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上一节说到,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决定再次派人去联络刘备,这次他派谁去的呢?刘备敢入川吗?他的真实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这两个使者,一人叫做法正,一人叫做孟达。他们都有第二重身份:张松的朋友。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县人。他们是老乡,也都是有志向的人,他们在益州集团打工都受到同事们的排挤,也没有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他们都郁郁不得志,对老板刘璋都没有好感。看了这几层递进关系后,即使不用分析,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看出端倪了,法正和孟达出使荆州邀请刘备入蜀,其目的可想而知。刘璋派遣孟达为法正的副手,让他们各自领兵二千人去迎接刘备入蜀。刘备看见益州集团的董事长刘璋同志派人来邀请他入蜀,一时之间也琢磨不透刘璋的意图。毕竟刘璋也是一个资本家,他有求于人,说明他所求的事情必定是一件棘手的事儿。在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不能贸然同意。法正向刘备转述了刘璋邀请他入蜀的意图,把刘董事长的书信交给刘备阅读。但由于刘备与法正并不熟,他们并没有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所以在洗尘宴会上,刘备并没有就入蜀这事儿给一个明确的回复。在一些书中,说刘备收到法正带来刘璋邀请入蜀书信后,就满口答应带兵去救援他的同宗兄弟刘璋,把刘备的仁义描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他是一个救困扶危之人等等。刘备先生是一个创业家,但并不是一个慈善家,没有义务去弘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为他人做嫁衣裳,并不是刘备先生的一贯风格。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里打拼的创业家,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入蜀这件很有可能关系到自己前途的事上,他一定是非常谨慎的。再说入蜀这个项目,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他要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带着数万人的庞大创业团队入蜀。在做出一个这样重大的抉择上,他绝对不会轻率的答应的。如果刘备先生真的是一个没有长远考虑的人,他就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真正的枭雄!在没有详尽了解益州的各种情况之前,刘备是不会答应入蜀的。于是刘备找准了一个时机,召法正来问问有关益州的各种情况。正是这一次密谈,让刘备做出了他创业迄今最重要的一个抉择。刘备向法正询问益州集团的员工数量、蜀中的军事部署以及行军道路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决定刘备是否入蜀的关键因素。法正听了刘备的问话后,从袖子里摸出一幅地图,上面详尽描画了蜀中的山川道路以及标明了各种重要情况,用图纸生动形象的向刘备展现了益州集团的情况,估计连刘璋的董事长办公室设在那个黄金地段都标明清楚了。法正不愧是一个地理学家兼插图师,他把对蜀中的山川地理的研究心得,绘制成为一幅精美的画作,就是放在小孩子的面前都能看明白益州的各种情况。当他的研究成果展示在刘备的面前,刘备倒吸了一口气,兴奋之情涌上心头。法正献地图的目的不言而喻。不过他是一个做事谨密的人,不可能在公众场合对刘备表达他的心意。当然,此时在这个密室中,他大可放心向刘备透露他的心声。阁下雄才大略,刘璋暗弱无能。张松是益州集团的资深老员工,让他在成都作内应,大事可成! 然后刘先生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以此等条件来成就霸业,称王称帝易如反掌! 刘备听了法正这番话,虽然心动,但这实在一个大项目啊,他不得不仔细的思考这个项目的成功概率。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东面有孙权,北面有曹操,如果只呆在荆州创业,难以有大的发展前景。 益州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老百姓口袋里有的是钱,他们不仅生活水平高,而且幸福指数也挺高的。 此地物产丰饶,人口众多,群众的购买力强,如果真的能夺取此地来创业,以为根基,成就大业不在话下。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就宽厚;曹操暴虐,我就仁慈;曹操狡诈,我就忠诚。 正是因为我宽厚待人,凡事与他相反,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今为了得到益州市场,在天下人面前失信,这样的行径我是不会去做的。
如今正是资本市场混乱的时候,各路资本家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可见创业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能跟得上社会潮流。 如果不兼并弱小的国家,哪来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您并购了益州集团后,要是可怜刘璋,封还他一块土地作为补偿,让他当土财主不就好了?这样做,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现在不趁机去兼并益州集团,晚了就会被别人抢走啦! 可以这样说,庞统的这番话,改变了刘备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在此之前,刘备动辄言必称仁义,动不动就说不忍心抢夺别人的资源来创业(谦让徐州),貌似是一副道德家的嘴脸。现在庞统用事实来和刘备讲道理,告诉他一个真理——作为一个创业家,只有讲究利益第一,才能在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中存活下去,否则就会被人踩死,被社会抛弃!庞统这番话还为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是原罪!刘备创业几十年了,他看见了资本市场里无数的创业家的盛衰荣辱,结合他自己的创业经历,对此感同身受。庞统帮助刘备甩掉了思想包袱,让他过了心里这个仁义门槛,使之树立起新的创业观。创业,不是一味的讲孔孟之道,一味的讲仁义道德,更不是讲四书五经,而是讲利益讲实力!有实力,别人才能看得起你!刘备先前的仁义,并非假仁义,只是在非常时期,刘备对仁义道德有了新的认识,孔孟之道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战争有时也是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 我强烈地感觉到,自此以后,刘备就变得非常现实与功利。在利益的面前,仁义成了次要品。他在庞统、法正等人的影响之下,恢复了一个资本家的本色:一切唯利是图。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刘备怦然心动,仁义再也激不起他内心的波澜了。就这样,刘备在法正的怂恿之下,在庞统的激励之下,他同意了入蜀方案。总而言之,经过此事后,刘备给了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一个资本市场里的创业家。他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底线,认清自己的定位,升级成为一代真正的枭雄!完整版更新于:公众号【三国故事】的「三国那些事」 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