分的; 3、光看书没用,躬身入局你才会精进。 我们一点一点来说。 (一)千万不要迷信科班之人王明、博古是不是科班出身? 都是莫斯科受了正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班人员,特别是博古,一说起马列经典可以高谈阔论,三天三夜说不完。 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湘江一战让红军遭受巨大损失。 你再看国民党里的高级将领,哪一个不是科班出身,何应钦、张群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哪一个不是军事学校的学霸级人物,蒋介石本人也是从保定军校毕业的。 这些人说起打仗那是头头是道,都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 但最后呢? 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 你看现在很多管理者,开会时大概率是这样的: 营销出身,他就自然地夸大营销对整个组织的作用; 产品出身,他就自然地夸大产品对整个组织的贡献; ... ... (当然了,甩锅时除外。) 即使你作为非专业人士,站在会议室外面一听,就会发现他们有多片面。 不要误会,这倒不仅仅是屁股决定脑袋,不仅仅是为自己和部门争取更多的利益和资源,而是他确实就是这么想的,因为他没有干过别的,或者干得少,这样就会导致他对其他部门的偏见,不自觉地缩小其他部门的贡献。 你看很多成熟公司有轮岗制,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让管理者知道“ 你先前的工作不是最重要的,起码不是那个唯一重要的。 李德 博古 所以,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最大的局限就是“手里一旦拿起锤子,现实世界的所有问题就都会变成了钉子。” 博古马列主义倒背如流,就以为中国革命的最大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纯马列? 不是就要打击,而不管这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这,就是科班出身的缺陷——眼睛太聚焦。 在他们眼里: 现实世界,是由各个专业来划分的。 但很可惜,他们错了。 现实世界的刻度不是专业,而是问题。 而问题是复杂的,是单一专业根本解决不了的。 毛主席很早之前就洞察了这一点,下面我们看看毛主席是怎么对待科班专业的? (二)世界不是由专业来划分的,而是由问题来划分的在上井冈山之前,毛主席在柳亚子眼里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在诗词歌赋上很有造诣的作家,顶多再加上一个农民运动家。 所以当柳亚子在报纸上看到朱毛红军在江西、湖南转战,还使得以科班出身的老蒋及其当局束手无策时,柳亚子感到非常惊讶: 我的这个文人朋友,是什么时候跨行业去打仗的呢?又是什么时候学会打仗的呢? 在柳亚子眼里,世界就是由专业来划分的,各个专业就组成了整个社会,各个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按部就班解决自己行业里的事,就很好。 我是科班文人,那就解决诗词歌赋,别的行业里的问题我不懂,那就由那个行业里科班出身的人来解。 柳亚子 但在毛主席眼里,世界是由问题组成的,他一直在探寻中国最深处的问题,然后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跨不跨专业,自己是不是这个专业的,那是不管的。 比如在一师时,他觉得鲁迅先生很对,中国的问题在全民思想改造,那他为了解决他以为的这个真问题,就用笔写出了《湘江评论》,唤醒民众。 后来他接触到了“十月革命”,接触到了工人运动,他发现,它原来定义的中国问题错了,用笔根本解决不了,而工人运动可能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于是就去搞工人运动。 搞了十几次都是失败后,他发现他的假设又错了,武装暴动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才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去搞暴力革命。 你看,毛主席一直在跨界,在他眼里就只有“真问题”本身,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那个问题,而从来没有受限于自己是否是哪个专业科班出身。 如果你跨界到了一个新行业,第一要做的就是打败心魔,不要迷信科班出身,然后就像毛主席当初给中国问题下定义一样,不断地找这个行业里的真问题,直到找到问题核心。然后围绕这个“真问题”去找解决办法。 所以,你想成为一个新行业的顶级高手,第一步是不信科班,第二步是找这个行业里的真问题。 找到了真问题,接着怎么办呢? (三)光看书没用,躬身入局你才会不断精进毛主席找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命题后,就再也没有“移其志”,就一头扎进了这个真问题中,解决这个大命题下的各种小问题。 我们就拿这一点来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怎么办? 大家一开始都是拿教科书上的打法来打,就是硬刚搞阵地战,目标都是占领大城市,你看我党早期的军事指挥李德,就是这么打仗的,这一主张让红军损失惨重。 而毛主席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了井冈山,为了在一个全新领域成为顶尖高手: 他是直接向书本学习的吗? 是拿起《孙子兵法》、《战争论》狂背吗? 不是,他是躬身入局,在一线学习,甚至向土匪头子学习,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他学习的对象。 当时有一个山大王,他对付官军有一套经验,那就是“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官府来兵围剿他,他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打圈圈与之周旋,总能保存自己的实力。毛主席觉得很好,将这个经验改了一下“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 打圈圈是为了避实击虚迷惑敌人,摆脱敌人的追击,并迫使敌人暴露弱点。打仗,是为了战胜敌人,消灭敌人。 毛主席还风趣地打了个比喻:“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是不是和后来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已经很接近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正是这一独特的战术,果然奏效,使得数量、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强敌无可奈何,这一战法不仅对蒋介石适用,只要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都适用。 你看后来的抗日战争,在这一思想下又搞出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 ...; 你再看更后面的抗美援朝,面对敌强我弱,我们也是适用的这种战法。 这就是毛主席的躬身入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总结经验,不仅超越了对手,并跨时空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 这不是后人恭维,而是因为在世界近代战争史上,集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者,实属少见: 拿破仑是不是公认的杰出统帅? 但是他仅仅留下一些只言片语的军事格言,并没有什么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不是公认的军事杰作? 但他本人又只担任过军中幕僚,并未独当一面地指挥过作战。 只有毛主席,他既是一位统率千百万大军的统帅,又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家。 不是科班出身的他,通过躬身入局,相信真理在一线而不是书本上,成了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 ![]() (三)结语所以,如果你新到一个行业,就按照毛主席的做法:
这不仅关乎到你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只要你心里有“科班”二字,你必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漫无目的地恶补行业知识,而不管这些知识是否有效、过时。 但99%的人,可能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垃圾里不得翻身。 而这样一来,你的成功率就很低了。 所以不要相信科班出身,你半路出家完全没问题。
此时,有目的性的知识,才是你需要的。 即使知识量真的很大,但你心里一直存在的真问题会成为你的拐杖,支撑着你向前走,而如果心里没有问题去学知识,基本都会半途而废,因为: 你不知道为何而学?不知什么时候算是学成了?这将成为一个黑洞。 其实,人类社会所有知识的背后,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只是后来为了应试,为了考学,大家倒把知识背后的真问题丢掉了、甚至忘记了。 例如微积分,当时就是为了解决不规则形状的面积问题的,之所以那么多人学不会看不懂甚至深恶痛绝,可能只是授课老师没有告诉你,这个“讨厌的公式”到底干嘛用的。 ![]()
这一过程,毛主席在名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说得很清楚: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