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何祖华:一粒种子背后的抗病虫害研究
2021-12-16 | 阅:  转:  |  分享 
  
何祖华:一粒种子背后的抗病虫害研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单一粮食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化学农药
大量使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农作物病虫害的灾变规律正在发生变化,新型病虫害也不断出现、快速蔓延。能否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对农作物的
威胁?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抗病虫害育种技术备受瞩目。植物前沿,何祖华:一粒种子背后的抗病虫害研究视频号主讲人:何祖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
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个人简介1993-1996?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副教授
1997-1998?美国加州Salk研究所植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1999-2000?加大Davis分校植物病理系博士后2
000-至今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人才计划资助,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博导。兼上海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
席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
;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
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
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主要成果1.?在广谱抗病机制与育种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抗病性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稻瘟
病是水稻的“癌症”,我国水稻品种审定采用抗瘟性“一票否决”制,但广谱与持久抗病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其课题组发掘了我国特有的广谱抗瘟
位点Pigm,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其编码两个序列相似但功能拮抗的受体,通过蛋白互作和表观遗传调控广谱持久抗病与产量的平衡,由此解析了一
种全新的植物免疫和广谱抗病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抗瘟育种的瓶颈问题,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育种,已有品种大面积推广。其课题组系统解析细
胞死亡因子等调控广谱抗病的新机制,并创造性地研究免疫嵌合受体的信号激发,?由此发现新的植物逆境记忆机制。2.建立了抗病与产量性状互
作的创新研究领域。抗病性往往伴随产量下降等抗性代价,机制复杂,是高抗高产育种的关键制约因子,受不同激素信号的调控。其在国际上较早提
出抗病与产量等农艺性状协调的理念,并通过系统剖析激素(SA,JA,GA等)交互作用、受体激酶ER调控细胞死亡新机制等,将植物免疫与
发育和抗逆信号耦合,创立了抗病—生理性状互作的理论体系,研究理念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此外,为结合高抗与高产性状,课题组长期研究重
要生理性状形成机制及其对田间抗性的影响,拓宽了植物病理研究方向,也为育种家创造了优异的高抗高产育种材料。?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首藏)